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不会分享这个方面的话,首先要询问幼儿不分享的原因,了解原因之后再对他进行引导,最要记住的是这是他的东西,他是可以选择不分享的,尊重他的选择。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里人要树立一个榜样,让他知道分享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你可以在他想要让你给他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不给他,可以问问他是什么心情),最后你告诉他,每次不分享的时候其他人的心情也像现在一样,很不开心之类的。


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重新考虑这个话题,小孩子自私是否是对属于他的物品的一种保护呢?

举个例子:比如吃饭,妈妈晚餐做了一盘烤翅,妈妈把东西放到孩子面前的时候,他自然就认为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所以他不会问什么拿起来就吃。爸爸如果也要吃他会说这是我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问题出在哪里了?

是父母没有教孩子如何分享。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是自私行为。

可以问问孩子,是不是很喜欢吃?孩子会说是的,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这么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也想吃怎么办呢?看看孩子怎么做,如果孩子给你了你可以夸奖他很大方,问问他和你一起分享美食是不是很开心。

如果孩子不给,爸爸妈妈不要说他真自私之类的话,可以问问孩子:妈妈一共做了10个鸡翅,爸爸妈妈宝贝平均分一下,怎么分合适?用数学方法解决,孩子最后发现始终有一个人会多一个,小孩子最盼望多一个,如果多的这个轮到爸爸,爸爸说妈妈做的饭妈妈辛苦给妈妈,妈妈说宝贝今天表现的很好懂得分享食物给宝宝,孩子会很开心接受的,爸爸继续说妈妈说的对爸爸拿出来一个鸡翅奖励宝宝,妈妈说宝贝今天表现的和每次都不一样妈妈喜欢不自私的宝贝再奖励一个,总之最后让孩子很体面的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的同时让他懂得分享的快乐。

孩子的自私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现在最聪明的做法和孩子一起成长!


你好,私欲是万恶之源,所以老子提倡「少私寡欲」,但是很难做到,我们唯有用礼来克制自己的私欲,以礼行事。


说起孩子自私不懂得感恩的话题,是一种普普片现象。

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引起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读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他都不用为父母去负责任何事情,因此她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孩子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家长没关系。

孩子自私是怎么样养成的呢,又如何在孩子小的时候矫正呢?

举个例子:有位妈妈做的很好。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带孩子回奶奶家的时候,当时孩子很小跟爷奶比较陌生,这位妈妈给他们剥一个橘子,孩子看著妈妈站在跟前等著。妈妈剥开一瓣让孩子给爷爷送过去,孩子看看妈妈再看看爷爷,就是不想送过去。

妈妈说,你要不送过去给爷爷吃,我后边的就不给你吃了。这时孩子正在犹豫时,姑姑走过来了,拉著他的小手说走吧,然后给爷爷送过去了,爷爷特别高兴,亲了他一下。就这样第二瓣送给了奶奶,接著给大姑给大伯,然后呢再给爸爸,最后那瓣妈妈给他的时候,他拿起来搁妈妈嘴里,这么少的功夫,孩子已经学会分食了。

这个举例说明什么呢?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孩子明白,在这个家庭当中,爷爷奶奶姑姑爸爸,是一整个家庭成员,该有同等的待遇,这就能很好地教育孩子---防止孩子自私。

要让孩子养成自然的习惯。再如,当孩子稍微大一些,能和大人一起上桌吃饭时,从孩子跟你吃饭开始,就要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大人不动筷子,孩子就不能先吃饭;或当爸爸吃饭还没回来时,妈妈会给爸爸另外留出一份饭菜......

通过生活当中一些小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防止孩子自私。


孩子自私是天性,首先不能强迫他,分享是必须出于自愿的,先得肯定他,告诉他他自私是正常的,但是可以试试把喜欢的东西和别的小盆友分享,看看会不会更开心,慢慢引导,不能责骂,更不能强制


孩子的行为受反馈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家长在鼓励孩子分享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正反馈

如夸奖,拥抱,感谢,回馈等

当分享行为的正反馈形成记忆后

孩子就会热衷于分享,也就摆脱了自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