江小白,一个卖酒的品牌,通过互联网从情怀入手,从重庆到大江南北,会不会有第二个江小白?


很难。

1、江津烧酒清香型的味型,为不接受白酒的年轻人做了产品准备

2、抓住了小酒的市场,聚焦聚会的消费场景

3、降度,让年轻人接收聚会喝白酒

4、准确的品牌定位

5、不错的营销团队

以上每一项,不说是首创,江小白也都算在最早那批做得最出众的一个了,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这已经不是个没人看到的市场了。


会有第二个江小白,但是他是以宁外一种形式产生的?

其实你们有没有发现,江小白其实单说卖酒,早破产了。与其说卖酒,还不说卖的是文案或者创意!

我所说的第二个江小白就是,以宁外一种形式出现,比如套用现在的直播带货什么的形式啊!


谢邀!

会。而且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谁要是站到江小白的对立面,打出一个女版江小白产品,或打出一个「正能量江小白」,都是非常好的借力手段,可以打造一个第二个江小白。


谢邀问答!

作为品牌,是可以被复制的吗?

这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评判,一个是品牌形象的维度,另一个则是产品本身。

品牌形象作为外化物,能第一时间抢占消费者的心智,成为企业「人无我有」的独特气质。而产品作为一切活动的支撑点,才是企业立本的核心存在。

要回答「品牌是否可以被复制?」除了把控天时地利人和,还离不开表象之下的本质。

这个答案放在江小白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所以与其问「江小白可以复制吗?」还不如先回答「你真的了解江小白吗?」

  • 看到的是提升的20%的品质,没看到的是为之付出的200%的成本

近年来,中国酒频繁飘香于国际烈酒大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江小白也不例外,香味清淡、口感单纯的国际化口感,同样推动了中国酒与世界的接轨。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江小白各个系列产品凭借独有的轻口味口感,在国际烈酒大赛上崭露头角不下10次,征服了世界烈酒评委的味蕾。在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香港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品评大赛以及最近的第十八届美国旧金山世界烈酒大赛等多个国际赛事上屡获殊荣。

事实上,以上这些国际烈酒赛事的奖项分量真的不轻。

以布鲁塞尔烈酒大赛为例,它是全球规模最大、参赛厂商最多、评审机制最科学公正、拥有权威评酒大师最多的国际酒类赛事之一。由于专业认知上的限制,了解这些赛事的人不多,但并不能以此为由,轻易否定江小白在品质提升上所做的努力。

江小白CEO陶石泉有句话在业界流传甚广——「为了提升20%的品质,我们愿意付出200%的成本」。在我们看到的一点点品质进步之下,实则是超10倍的专研与辛勤。

从江小白内部员工那了解到,早在2016年重庆江记酒庄就已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三个体系认证,由此构建起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法制化、常态化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善产品品质。

如今,在江小白官网可以查到,江小白酒业已经拥有5位国家级白酒评委。江记酒庄还拥有9位高级品酒师、7位高级酿酒师、7名重庆市白酒专家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团队,已达到国内一线名酒企业的综合配置和技术储备,在专业上为产品品质的提升做出不小的贡献。

  • 看到的是江小白「走出去」,没看到的是口感与味道重新定义

不仅是微博,包括instagram、Youtube,我们总能刷到不少海外消费者在品尝江小白之后,在社交软体上表达对这种低度轻口味的创新白酒的喜爱。来自澳大利亚的消费者表示:「我十分钟爱江小白,与之前喝过的任何中国白酒都不一样。口感清新香甜,喝起来非常棒! 」

不仅是澳大利亚,随著产品品质和口味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江小白国际化布局已然展开。

去年10月,江小白高粱酒产品以专柜方式通过汉欧班列,出口到对品质要求极为严格的德国、法国、义大利和荷兰等欧盟四国。而后江小白陆续出口至韩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让中国酒赢得了国际声誉。

有人说这只是中国酒发展的大势所趋,却没看见江小白「走出去」战略背后,口感与味道的重新定义。打破传统中国酒在闻香和口味上厚重的固有印象,拉近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传统中国酒的「老味新生」——这,是江小白一直都在做的事。

从江小白官网可以查到,江小白专业酿酒团队研究出一套独特的发酵控制方法,即以单一高粱为原料的「单纯酿造法」:选取富硒土壤种植出来的本地红皮糯高粱为单一原料,PH值在6.8~7.2之间的本地农耕时代风貌清冽软水,经过江记酒庄特制的青石板窖池发酵,传承白沙古镇手工精酿蒸馏工艺提香去杂,使酒体获得更多风味物质,奠定了「简单、纯粹、甜净」的轻口味酒体风格。

在京东江小白官方旗舰店里,江小白产品大部分都是40度,个别产品如「拾人饮」甚至低到25度,仔细看销量和评价都很不错,基本上都是:口感好、好喝、不上头。

  • 看到的是江小白「+号」战略,没看到的是战略背后的逻辑

谁能想到在这个本该是白酒淡季的夏天,江小白的「小酒馆」巡回了全国26个大城市,赠送了5万杯MIX混饮酒——凭自己的喜好把饮料果汁和江小白调在一起的混饮。

表面上看,江小白MIX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混饮狂欢,是想用现调鸡尾酒的口感去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但背后,是江小白以轻口味口感和清香型作为调味基酒的优势,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建立味道优势,这就是陶石泉曾提出的「+号」战略中的「味道+」。

从一开始,江小白就不按传统套路出牌,在重口味的传统行业里独树一帜做轻口味。在坚定纯口味的同时,不仅降低了年轻人的接受难度,MIX混饮也让味道多元化,赋予中国白酒更多可能性。这便是江小白「味道+」战略的底层逻辑。

除开这餐桌上MIX风味的「味道+」,还有从一粒高粱开始的「农庄+」,未来的「酒庄+」「市场+」「品牌+」……一方面,这并不是把江小白与其他元素简单的拼合相加,另一方面,各「+号」战略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农庄+」是基于西部地区的富硒土地和酿酒传统优势,致力于建立独有风土风味的上游原料供应;「酒庄+」是在现有江津白沙镇江记酒庄和驴溪酒厂两个酿造厂的基础上,持续扩大产能;「品牌+」则是江小白已建立的与统一打气饮料、娃哈哈冰红茶、周黑鸭酒菜套餐等的跨界模型,既是味道的混搭,也是消费场景的重新定义。

这是基于全产业链的价值分析与判断的核心能力布局,是向产业的纵深跃进。

回到文章开头,「如何复制江小白」的背后思考是静止、孤立的。这与市场发展的动态过程相违背,品牌运营本身就是极其系统且庞杂。

所以,这世界上还会出现第二个江小白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肯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江小白出来的。

未来中国白酒的趋势已经日见明朗,未来十年中国只有三种白酒能成为大流通产品或者换个说法,能被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普遍认可。

1 质优价高的中国名酒,再过十年,当现在的90后变成消费主力,他们的酒桌上可能10个人只需要两瓶酒,但是这两瓶酒肯定不是300元以下的白酒。而是千元一瓶的白酒。

2 质优价低的中国名酒 我今年36岁,再过十年,我跟好友聚会,小酌一杯的时候,肯定选的是百元价位以下的,十七大中国名酒中的主线产品。原因很简单,质量有保证。

3 时尚小酒 类似于现在的江小白。这类酒就是给现在的20来岁的年轻人准备的。不用十年,再过三年你再看,估计到时候江小白已经没了就。原因很简单,他的消费群体很狭窄,而且酒厂综合实力(软体硬体两方面)有待提高。这个综合实力可不是拿钱就能堆出来的。


占沙发,坐等大咖来展开分析。个人认为会有,任何一款产品或者任何一个个人的成功,都是多方面因素的巧遇,难免还会出现第二个江小白


可能是小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