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说,爵、斝等这类器皿是祭祀礼器,而非日常酒器。

由于时间关系(其实主要是为了反驳那位高赞答案),本人主要从两位水平较高的回答中简单总结,感谢 @大川 和 @石头布 的回答,原贴请看:酒爵上为何有两个小铜柱? - 大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889313570

酒爵上为何有两个小铜柱? - &石头布&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这两位的答案水平非常高,推荐大家去看这两篇原文。

以下是简要总结:

爵、斝等一大类祭祀礼器,主要出现在祭祀礼仪场所,而非日常生活。这类器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祭祀象征意义,爵柱」或类似「柱头」同样在这类器皿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1、首先,多个时期「爵」这类器皿的演变以及在甲骨文中的记载:

(引自 @大川 的文章)

甲骨文中「爵」类器皿的记载:

从器型演变和文字记录来看,「爵」这类器皿的「柱头」是重要象征物,「柱头」在其过程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或者用途,而非一般的用途或者简单装饰。尤其是从商朝早期,一直到西周时期,「爵」这类器皿的「柱头」是这类祭祀器皿的核心之一。

2、为什么爵柱有多个形式,其中主要形式为「菌柱」?因为这涉及到祭祀所用的玄水。

即便到西周时期,玄水已经被「醴」所取代,但是祭祀所用并非简单的酒水,而是代表能够「通神」、「祭祖」的「神水」,简单的说就是应该是某种具有致幻成分的饮品。

《礼记 礼运》中记载为: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这才是「爵」类器皿的本源含义,「爵」内的饮品是为了「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所以

其「柱头」的早期象征即为某种能够「通灵」的「致幻物」,而从「菌柱」的形态来看,很可能就是

一直到近代北半球众多原始宗,仍然使用这类致幻物。

萨满使用的这些致幻物往往有毒。三个新鲜「迷幻蘑菇」的毒性可以杀死一个成年人,所以人们只吃处理过的干蘑菇,但也不能超过十个。有意思的是,Waldemar Jochelson在其著作中提到,一小杯白兰地或者兑水的酒精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毒蝇伞的中毒症状。(@石头布https://http://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蘑菇」仅仅是可能使用过的致幻成分的某一种,还存在其他多个种类的致幻剂(麻黄草、乌头,或者其他矿物或者一种鸟类羽毛毒素也曾经有过使用记载)。但是后期将「醴」、「包茅」与「毒蝇伞」结合使用可能是「菌柱」广泛存在的原因之一。

(引自@世博双邪)

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酒具中广泛存在「菌柱」的设计,而这类带有「小蘑菇」的酒具,最大的可能是萨满文化等广泛存在将致幻蘑菇和酒的搭配使用。

所以,类似物品上的「菌柱」并非主要基于实用目的,更重要的则是原始宗教或者祭祀的象征意义。

而且「菌柱」的设计并非仅在华夏文明核心圈内盛行,而是在众多萨满文化中广泛存在。「小蘑菇」与「酒」几乎在某个时间段的祭祀仪式或者萨满仪式中成为能为主流搭配。从上面两个青铜器中,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其「小蘑菇」造型,并无太大的实际使用价值,核心仍是在祭祀仪式中起到的象征意义。

3、祭祀礼仪。关于爵的用途,在《周礼·郁人》中有明确的记载: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凡祼玉,濯之陈之,以赞祼事,诏祼将之仪与其节。凡祼事,活盥。大丧之渳,共其肆器。及葬,共其祼器,遂狸之。大祭祀,与量人受举斝之卒爵而饮之

这类明确记载了爵、斝等器皿的祭祀用途,即-「祼事」。

什么是「祼(guàn)事」呢? 祼事即 「灌礼」。「爵柱」在灌礼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祭祀作用。

这里@大川 将之概况为——束茅灌尸。 (详解请看其文章)

用法简图如下:

(引自 @大川 )

所以爵柱既有重要的祭祀象征意义,即"玄水」或「玄酒」中「通神」象征。又有「束茅」的具体用途,而这一用途也是逐渐引申演化而来。

《周礼》中也有明确记载:「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门用瓢赍,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祼事用概,凡疈事用散。大丧之大渳,设斗,共其衅鬯。凡王之齐事,共其衅鬯。凡王吊临,共介鬯。」

这里再次提到「凡祼事用概」 ,以及其他多种祭祀礼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祭祀用具,多数也带有「爵柱」或者「郁纹」,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一致的即「玄酒」等,《说文》中解释「鬯, 以秬酿艸,芬芳攸服,以降神也。」 请注意,《周礼》中祭祀礼器虽多,这才是祭祀的核心之一,也是「柱头」的象征意义所在。

4、「爵柱」的早期形式,及其在其他器具的演化形式。

「爵」在青铜时代以前的的来源可能是「陶爵」,即「陶鬶」。

(大汶口 白陶鬶 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 此陶鬶不带有「凸起」

(龙山文化红陶鬶 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一时期的祭祀活动具有强烈的母系氏族痕迹,请注意,早期时代鬶已经有明显的「凸起」,这个凸起叫做「乳钉纹」。而且这一时期,祭祀礼器和日常器皿尚未完全分离,可以看做是青铜时代众多祭祀礼器的源头。

从祭祀仪式的发展来看,其祭祀礼器也必然从「通用」向「专用」逐步演化。

(同时在流和背部等多个部位存在乳丁纹)

从这一时期的陶鬶等器皿的「凸起」可以看出,青铜时代以前在祭祀礼器中已经广泛出现了「乳钉纹」,但是这一阶段的「乳丁纹」可能仅仅是母系祭祀活动的象征之一,尚未出现严格的特化。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乳钉纹橙黄陶鬶)

可以看出,这件出土陶鬶的流并没有「凸起」,反而在背部存在多个「凸起」,这件文物和上一件红陶鬶则揭示了同一源头的「乳丁纹」像两个方向发展的的开始。即,祭祀礼器的发展是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通用到专用的演化之路。

而后期,陶鬶在青铜时代发展时期则逐步走向两条明确的发展演化路线:一条路线是「陶鬶」的在流的凸起越来越重要,并成为西周即西周以前「爵」的最主要象征物;一条路线则是「乳丁纹」在器身上的平行演化之路。

(名称:夏乳钉纹爵,出 土:197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

另一条平行演化之路,则是「乳钉纹」在「礼器」方面的演化:

(司(后)母辛方鼎)

这一时期,乳丁纹仍旧主要出现在祭祀用具之中,尤其是用于母性先祖和神灵的祭祀之中。

乳钉纹簋,西周,镇江博物馆藏

西汉 出廓璧

以及由乳丁纹演化而来的其他纹路,等等众多样式。

V字形连线乳钉纹示意图

(东汉 张氏七乳禽兽镜)

这一时期的「乳丁纹」已经从以祭祀母系祖先为主的祭祀礼器逐渐演化为子孙繁衍昌盛的象征。在张氏七乳禽兽镜中就有明确的铭文:「张氏作镜宜候王,家当大富乐中央,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世世昌,为史高口带青黄」。

而青铜镜中央的「凸起」进一步增大,并穿孔成为实用的「镜钮」,同时成为「祖」的象征物。

随后在以后的时代中继续演化,「乳丁纹」逐渐脱离祭祀成为子孙昌盛的象征,而且进一步与部分实用部件相结合,例如:「乳丁纹」与「门钉」或「涿弋」结合,最终演化成为「王权」森严等级的象征物。

(门钉)

《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硫璃,门设金钉, 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 世子府制,门钉减亲王七之二 ... 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从青铜爵等器皿的「爵柱」,到近代仍存在的「门钉」我们很难看出其相似性,但是追寻源头我们却可以发现二者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鬶之上。不论是从「爵」祭祀礼器的「爵柱」的发展,还是从「乳丁纹」这类重要礼器的演变,均可以逐步看到在不同的时间段,随著时代的发展祭祀、礼器或者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就是我们华夏文明历史悠久且持续不断的原因,即使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乳丁纹」或者「爵柱」的最初精准含义,但是我们仍旧能从延绵不断的文字记载或祭祀礼器物品中中追寻其源头一定是基于祭祀的需求。

实际上还能从其他多个方面展开,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详细回答, 感兴趣的可以进一步了解。

简要补充一下,爵柱的存在是为了祭祀,同时东周以后「爵柱」的地位的下降同样也是由于祭祀礼仪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儒家的兴起对「玄酒」的打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以及对「玄酒降神」的驳斥,直接导致儒家主导祭祀礼仪以后,不再重视「玄酒降神」,从此「爵柱」的地位逐渐衰落,但是从文字演变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爵柱」的重要意义,「爵柱」是「爵」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另一个符号则是「玄酒」——「鬯」),同时「爵」发展成为「勋贵」等级的最主要象征。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康熙字

楷体

(从字形演化之路,可以清醒的看到「爵」的最核心成分为「爵柱」和「鬯」,尤其是文字演化的关键时期小篆的「爵」字写法,将这一时期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仅从文字演化就可以看出,「爵柱」绝非一般的引流标志装饰,而是其核心之一。)

再次强调「爵」这类祭祀礼器,一定要从「祭祀」的角度予以理解,而非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考虑。

再次推荐 @大川 和 @石头布 的回答。

原贴请看:酒爵上为何有两个小铜柱? - 大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889313570

酒爵上为何有两个小铜柱? - &石头布&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你以为这俩钉钉出现的时候都这样:

二里头王朝 华夏第一爵。一侧有柄,下有三足。该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洛阳博物馆)

然而你看这个:

【网纹斝】商代前期。网纹斝,通高25.8厘米,宽17.1厘米,重0.93kg。(故宫博物院)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

夏乳钉纹铜斝。通高20.5厘米 口径13.1厘米。(郑州博物馆)

夏 铜斝。
  • 如果说是为了倒扣过来做脚支撑,这显然反而更不稳定。
  • 如果说是为了防止喝酒的时候撞到脸的礼制,这显然张嘴就撞到脸了。
  • 如果说是为了喝酒的时候限制倾斜角,这显然无法倾斜了。
  • 如果说是为了挂著两耳提起来放到火上加热酒的,这显然绳子只穿一边一提就倒。更何况青铜器挂提绳的物件很多,那种穿绳的耳朵显然不是这样的。而铜斝的那2个聊胜于无的钉钉,请问你咋穿绳?
  • 你如果说这个东西是倒酒用的,不是直接用来喝酒的。那显然说明这两个钉钉在倒酒器上也是需要的,更说明这俩钉钉不是为了喝酒的时候限制角度、不撞脸的。
  • 你说是为了支撑盖的布的。这俩钉钉显然聊胜于无吧?
  • 你说是为了挂滤网的,请问那两个聊胜于无的凸起如何挂滤网?您要不要给大家展示一下?

上面的是夏朝和商代早期的。到了商代和西周,这俩钉钉变大了,变得花样繁多了!!

册方斝,高28.5厘米,宽16.2厘米,重3.12kg

气人的还多著。你看看下面这个,俩钉钉的存在都导致你无法喝酒,嘴唇都碰不上杯沿。

再看下面这个。

高31.3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公斤
  • 那些说钉钉放平,器内无水的,你这放平了,这大口袋的脚里面也有水啊。

但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些观察归纳:

带钉钉的这些器具不但铜爵需要,其他的青铜器皿也都需要。而且更普遍的存在于较大的盛液体的器皿上。这些器皿高度在20-30cm甚至更大;十分沉重,重量大约在2斤--7斤;容积目测也巨大。这显然不是用来举起来喝酒的玩意儿,而是用来倾倒的容器注意我这里放的大多数都是夏朝的最早的青铜器!!更接近这俩钉钉的原始用途!

推测:这些笨重玩意儿上的俩钉钉的作用就是限定液体流出的方向和流速。

指示液体到处的「正方向」,不能侧倒液体。而且液体倒出来的时候,要从这俩钉钉之间流出。另外,倒液体的时候不能太猛,让液体流量超过这俩钉钉之间的空间而出。

铜爵上的钉钉也作用类似。液体要从两个钉钉之间的宽度顺著「流」缓慢的流入口中。

所以,凡是带俩钉钉的玩意儿,妥妥的都是礼器或者严肃场合上的用器,用来规定礼制。

——————————————————————————————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最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夏代青铜器。请问下面这俩钉钉是如何挂滤网的?

二里头文化青铜管流爵

这个铜爵液体的流出是侧面的那个管道,而在这个管道上,我们同样发现两只钉钉。可见,青铜器上的两只钉钉规定了液体倾倒而出的「正确流向」。

————————————————————————————————

当然很多礼仪最初始都来自于「实用」,都是有理由的。那么猜测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讲究。因为对于倾倒器,大家应该有生活体验,用碗倒水的时候,如果倒的慢点,就会沿著碗边流出,然后沿著碗的外壁流的哪里都是,现场狼狈(失礼)。

初期的两个钉钉之间,构成了很浅的一道凹槽,能引导液体向前流出,不会沿著外壁流的到处都是。(有礼)。

这可能就是这套礼节、以及2个钉钉的来历。

圆口的倾倒器,经常会发生如此情形。理想的是绿色流向流出,但往往液体会沿著外壁蓝色走向流的哪里都是。导致现场狼狈。

初期的两个钉钉之间,构成了很浅的一道凹槽,能引导液体向前流出,不会沿著外壁流的到处都是。(现场就很有礼)

那些抬杠的,请瞪大你的肉眼看清楚了,我主要讨论的都是二里头(夏朝)时期的最早的青铜器。

————————————————————————————————

很好,有人不服这是最初期的用途,让我举出来陶器上面的证据。没有问题,下面我们前往洛阳二里头的陶器上一看究竟。虽然陶器和铜器的形制上有很多区别。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先民们初期的想法。比如:

左侧的凹槽,引导液体正向流出。右侧是握柄。

带手柄的倾倒器,正对著手柄方向的凹槽,引导液体流出

我们再看二里头陶斝和后来的铜斝对比,我们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两者的一脉相承、一一对应吧?注意陶器的凹槽引流部位,被换成了俩钉钉。再次证明这俩钉钉是用来限定液体流向的作用。

二里头陶斝和后来的铜斝对比,可见花纹、形制都一脉相承。而凹槽部位,被换成了俩钉钉。陶器的出水槽外面也有两个乳钉。

事实上,这俩钉钉+凹槽的引流结构,在陶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请看下一个二里头陶器:

你说这俩微微的凸起是为了挂滤网?请你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俩微乎其微的凸起究竟是怎么挂滤网的?

另外注意这俩微微的凸起在内壁上其实是微微凸起的两道棱,两道棱之间形成引流的微微的凹槽。

请问那些声称挂滤网的,演示一下这些又是怎么挂滤网的? 别光说不练,请实战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俩微微的凸起是如何用来过滤酒的,我求求你们了,给大家实战演示一下。

你还真别不信古人这么无聊,怎么倒水还要标志一下。你看看下图,即使是陶盉,在同时期的其他陶器上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出水口附近的2个钉钉。

不同文化遗址里出水口处的2个钉钉凸起。左下、右下、右上为二里头王朝的陶器。

请问某些杠精一遍遍的自说自话,宣布这俩柱子是如下图的用处的,说那俩柱子是用来缠绕捆绑茅草滤酒的。你就不看看我的帖子里的夏朝早期的陶器和青铜文物吗?

有人说是俩柱子这样挂茅草的,那就请给大家演示一下下面这俩柱子有是怎么挂茅草的。我求求你了。

求你们给大家实战给大家演示一下下面这3个器皿上面微微的凸起是如何用来过滤酒的,我求求你们了,给大家实战演示一下,别跟我这自说自话的盖楼抬杠了好吗?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我四五岁的时候问过这个问题,我的亲小姨,我妈妈的亲妹妹,告诉我说,古代人喝酒讲究嘴巴不要碰到杯子,这两个「居居」是插在鼻孔里然后一抬头就能把杯里的酒往嘴里倒!!!

于是,我的实验主义精神被激发,虽说家里没酒,但有水啊!!!

我拿了个碗,捏著两根筷子,把筷子一头塞进鼻孔,另一头放在碗里,扶好了开喝……

我至今搞不懂一个20多岁的高材生为什么能那么一本正经地忽悠自己的侄子……


未有定论。

有专家认为是挂滤网或者是卡苞茅滤酒的,有认为是加热之后方便用其他工具移动的,有认为是喝酒的时候限制倾斜角的。

但是爵上的两个柱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有的甚至没有,所以专家们谁都说不服谁,只能阙疑待考。


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答案是二里头遗址三期文化。而在二里头遗址中,最早出现的便是青铜爵,比青铜鼎的出现还要早。虽然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之前也曾零星的出土一些青铜器,诸如陶寺遗址的青铜铃、青铜环、齿轮等,马家窑文化青铜刀、齐家文化青铜镜等,但这些青铜器并不是夏商周主流文化中的礼器,根本无法匹敌二里头遗址中的青铜礼器群,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鼎

在这个阶段,青铜爵容器上的纹饰还比较简单,但其形制与后来的青铜爵相比大体不差。基本特征为:前有流,后有尾,器身下为三足,其实上有鋬,在器身延伸为流嘴的起点处有立柱,立柱与鋬刚好垂直。

「鲁侯爵」,西周,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带有自名的青铜爵。

立柱也称为「爵柱」。只是,一件爵上的小柱子未必只有两个,也有一个的,一柱稍晚于双柱出现。那么,问题来了,青铜爵上这个看起来像小蘑菇的「爵柱」是做什么用的?

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

滤酒。古代的酒是很浑浊的,爵柱的作用就是用来挂过滤网过滤酒渣的。

节饮。在保持端正的姿势的情况下(饮酒者头部不过分后仰),用爵饮酒时爵柱会抵到眼睛或是脸颊,给饮酒者造成不便。因此,有学者认为爵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饮酒节奏。

分须。古代的男性大多蓄须,胡须过长的人怎样才能优雅的饮酒呢?青铜爵上额柱子可以起到分须的作用,正好将胡须很自然的拦截在酒杯的两侧。

提手。看到这个观点,有人或许会问青铜爵的腹部已经有提手了,问什么还要在顶上加两根柱子当提手。据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依据部分青铜爵的底部有烟炱痕迹,也就是说爵是可以用来热酒的,在热酒的过程中爵柱就可以充当提手了。

「父乙爵」 ,腹下有烟炱痕迹

以上几种观点,除了最后一种有辅证外,其它都是属于合理的假设,并无实证。而最后的提手一说又有些证据不足,因为,仅有极少数的爵下才有烟炱痕迹,可见并不是所有爵都会用来加热。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爵柱是在祭祀之时用来悬挂香茅草的。一些爵在出土时爵杯内有香茅草的残留物。而在文献记载中也有天子在祭天时,持爵,将酒沿著香茅草束缓缓的注入玉璧的圆孔中的描述。其用法大概如下:

青铜爵上的柱子很有可能是辅助固定香茅草的,因为若是直接将香茅草置于爵口,在倾倒的过程中香茅草很有可能就掉了。这种观点既有考古物证支持又有文献支持,或许是目前较为可靠的一种观点了。

青铜爵的爵柱或许确实有固定香茅草的作用,但是古人不可能天天祭天,青铜爵也不是天子独有。因此,它或许还有其它更广泛的作用,或者图腾上的象征。联系以上几种学术观点,我也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爵柱确有控制饮酒节奏的作用,这样饮酒者就不至于喝到沉淀在爵杯底部的酒渣了,毕竟古代的酒可是很浑浊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