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北国际书展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取消,中央研究院推出「进击的知识!中央研究院特展活动网站」,透过线上书展形式,以知识在不同阶段创造的历程为轴线,规划了「载知识」、「问学者」、「展书目」与「读线上」四大单元,呈现中研院如何汇整、解析在不同历史、各个文明角落里的材料内容,并发展为研究议题。

 

「载知识」单元呈现知识在不同阶段下,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演进与发展。从口传、铭刻、简牍、抄本、雕版印刷、活字版乃至数位出版,展示多件中研院馆藏的珍贵文物影像,民众可一览文物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问学者」单元则以图文拼版的方式,让各领域研究学者现身说法,摘列24位学者的话语,展示其对专业知识追求的热情与理想。

 

「读线上」单元将展出9个中研院的代表性数位平台与资料库,提供在线上「商量旧学」、「培养新知」的崭新体验。如「疾病感觉地图」撷取魏晋南北朝小说与历代僧传的疾病叙述文本,解读其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结构,透过视觉化的图表和地图,提供读者多元检索与阅览的新体验;抑或是融合国际图像互通操作架构(IIIF)、链结开放资料(LOD)、物件侦测等技术的「简牍字典—史语所藏居延汉简资料库」,发展出强大的图像局部放大并列比较、单字图像检索、简牍图像逐字标注对应释文等功能,首度达成简牍文物、文字共笔释读之需求,并介接至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共建之「历史文字资料库统合检索系统」,让使用者透过单一平台即可跨国、跨机构查询汉字图像。

 

有鉴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转趋严峻,中研院近代推出「COVID-19 的人文社会省思」专题网站,汇整了18位人文社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借此重新审视此波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化,并尝试从历史研究中找到可对应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中研院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疫苗研发之外的另一种研究能量。与之对应的实体书《研下之疫—COVID-19 的人文社会省思》预计于今夏推出,将收录学者的科普全文,让读者更了解过去疫情带来的教训,并据此回应台湾本土的挑战,以及世界的冲击。

 

除了线上书展外,中研院还规划5场精彩讲座,邀请学者以线上直播方式,讲谈各领域的学术新知。如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钟淑敏研究员兼副所长耗费多年心血钻研档案,编纂《日治时期在南洋的台湾人》一书,将与读者分享过往台湾人的海外经验与足迹。社会学研究所谢国雄研究员兼所长将从著作《港都百工图—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讲谈台湾不同劳动经验的历史特殊性。

 

近代史研究所张宁副研究员则自对跑马、跑狗、回力球三项西式运动进入上海的研究,分析文化移转过程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而编纂《天朝大庆》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将从一份太和殿的筵宴图,引领读者探索图里暗藏的密码,以及帝国宴会的礼制规范与实际运作。此外,今年适逢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推出生物多样性科普著作《漫步生态秘径—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妙》,主编邱志郁研究员将亲领读者领略台湾生物的多元及奥妙。

 

中研院廖俊智院长表示,知识生产与展示的方式一直在演进更新中,中研院不仅是探索新知的先行者,更要让大众对知识的追求有更不一样的体验。他也期许中研院在钻研学问之外,更要以出版一流的华文学术论著为目标,著重数位出版的更多可能性,实体出版与虚拟网路双管齐下,多元展现学术研究成果。

 

此次书展推手、中研院黄进兴副院长指出,中研院自1980年代即引领台湾数位典藏建置工程,并逐步将学术研究与数位科技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拓展数位人文学的内涵与技术。从书架到云端,人类文明从文字跨入数位时代。特展串联本院珍贵典藏、出版品、数位平台与资料库,由研究出发,探向未来,让大众见证知识在数位时代的创造与演进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