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也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但我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打著全盘西化旗号的人表示理解。

有人说,矫枉必要过正,这是有道理的,在当时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全盘西化的理论确实能大力引导思想解放。

我们现在重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基于对过去的反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

(太忙了,之后补充)


题主的疑问应该是两方面:

(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2)既然已经否定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又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

有知友答「矫枉必须过正」,有那么点意思,但不够「透彻」,不够击中「要害」。

其实「要害」很简单,就是——干不过别人 啊~!

毕竟那时候,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大家手里只有一本武功秘籍,

在这种被逼到死路的境地,没得选啊~!

至于,秘籍里面是不是有这一句:

热情的群众,愤怒的青年,

革命战场,必须杀伐果断,哪有时间去思前想后?

我沉默了,你沉默了,

彼此到底怎么了,变得不快乐,我是懂得,也会懂得,

我们都不舍得,可是伤口变得难以愈合...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矫枉必须过正,上面那一段是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里的文字。


在那个时候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到了存其一必废其一的地步。为了能够在中国建立起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儒家思想为斗争对象,因为这个是专制制度的思想支撑。前面的实践已经证明,思想不解放民众就不会觉醒,中国就没有希望。就历史来说儒家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当时的情况应该是由否定儒家进而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这个就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但是运动先驱们的初衷是反对专制,而不是反对整个传统文化,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新文化运动成功的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而动摇了专制的基础,这功不可没,但中国千年文脉也就此断绝,大部分国人文化不自信也起于此。到了今天我们终于能够回头审视这段历史,我们相信延续上千年的东西,他一定是有价值。今天汉服的再兴,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复兴了。但这个所谓的汉服运动已经彻底的倒向了资本,丧失了运动的初衷。今天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普及,但是传统文化并没有想它一样普及。我希望人人都能有一本论语,而不是人人都有一件汉服。


人在只用说说的时候就是喜欢走极端。


三百年前,有个叫彭佳年说:金钱鼠尾乃新朝雅政,巍冠宽频为亡国之兆。肆无忌惮高举新文化大旗开始开始否定传统文化。是因为梳辫子的打败戴高冠的。

三百年后,剃短发的打败梳辫子的。结果金钱鼠尾成了猪尾巴被割掉了,又开始肆无忌惮的高举新文化大旗开始否定传统文化。

这是中国人传统,先进文化必然替代落后文化。而百年以后说不定被替代的落后文化又成了先进文化被推崇


「全盘西化」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你偷换概念了!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评判,恰恰是以本土思想做根基的,况且也不是全盘否定。

章太炎,考据学,晚清诸子学,尊子贬孔,了解一下。

清儒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清儒会「贬孔」?你知不知道呢?

如果没有本土思想做根基,光靠几篇杂文白话诗,能推翻一个两千多年的思想体系?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几本书,几个历史人物,几套学说。

传统文化是很多人的饭碗。

这个群体上千年来靠这些东西吃饭,谋求利益,拉帮结伙,当中国要融入世界大潮,进行一系列变革的时候,这些人一定会紧密团结在「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抗变革。

这种变革是要斗争,要掉脑袋的。不然难道让当时本已落后于世界的中国,背著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上台打擂?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现在要分辨都费劲,更何况当时呢?那是干这种事情的时候么?

不如一杆子打倒,先让新生的中国轻装上阵,站稳脚跟再说。等活下来了,旧文化里有什么好东西,再去它的尸骨堆里捡不迟。


为什么全盘否定?因为跟不上时代了!

封建农耕社会的平民日常生活服饰没什么太多问题,但是现代化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允许肆意穿著了。因为会发生危险的。

当工厂的女工在滚滚轮机间工作的时候,宽袍大袖衣带飘飘已经成为杀手式的存在。哪怕你不是直接劳动的女工,只要是进入这个环境,飘动的衣块,都是危险的存在。

新文化运动只是面向城市,而在偏远农村等地,其实传统文化与服饰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只是随著社会的变迁,服饰产生了变化。

比如袄裙。

袄裙就修改成这个样子了。

那么除了这种民国小袄裙以外,袄和裙是不是都保留下来了呢?

答案是保留下来了。

看到这个裙了么?袄裙中的长裙样式。不过后来变短了。

借用下别的知友的图片

看到没?短了!而且向工装方向改进了。然后呢?进一步简化

再然后呢?

然后就变成下面这样的形态了

至于袄,也变了不少,但是偏远地区还是保留很原始的形态的。

对襟盘扣的袄

下图一为邓丽君著袄裤,图二是袄裤画像,图三是邓丽君著旗袍

那么看到这里,你们应该已经发现了。

服饰是不断进化的,是根据社会生活生产不断适应变化的。

好了,想必已经满足答主的疑问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