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束了三次精分治疗,针对亲密关系障碍(极端容易脱离亲密关系),正准备介入一段认知行为治疗。但是我对心理学的一知半解多是精分领域。所以对于cbt治疗十分好奇。听了 @Dr.M 老师的live,有如下问题想要咨询各位知乎专业的心理咨询大神:

——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子问题,您可以选择您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回答,我就十分感谢啦——

1.cbt重点四元素是情绪,行为,认知和环境。其流程是强化对于特定情景的认知信念,并通过不断练习强化该信念。这种情况是否适合我的症状?——毕竟我不能时时刻刻为了练习创造亲密关系并加以练习(哪儿有那么多恋爱给我谈 ),没有了环境,cbt疗法是否可以奏效?诸如行为暴露疗法和脱敏疗法,是否因为没法找到暴露环境而对我无效?

2. @Dr.M 说,cbt极端强调理智的作用。之前的咨询师也说过我过分理智,理智到理性可以掩盖情绪。cbt是更适合我还是不适合我?毕竟我的情绪都是由极端合理的理智产生的。想用理智改变何其困难,毕竟参与辩论赛七年市级国家级冠军拿过无数的法学 并不是很容易被别人说服的哈哈哈哈哈。(我之前的咨询师也承认,我的这些不良情绪,似乎都是由极端合理的理由产生的,他也觉得产生这些不良情绪好像是有道理的)

3.当cbt咨询师自称找到了认知问题(我也承认这个认知),他告诉我应该建立新的认知,但是我觉得新认知无法建立、新的认知不合逻辑。此时咨询师如果说我缺乏改变动机,究竟是我来访不合格,还是咨询师技术不到家?

4.我即将进入的咨询很奇特,是一个公益咨询。现场有四五个咨询师观摩,一次咨询一个半小时,分别由现场的两位咨询师完成。这样的咨询设置是否是反伦理的,它对我的咨询有什么优势或者劣势?哈哈哈哈我知道这种咨询有点把我当小白鼠,督导在现场要监督并且事后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毕竟穷人没钱吃进口药只能去当志愿者呀

5.如何评价一个cbt咨询师的优劣?——如果cbt仅仅是找出错误信念,并且告诉什么信念是对的。那对我来说错误信念就是在亲密关系中过于容易对对方产生厌恶并放弃,那正确信念就是给彼此机会病继续下去?nani?如果是这样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吧?这种我在知乎或者和哥们喝酒也能获得的答案,需要去咨询?评价精分的标准中,究竟有哪些标准依然适用于评价cbt咨询师?来访者觉得安全,被咨询师爱和对咨询师产生依赖和喜欢(信任)是否依然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感谢每一个回答者~


总的来说,我和这里很多答者持同样观点:CBT不是万能的,而且远不是万能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法和治疗师。


针对具体的问题我快速回答一下:

第一,如果没有亲密关系的环境,那么CBT是否会有用?

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说主要的问题是只在亲密关系之中,然后当下没有亲密关系,又不是想要亲密关系就可以马上有,这样的情况不理想,没有办法做暴露做实验,没有办法验证和挑战认知、改变行为,没地方收集数据。

但是,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问题不大可能只在亲密关系之中出现,在生活其他方面也会有,比如说生活中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可以重点放在导致亲密关系问题的原因上,比如说某人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对自己或对他人)、容易体验某类负面情绪、容易进行某些问题行为,这些都是可以在亲密关系外进行工作的。

要看现在主要的症状在哪里,再决定。


第二,针对太过于理智的人,CBT会不会有效?

要分开来看,的确有些人的症状本来就来源于过度理智,一般来说对于传统强调理智的CBT来说,效果不那么好。

但是CBT的另一个宗旨是「平衡」,我们所追求的是,认知(广义上也包括情绪和行为)可以符合客观事实,同时认知可以做到平衡,不走极端。

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过度理智」这样的特征,使用理智去让认知更加平衡,相比本身完全不理智的人来说,可能CBT上手更快。而且针对过度理智这样的情况,可以很容易去做暴露,降低自己的标准、减少事前的准备、多进行自然、突发、没有控制的活动,这些都是一些策略。

使用理智最终目标是做到「有效」,在有的情况下,我们过度理智,反而后果不是那么有效。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做到更智慧,在「理智」和「自然」、「自发」间找到平衡,是首要目标。


第三,不认同新的认知,没有动力去实践新的认知。

新的认知,或者说更客观、更平衡的认知,不是治疗师提供的,而是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并提出来的。

如果是来自于治疗师,而来访者自己并不相信、不接受,那自然没有用。

有这样几个想法:

  1. 新的认知应该会减少痛苦、让人更有效地去面对问题,从而会形成正向循环,所以新的认知本身就会得到来自环境的强化。或者说不接受新的认知,就没有办法走出目前的困境。
  2. 我们在使用工作表时,会问你有多相信这个新的认知,我一般会问来访者「does this pass your bullshit test?」,也就是说这个新认知不可以是像「狗屎」一样没有任何可信度。
  3. 新的认知不可能在一开始就会有很高的可信度(比如百分之八十,这不可能),但是经过慢慢练习、收集数据、做行为实验,是可以慢慢提高的。
  4. 如果是核心信念(core belief),单纯的认知做功没有太大的效果,多做行为实验、每天做记录收集数据比较好。要做功的认知最好不要太广泛,越具体的认知越好改变,不然会非常无力感。
  5. 不能找到可信的新认知,哪怕可以削弱产生负面后果的旧认知,也是积极的变化。

第四,咨询设置,有两位咨询师,还有现场观摩,有怎样的好处和坏处?

这个难说了,可能大家不太能够放得开,还有就是两个咨询师同时也不一定是最有效(万一有不同意见啥的,我个人会很难集中注意力)。

我更关注,这样的咨询安排下,能不能保证治疗的连贯性。能不能做完一个完整的疗程,每次是否是同样的咨询师,一开始有没有做一个诊断/个案概念化,一开始有没有识别好治疗的目标/如何跟踪测量,能不能保持固定频率(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有没有布置功课,有没有循序渐进展开治疗。

这些要素更重要,我觉得哈。


第五,如何评价CBT治疗师的优劣?

如果在治疗前就识别清楚了干预目标,并且确立了一个可靠、相对准确的方式去测量相应的症状,那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治疗有效果的就是好的治疗师。

比如说如果是广泛性焦虑症,这位来访者可能每天花两个小时制定、回顾、检查计划,那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个时间降低到一个比较实际的范围内,比如每天半小时。

比如说如果是社交恐惧症,这位来访者可能完全逃避朋友聚会,或者去了聚会呆上十五分钟就走人,那我们的目标可能是可以去朋友聚会,甚至做到一两周一次,可以呆到活动结束,并且焦虑值可以从百分之九十降到百分之三十。

当然咨访关系也很重要,可以信任、有安全感、觉得舒服,这些都是衡量治疗师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此之上,同样重要的是症状的下降,还有能够实现干预目标。

我觉得吧,用自己的常识来判断,如果说在一两节之后,治疗师可以给出一个你认为有道理、靠谱的个案概念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什么样的因素导致并维持著这些症状、从哪里入手去做改变),那就挺靠谱的了。如果再做了三到六节,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那就是理想情况了。


如果我个人来看的话,我会注重(不分先后):

  1. 咨访关系,个人的舒服、信任、安全感
  2. 个案概念化靠不靠谱
  3. 治疗有结构性
  4. 治疗过程循序渐进
  5. 采取实证治疗(尽管都叫做CBT,不同病症对不同技巧反应不同,CBT太宽泛了)
  6. 一早制定治疗目标,并不断跟踪测量(针对症状)
  7. 布置作业,强化作业完成,回顾作业
  8. 治疗师不能过于死板僵硬、只专注于技能,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互动、情绪体验(process issues),收放自如,有弹性、比较平衡


题主的问题可以拆成三个面向:

  • 专家和同行如何评估一位CBT治疗师?
  • 来访者可以如何评估一位CBT治疗师?
  • 来访者如何评估一段CBT心理咨询?

非常幸运,CBT因为其循证实践的特点,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要比其他理论取向更加容易,而且可以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1.专家和同行如何评估一位CBT治疗师?

专家和同行评估一位CBT治疗师的胜任力,按照Roth和Pilling的认知行为治疗胜任力模型可以建立五个指标:

  • 一般治疗能力:指所有理论取向通用的心理治疗和会谈基本功,比如建立治疗同盟等
  • 基本CBT能力:主要是知识层面,能够遵循CBT的治疗要求,能够向来访者讲解CBT知识
  • 具体的CBT技术:掌握CBT特有的核心技术
  • 针对具体问题的能力:针对特定心理障碍、心理问题,采用特异性技术进行干预
  • 元能力:超越前面四种,治疗师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反思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能力

比如在福建医科大学的CBT课程开设之后,我们会采用心理咨询能力自我评估量表来评估一般治疗能力,采用CBT-KQ测验来评估基本CBT能力,让学生拍下治疗的录像,专家通过CTS-R量表来评估针对具体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元能力超出CBT新手的培训大纲,没有纳入评估体系)

2.来访者可以如何评估一位CBT治疗师?

来访者一般不具备专家那样的评估能力,但有一条捷径,就是直接观察CBT治疗师对CBT的遵循度,特别是对CBT会谈结构化的遵循度,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评估一位CBT治疗师

比如在我的教学中,都会要求学生和新手治疗师尽力遵守以上的典型单次会谈结构(50分钟),可能有些老资格的CBT治疗师会嫌这个结构过于死板,不过整个中国CBT专业组织基础培训项目备课组都认为对于新手入门来说,遵循上面这个相对死板的结构对于新手来说非常重要,议程设置的能力也可以预测CBT治疗的效果。

如果一位CBT治疗师总是超时、总是不进行议程设置、从来没有布置作业和回顾作业,那么就算这位治疗师使用的是CBT技术,也很难说是一位合格的CBT治疗师。

3.来访者如何评估一段CBT心理咨询?

如果一位CBT治疗师按照CBT的会谈结构,每周都做量化的心境检查(比如0-10分来表示你这周的感受),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每周的数据绘成一条曲线。

ORS量表显示在9次会谈后,21分上升到了30分,显示出此段CBT的治疗成果

比如我采用ORS量表来进行每周的心境检查,并绘制出变化曲线。如果治疗师没有采用此项技术,来访者都可以使用坐标纸来对自己进行每周的心境检查,并绘制曲线,用来评估此段CBT心理咨询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也许国内的很多CBT治疗师并不能完全遵循以上的标准来进行治疗,但是CBT的精神是欢迎检验,特别欢迎来访者参与到对CBT治疗的评估和反馈中来,这恰恰是CBT成为最可靠的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重要原因。


另外和题主有一段共同的际遇,我加入大学辩论队20年,担任13年的辩论队教练,辩论队训练帮助我成为更开放地接受他人意见,更容易和他人沟通的 一个人,帮助我成为一名CBT治疗师。

比起20年前,CBT治疗师更少说「理智or不理智」,而更多会说「功能好的or失功能的」。

因为治疗师并没有资格评判来访者的想法或者性格是理智还是不理智的,而更多是和来访者讨论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是不是在趋利避害?如果来访者的认知和行为都是帮助来访者在趋利避害,这个就是功能好的,如果来访者的认知和行为在阻碍来访者趋利避害,这个就是失功能的。CBT对人性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所有人只要掌握了认知和行为的技能(CBT技能),就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去趋利避害。

举例来说,题主在亲密关系问题中,只要一部分认知和行为会阻碍自己趋利避害,那么这个问题就一定在CBT可以有效提供帮助的范围以内,一定可以从CBT工具箱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为CBT流派的咨询师,我这里说句客观的话,这个流派的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感觉可能还会很不错,比较舒适,咨询师设置以及评估过程里会比较顺畅,但是到了核心阶段,去进行认知调整以及情绪面对时,会十分痛苦,尤其是核心信念矫正的阶段,会有些煎熬。

许多来访者做CBT认知行为调整,往往是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脱落了,要么中止,很难坚持下去,不愿意配合咨询师继续下去。诚然这里面会有咨询师技术使用不当、咨询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等各种缘由,也有认知行为疗法「结构性」本身带来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本身是一种「结构化」的疗法,无论是何种诊断或处于哪个咨询阶段,在每次会谈中都会遵循一个特定的结构可以使咨询的效率和效果最大化,这个结构包括一个「引入」部分。比如,简要回顾上周咨询的情况,共同设定会谈议程确定咨询目标、复习家庭作业、布置新的家庭作业、对结果进行反馈等。

这个「引入」模式,可以使来访者更好地理解咨询过程,增加咨询结束后进行自助调整的可能性,但是反过来说,也会容易造成「刻板」、「教条」以及「难以面对」的局面。

这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认知调整中,通常会有认知、行为、情绪上的调整和面对。比如:

诱发事件A:我的丈夫这几天总是不理我,给他发微信都不回。

认知B:他在外面有别的女生了,他一定不爱我,对我有意见,是我不好他才和别的女生在一起的。

情绪C:悲伤、痛苦、委屈、难受。

此时咨询师他在咨询里面跟你说,假设你的认知B的想法时绝对化思维,是错的,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面对?你内心会觉得:我不知道啊!哪里错了,我这个认知「他一定不爱我,对我有意见,是我不好才和别的女生在一起的」,这个有问题吗?我就是这么觉得的。

要是咨询师引导你,让你去进行调整,用其它的认知方式去进行调整,把认知B他一定不爱我换个方式去思考,来访者你怎么思考?你肯定还是难理解,这个「他一定不爱我,对我有意见」哪里不合理。

其实,作为旁人可以明白,「丈夫不理我,发微信不回,他一定不爱我,对我有意见,在外面有别的女生」,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认知,是不合理的,发微信他没回,就是出轨吗,和别的女生在一起,你得有证据,譬如在他手机上看到有这样的过程,确认了这个事实,你有这个想法才是合理的。

要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一个主观感受,就说「他不回我微信,就是不爱我了」,然后把这种认知给确定,这就会给你造成困扰了。

除非你能把这种认知变成「他不回我微信,估计最近挺忙的,工作很累,回我微信比较慢,等他忙完这段时间,他就会联系我的」。

可是,做得到吗?如果能做到,就不需要咨询了,就是因为做不到,所以才需要咨询的。核心信念的调整非常难,这不是简单说我能做到、去调整认知就好了,有时候认知就是没法改变。

为什么没法改变?原因很复杂。比如丈夫的性格爱撒谎,曾经被发现过,跟他发微信,他说自己在忙,结果却在酒吧和朋友一起喝酒,后来再出现这样的局面,就会想起过往的经历,从此不再信任丈夫对自己有感情。

所以从这里来讲,光调整认知,在认知行为疗法里面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比如说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样的认知策略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但是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其感受不同,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一样,咨询的技术和方法都要进行改变。

不能千篇一律按认知调整的策略去进行咨询,要是咨询师经过1-2次咨询,发现来访者在认知中存在较难程度的理解,或者感受不舒服,就要马上调整咨询策略和方案,要么改变咨询方法,要么和来访者再次协商咨询目标,用别的方式来和来访者进行会谈。

另外,我要讲一下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是「认知」+「行为」,既然是认知行为疗法,那么在调整的过程里,是需要结合起来的,比如强迫行为,主要就是靠认知调整和行为暴露。

发生强迫行为,咨询师会和咨询师讨论认知如何面对,与此同时,还会布置暴露练习,通过行为的指导,在情境里进行练习,设置焦虑等级,并监控焦虑的水平,并在详尽的监控表里面进行完成,从而最终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调整认知,是其中一个方面,但还不够,毕竟认知的调整属于理性层面的思考,光靠会谈是无法让来访者感受到认知改变的过程,如果这里面加「行为」方面的指导,有更深的情景体验,在这里面有更多感受,配合认知调整的步骤去面对,效果才会更好,否则光靠调整认知,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就像针对亲密关系的问题,极端容易脱离亲密关系,问题是「无法长久维持亲密关系,或者是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就会中止」,那么咨询师的咨询目标,可以围绕「如何让来访者明白或者理解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来进行布置。

譬如现场咨询时,咨询师可以搞角色扮演,让来访者在扮演学习的过程里,练习社交方面的技能,在这里面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沟通和情境,如何培养关怀和共情态度。或者是设计一个团体亲密关系的课题,让来访者参与其中,亲身领悟,加深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和感受。

这些咨询目标,不是光靠会谈,在咨询室里面通过对话的形式来面对,各式各样的行为方面的调整同样十分重要,通过「认知」+「行为」的同步进行和面对,咨询的效果会更快。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疗法,不仅在理性层面需要去调整面对,个人感受上面也十分重要,要想完整感受到认知行为疗法所带来的功效,还有咨询师的水平,得在面对面咨询时才能够完全体会,这里面咨询师可以使用的咨询技术是非常多的,会有很多非会谈式的咨询模式。

如果只是网路咨询,那么来访者感受到的认知行为疗法,也仅仅只是其中的「认知」环节而已,相当于咨询师技术只使用了50%的成分,还不是完整的疗法过程,有些技术网路是用不了的,例如我刚才所说的暴露技术,这个只能面对面才能发挥作用。

至于评价认知行为咨询师的优劣,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感受到三点就可以了:

一是咨询设置是否规范。比如认知行为里面是否有布置家庭作业,还有咨询效果的评估,另外咨询师能不能随时跟来访者协商咨询目标,在出现瓶颈时能否虚心接纳来访者的意见,对咨询方法进行调整。要是咨询师能够面对,接纳自己的不足,就是比较好的咨询。

二是咨询师不强行灌输自己的认知给来访者。这点跟你所说的第三点比较像,当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意识到认知出现问题时,来访者如何面对?这不是动机问题,也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这里面还需要一些感受和其它咨询方法,去让来访者理解认知调整的过程。

这里就需要咨询师多费点心了,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调整,千万不能固执己见说「你缺乏主观意识改变,是你的问题、缺乏改变动机」,这种甩锅的做法不是咨询师说的。来访者很难改变,咨询师就尽量配合来访者即可,必要时再根据合适的时机去面对。

三是以咨询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随时进行咨询效果评估。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比咨询技术更重要,很多时候咨询的技术往往还没法解决问题,反而某次讨论咨询目标或者确立问题时,反而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候就很考验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关系了。

咨询关系融洽,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充分讨论,在咨询里面可以去交流、讨论,把问题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效果会比较突出。


评估一个CBT咨询师有很多维度。

首先,他的CBT工具够不够多,能不能根据来访者呈现的问题对应地给予帮助。认知处理上如果一般的认知调节走不通,DBT的全然接纳和ACT的认知解离能不能作为有效工具讲清楚;行为上如果缺乏主动改变,BA(行为激活)能不能有效整合进治疗计划里;情绪感受上如果有问题,DBT的痛苦耐受/情绪调节技巧和ACT的观察性自我能不能对应地传递到来访作为干预手段。

其次,他的治疗目标和个案概念化是不是明确,每一个单元都要有一个推进目标和工作方向:社交焦虑在治疗阶段初期的话那我们这次就来设定暴露场景和进行想像联系最后推动逐级暴露,社交阶段中后期我们就来反馈暴露结果强化积极信念;CBT-I前期我们就做睡眠限定和睡眠卫生教育,后期我们就基于改变结果进行积极信念强化,减少对于睡眠场景的忧虑和担心。

最后,CBT绝对不是说不value一个咨询关系,或者不建立一个治疗联盟的咨询理论。对我来说,我相信的是,除了咨询关系外,一个咨询还应该有其他的疗愈因子(therapeutic factor)。但是,咨询师的底层能力依然是重要的:共情,倾听,稳定,无条件接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的最后,插一句总结,CBT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在产生之后就一直不断的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手段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断的吸收不同的概念和治疗手段扩展自己,仅此而已。任何的治疗手段和治疗师都有局限,找到自己合适的最重要。


"容易讨厌自己的恋爱对象",这当然不是CBT里要纠正的错误信念,只是表现在外的你的行为反应之一罢了,离核心信念还有十万八千里。

不出我在你的上个提问下所料,是亲密关系问题。可能是受早年创伤经历的影响,是一些缺少弹性且不适应当下环境需求的人际模式所致。厌恶也许来自过去的经历,它的产生过程肯定是合乎逻辑的,只是不利于你马上实现找女朋友的目标。也可能是你的圈子或社交方法所限,先前遇到的人确实不适合你。不谈恋爱是病得治吗?也许只是忠于自己的择偶标准,不肯迁就,至多是某种人格特质。总之,亲密关系问题可能有错综复杂的原因,需要具体分析。

题主不必在意自己是辩论队选手。心理咨询不是辩论,谈恋爱也不是,你的特长在人际关系里未必有用武之地。术业有专攻,如果没有正规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曲解误用CBT技术也是自然,不是逻辑好就能什么知识都知道。

任何疗法都不是一架机器,不是螺丝螺母部件的机械组装;会展示各种零碎的CBT技术不等于能用好CBT,这就好比用切开的人体解剖标本拼不出一个活人。任何心理疗法都需要通过使用者(咨询师)的善行、敏锐洞察和灵活运用来为它注入生命。而在碎片化的知识传播中,曲解不可避免,有关CBT的错误说法解释数不胜数。中国没有广泛开展系统完整的心理咨询专业学历教育。北大北师大的硕士项目也才开展数年。社会上的培训大部分只是赚钱工具。所以,想找到技术好的正规CBT治疗师不容易。咨询师们对CBT的部分常见错误表述有:

1.CBT极端依靠逻辑理性,是用理性压抑情绪。

说法错误。感性情绪是比理性逻辑更底层的精神力量,每一种循证有效的疗法都不可能忽略它。当今CBT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各种调节管理情绪的技术,此外提问技术也可以千变万化,捕捉情绪,兼容各种不同的疗法。做CBT千万别只知道"挑战错误核心信念"。就算只看核心信念,不会找的咨询师大有人在。

2. 由于CBT结构化的特点,框架太强使得过程按部就班,生硬死板,容易引起来访者不适。

错误。如果过程生硬死板,只能说是咨询师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疗法本身的问题。我有机会观摩体验过不少澳洲CBT治疗师的工作,或沉稳温和,或机敏幽默,尽管个人风格各异,但都同样的循循善诱,专家们的咨询过程更是行云流水般顺畅。当今的CBT疗法奉行以人为本,以来访者为中心,虽然结构是既定的,每一个环节里所用的技术和节奏,都要根据来访者个人特点和接受度来选择。如果生搬硬套,那是水平不过关的表现。

3. CBT治疗强迫症,重复暴露技术一定要面询才好实施?

已有多国健康卫生部门推出了针对青少年强迫症的线上干预项目,界面做得像游戏一样漂亮好玩儿。

4.线上E-CBT的效果一定不如面询吗?

在国外的循证研究文献中,E-CBT的干预抑郁症的效果和CBT没有显著差异。我的实践体验是线上线下各有利弊。

好的CBT咨询师当然不可能只会最基本的CBT技术,正念技术,创伤干预,叙事,IPT,身体工作,催眠等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统统可以纳入CBT的框架。其实我觉得IPT人际历程疗法也适合你。你现在没有女朋友来做练习也没关系,CBT咨询师可以借助IPT从咨访互动的过程中找出你的人际模式。恋爱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与人际模式息息相关。如果到时你认为自己确实需要改变,再有针对性地训练吧。

"天天玩知乎,学问不如猪" - 从博士群里听来的玩笑。怎样才是真正的CBT疗法、怎样选择适合的心理疗法、心理治疗的效果怎么评估,这三个话题可以分别写很厚的书。等你花几年真的搞清楚了,自己也可以当咨询师了。

想提高碰到靠谱咨询师的几率,不浪费时间,请优先看学历。找本硕专业都名校且和临床咨询紧密相关的科班咨询师,课程里必须有50小时以上临床实践督导,学历硕士起步。非科班不是没有好的咨询师,但这是概率,和大公司校招优选名校生是一个道理。牌照上优先找有海外执业执照的,以及在中国CPS临床系统内的督导师。另外,还有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专业咨询师不会提供收费的电话、音频、图片文字咨询,免费公益危机热线除外。这是因为只有面对面和视频咨询才能符合正式心理咨询所需的专业设置,保证咨询效果和私密性。公益心理热线是在紧急情况下临时措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凡是提供图文、纯音频、电话收费咨询的咨询师,统统可以直接判定不专业。最后,好的服务成本不低,一定不是最便宜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