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跟我两天前答过的一个问题一样,直接复制粘贴了,别骂我懒哦(⊙o⊙)哦)其实,楼主的这种想法古代就已经有对应的剂型了,最早是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来了。 煮散,是将药物制成细粉或粗粉,分装或用时称取,加入水或引药煎煮,连同药沫一起或去渣服用的一种剂型。

在宋金元时期使用已较广泛,但是煮散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复查药方。如果是直接拿饮片去煮,药渣一看就知道是用了什么药,但是煮散是粉末,根本看不出来医生用了什么药,导致复查药方困难。如果涉及医疗事故时,根本就无从查起。后来渐渐就不怎么用了。当然,放在现代就不是问题了。不过煮散还有其他的缺点:

(1) 有些药物制备不易。如质地坚硬的矿物类、富含油脂的种子类、胶质类、角质类和含黏液质的生地、枸杞子等,在临床实地应用时,粉碎有难度。 (2) 由于国家对于中药「煮散」暂时还没有成熟完备的标准, 所以应用和推广还有难度。 当然,煮散有它独特的优点:

(1) 「煮散」可以缩短煎煮时间,节约能源。(2) 临床研究显示, 以煮散代替汤剂可以节约药物用量的l/2 ~ 2/3,已肯定了煮散剂优于汤剂。创建于 2015-08-23
最关键的是,打粉你咋熬药啊,水一沸好多质量轻的药粉都糊锅壁上了。

而且古代是没那个加工条件,而现代你得考虑成本问题啊。特别是三七、龙骨,龟板这些比较坚硬的药,这个卖药老板得哭死啊,多费机器啊。

现在也不是没有打成粉的,药厂生产的时候会把很多药打碎的。药店或者医院也会把一些药打粉装胶囊让病人服用。

你是煎药,又不是煮粥。

当然了,也有需要粉碎的药物,比如川贝母,这个很硬,买的时候是一粒粒的,药房会帮你粉碎一下。

但是有些没有必要啊。 起码要考虑成本吧。难道方子里要大枣,你也弄成枣泥?这是月饼啊。


女宝胶囊就是粉状中药。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有效成分提出的同时,杂质提出也多,过滤分离也增加了难度。
如果把药材全部都打成粉就看不出质量。也看出产地。只有检验才能知道!药材的价格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都打成粉质量好的药材怎么办呢?但是对于药材切成片。片的大小和刀功就会有价格高低的区别。说白了就是片或者段可以卖上好价格。有对比。但是粉只能比细度和气味。
俺们省的省中医院 老早前都是把所有需要内服的干药材都制成粉剂了 开好方子 拿药 回家 把几个小袋子的药混到一起 用开水直接冲服 你要怕药力没有化开 就用冷水煮开冲 小火煎会
丸散膏丹 神仙难辨 说的就是显微鉴定技术出现之前的中成药市场

我记得宋代有药材粉末化的趋势(记忆不确切)但是掺杂使假和缺斤短两解决不了

饮片好处是可以直观的看到药材的数和量
现在已经有了中药提取技术萃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颗粒散剂,您提的问题能够做到。但是目前成本 高,人民大部分还是用饮片。而且确实存在药品质量在成散剂以后肉眼无法分辨质量的问题,同一种中药,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还有野生家种的区别等等,饮片的形式容易看的出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出现有良心,讲诚信的企业,能够把品质,性价比做好,会普及这种方便的形式的。
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


神仙难辨刀下药!打成粉状后更家中了鉴别的难度,给不法商贩提供了掺杂使假的机会,不利于饮片质量的监管
全打碎了你认识谁是谁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