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核心是辨陽氣津液的動向。

162條文:下之後,人體津液陽氣受損,不可再損傷津液陽氣,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湯,這裡也隱含了不可用麻黃湯等更強的發汗藥,因為津液陽氣受損。

但仍然汗出而喘,無大熱,說明可能有輕度發熱,發熱汗出而喘,不是桂枝湯的那種表虛而汗出,那麼則為內熱逼迫津液外泄而喘。

內熱又可以辨別,這裡的無大熱,是和陽明發熱相鑒別,陽明熱,熱勢盛,汗也會多,熱若迫肺也可能會喘。

這個條文裡面,不光有前提,更是鑒別的警告。

所以,在排除掉 表虛而汗出喘、陽明熱汗喘後,最大的可能就是肺熱而喘,汗出。

此為肺內熱,可用麻杏石甘湯。

且不是麻杏石甘湯主之。

因為在溫病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可以用溫病的方。


關鍵在於可與和麻黃,不一定必須用,最妙的是麻黃,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和酸棗仁一樣,失眠和嗜睡皆能治!


桂枝湯的核心藥物,兩味。這個問題要從氣機方向上考慮,桂枝的方向是平沖降逆,芍藥本身是個瀉藥,都是降的。下後,就是誤把氣機引向下,除了有太陰病腹滿而痛的情況出現,不會再用桂芍劑,這也是個不得已而為之,因勢利導而已。

然後為什麼要用麻杏甘石湯,現在這個病人的邪氣吧,經誤下,內陷卡在某一個部位,沒到太陰陽明那個程度。這時候機體有驅邪外出的表現,就是汗出而喘。但是這個人內陷的邪熱還是憋在裡面出不來,看起來身無大熱,其實他那個裡面熱得很。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石膏的用武之地,石膏解凝嘛,把堵路的東西拆開,內外一通就好了,張仲景用石膏肯定沒有表裡都熱的。麻杏劑,主要是針對喘的,它是一個宣肺的方向。不要太在乎汗出,現在藥物可選擇很多,比如蜜麻黃,或者紫蘇系列代替,後世方有這個治咳喘的杏蘇散,就是這個來的。基本可以說不會有太大影響,助推一把這個人也就好了。多說一點,這個汗出啊,人出汗本來就是為了散熱,俗說的那種石膏症大汗還大熱根本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了,這種情況也不是石膏症,身涼時間可以很短,不會沒有,不能忽略,這叫寒熱往來,溫病學對此論述很多。


這條在前面有相似文字,區別在於彼是「發汗後」,此是「下後」,說明這種發汗後和下後出現的變證原理近似

關於下後,前文還提到過下後不見氣沖症不可用桂枝湯,這裡再次提下後不可用,怎麼連個條件也不提?說明很可能少了對條件的描述,而且這個條件很可能還與氣上沖症有關。於是這可能是一條殘缺的補充文本

那麼,汗出而喘的癥狀肯定也與這個前提條件有關,但到底缺少了的是什麼前提條件,不得而知……不過與發汗後出現此情況的前文應該是一個情況,反正就是兩邊都少了點東西,信息不全

咳是氣息無法發散,而喘就是氣息沉下不去,下後腹中虛,出現了喘,說明要麼邪氣內陷壅堵氣息,要麼正氣失權無法穩定氣息。

汗雖出於太陽,卻源於少陰,又歸太陰裁定,事關出汗的問題,未必就是太陽的事。明言不可再用桂枝湯,權責即不在太陽,陽明有熱也汗,但說了無大熱,意思是可能有不甚的熱,也可能無熱,亦未明煩渴,陽明必無大責,那麼很可能是太陰或少陰失權了

麻杏甘石湯與麻黃湯可是「親戚」關係,同屬「大青龍湯」家族,這個「家族」的事業就是治水。發汗是治水一功,並非治水的全部,麻黃湯能發汗,其實是借提升太陰或少陰的力量來解太陽的寒凝困境,所以麻黃湯並不是太陽方。而失權的太陰和少陰需要力入太陰或少陰的方葯幫助,不能用桂枝湯,自然要去桂枝,麻黃湯發汗不能少了桂枝,否則就像轉速飛快的發動機掛了一個低速檔,更是減弱了對太陽的影響。而且石膏也能剋制麻黃的助汗能力,石膏更能止汗,但熱的程度又不足以「消化」石膏的藥力,麻黃反過來也能防石膏寒涼之弊。所以麻黃雖然發汗,但於此處反不是禁忌

「可與」表示建議,不像「主之」那樣堅定,表示這種情況手上沒更合適的方子了,即麻杏甘石湯的藥性符合病性,至少是近似符合,但還不是最優解


寫的都是「太陰或少陰」,而沒有確定是太陰還是少陰,這是因為咱目前還沒有想明白的一些事

麻黃能提升少陰的狀態,但也有很強的消耗性,對少陰消耗性的提升能產生開太陽的效果

而太陰掌管著太陽的門閥,沒有太陰的許可,太陽是不能開的,在太陽閉的時候,麻黃對少陰的影響能加速太陰完成對體內陽氣狀態的管控,進而幫助太陰恢復對太陽的正常控制,秩序恢復後太陽自然就開了

所以到底是算作用在少陰上還是在太陰上,覺得模稜兩可


已下不得再汗,津液不得兩傷。

喘,則用麻黃,杏仁治喘。又因麻黃出汗,則加石膏掣肘麻黃。此越脾湯之意。


這條也是誤治之後的治法,可對應著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和麻杏石甘湯的條文看。

仲景對於傷寒下後表不解,一般都用桂枝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發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從兩個條文可以看出辯證關鍵在汗出而喘,假如下後無汗而喘,那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如果是有汗而喘,那就是麻杏石甘湯。


上下文聯繫一下,經常會有新的發現,《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過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不可更行桂枝湯」提到過兩次,分別是跟在「汗、下」之後,但是從加粗的地方也可以看出,作者比沒有說「桂枝湯」是「汗下」禁忌。因此前面這半句一起理解為一條準則,不如說時「汗/下後,不可行桂枝湯(者)」,即汗下之後,觀其證,不適宜行桂枝湯的時候,然後總領後面的幾句話,葯更好一些。

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同樣是提到了兩次,而且都連在後面,所以說明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兩者處理之後的證候也比較統一。

汗下之後,正氣得損,邪氣內陷,正邪交爭。無汗者多存表實。今見汗出而喘者,或表虛不和,欲得發越;或正邪交爭勢強,鬱火內生。觀證已非桂枝湯證,則癥結多在正邪之爭,未見大熱者,不在陽明,非白虎湯之治證,宜辛寒透熱,氣出得解,故麻杏石甘湯主之。


沒有桂枝湯證了,當然就不用桂枝湯了,如果還有麻杏石甘湯證,就用麻杏石甘湯。

沒必要分析那麼多,本來下後桂枝湯證仍在者,還是可以用桂枝湯


這裡是誤下後的變證,應該是沒有表證了,也就是不再惡寒惡風,但仍發熱出汗,這已經有點肺熱了,所以用涼性石膏代替溫熱性的桂枝。

麻黃湯可以理解成「麻杏桂甘湯」,與麻杏石甘湯只是一味桂枝和石膏的區別。

原文順序應該調整一下:「下後,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杏石甘湯」


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湯,表證不可下,下之誤治,之後還是不是桂枝湯證就不一定了,是表證還是得用桂枝湯。

無汗而喘,是因為毛孔沒打開,毛孔該有的功能無法正常運行,如散熱,透氣(呼吸)等,排毒等,這些只能負擔到肺上,就會喘。這裡已經汗出了,喘就不是毛孔的問題。無大熱,無陽明熱,不是陽明內熱。無其他證,所以是肺的熱。麻黃是宣通的,能宣通人體孔竅,亦能幫助解表,這都 有助於排熱的。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石膏清熱甘草建中。


可與,不是主之。

下後邪氣陷肺,導致肺熱,可出現無大熱咳喘之的麻杏石甘湯症,還有可能陷於陽明,出現葛根芩連湯症。所以是可與。

下之後如果出現里熱,是不可以用桂枝湯的。所以不可更行


主要重點突出汗出而喘,無大熱主要和陽明經的大熱辨別


瀉下虛其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里虛,表邪趁虛而入里,入里化熱而發太陽和陽明並病,這時太陽病還有點但不重,里熱向上衝擊肺而喘,所以不能單用桂枝解表,也不能單用白虎湯去陽明之熱,最好用麻杏石甘湯的麻黃解其表,杏仁定喘,石膏清里熱,甘草和中。一葯雙解!


我看了一下上面很多評論,沒講到點子上,有的說的有點對,但還是差一些。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石甘湯湯。

首先理解第一句: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下,是下法,這個你應該懂,不可更行桂枝湯,為什麼叫不可更行?因為已經用了桂枝湯發汗解表了,但病症還沒好。

再往前,這個病人原來是一個什麼病?是太陽陽明合病,病人有表症,有里症,但里症為主。所以醫生先用了下法,然後用了汗法,但病人還沒完全好。

接下來後面這句:若汗出而喘,無大熱。

喘,是有熱郁,無大熱,只能說沒明顯熱,但不見得沒有熱症。

然後咱們再看方子,麻杏石甘湯。

麻黃解表,石膏清熱,杏仁除心下煩熱,一個甘草溫中補虛。

從方子可以看出,這病人在經過之前的治療後,還有一點病症沒完全去除,剩下一些陽明內熱,但熱不重,還有一點表症,也不算重。於是我們採用清內熱並解表的方式,表裡同治,用了麻杏石甘湯,這個病人就好了。


不是說下之後都不可用桂枝湯。比如下之後其氣上沖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去芍),都是下後病還在表,桂枝證仍在故還是用桂枝湯,所謂有是證用是葯。

這條說的是下之後,已經不再是桂枝湯證,而變成麻杏石甘證的情況。

汗出而喘,汗不是表汗,是石膏證的汗。無大熱不是說無熱,而是表無大熱,熱在里,其它石膏劑比如白虎加人蔘越婢條中的「無大熱」都是這意思。


許多中醫學生在上中藥課或方劑課時,就被老師(非臨床醫生或時方派醫生)警告說:麻黃為辛溫大汗之物,虛人用之很危險,現在已經很少用了。所以很多人對麻黃很敏感,同時也很少敢用麻黃。


這是胡老的講法。無發熱用什麼石膏呢?石膏清熱為主,解凝也是解熱證的過敏,抽筋之血液凝固。

這條文本身有誤,汗出而喘也要看脈診決定是否用麻黃,桂枝杏仁甚至半夏厚朴是要用的。


下後指的是原本是太陽病反而用了下法這系列的錯誤治療,這時候就不能再按照常規方法治了。應該知犯何逆依法治之。

所以後面又說如果汗出而喘,此時身無大熱,或有痰或無痰,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湯來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