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核心是辨阳气津液的动向。

162条文:下之后,人体津液阳气受损,不可再损伤津液阳气,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汤,这里也隐含了不可用麻黄汤等更强的发汗药,因为津液阳气受损。

但仍然汗出而喘,无大热,说明可能有轻度发热,发热汗出而喘,不是桂枝汤的那种表虚而汗出,那么则为内热逼迫津液外泄而喘。

内热又可以辨别,这里的无大热,是和阳明发热相鉴别,阳明热,热势盛,汗也会多,热若迫肺也可能会喘。

这个条文里面,不光有前提,更是鉴别的警告。

所以,在排除掉 表虚而汗出喘、阳明热汗喘后,最大的可能就是肺热而喘,汗出。

此为肺内热,可用麻杏石甘汤。

且不是麻杏石甘汤主之。

因为在温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可以用温病的方。


关键在于可与和麻黄,不一定必须用,最妙的是麻黄,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和酸枣仁一样,失眠和嗜睡皆能治!


桂枝汤的核心药物,两味。这个问题要从气机方向上考虑,桂枝的方向是平冲降逆,芍药本身是个泻药,都是降的。下后,就是误把气机引向下,除了有太阴病腹满而痛的情况出现,不会再用桂芍剂,这也是个不得已而为之,因势利导而已。

然后为什么要用麻杏甘石汤,现在这个病人的邪气吧,经误下,内陷卡在某一个部位,没到太阴阳明那个程度。这时候机体有驱邪外出的表现,就是汗出而喘。但是这个人内陷的邪热还是憋在里面出不来,看起来身无大热,其实他那个里面热得很。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石膏的用武之地,石膏解凝嘛,把堵路的东西拆开,内外一通就好了,张仲景用石膏肯定没有表里都热的。麻杏剂,主要是针对喘的,它是一个宣肺的方向。不要太在乎汗出,现在药物可选择很多,比如蜜麻黄,或者紫苏系列代替,后世方有这个治咳喘的杏苏散,就是这个来的。基本可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助推一把这个人也就好了。多说一点,这个汗出啊,人出汗本来就是为了散热,俗说的那种石膏症大汗还大热根本不会出现,就算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是石膏症,身凉时间可以很短,不会没有,不能忽略,这叫寒热往来,温病学对此论述很多。


这条在前面有相似文字,区别在于彼是「发汗后」,此是「下后」,说明这种发汗后和下后出现的变证原理近似

关于下后,前文还提到过下后不见气冲症不可用桂枝汤,这里再次提下后不可用,怎么连个条件也不提?说明很可能少了对条件的描述,而且这个条件很可能还与气上冲症有关。于是这可能是一条残缺的补充文本

那么,汗出而喘的症状肯定也与这个前提条件有关,但到底缺少了的是什么前提条件,不得而知……不过与发汗后出现此情况的前文应该是一个情况,反正就是两边都少了点东西,信息不全

咳是气息无法发散,而喘就是气息沉下不去,下后腹中虚,出现了喘,说明要么邪气内陷壅堵气息,要么正气失权无法稳定气息。

汗虽出于太阳,却源于少阴,又归太阴裁定,事关出汗的问题,未必就是太阳的事。明言不可再用桂枝汤,权责即不在太阳,阳明有热也汗,但说了无大热,意思是可能有不甚的热,也可能无热,亦未明烦渴,阳明必无大责,那么很可能是太阴或少阴失权了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可是「亲戚」关系,同属「大青龙汤」家族,这个「家族」的事业就是治水。发汗是治水一功,并非治水的全部,麻黄汤能发汗,其实是借提升太阴或少阴的力量来解太阳的寒凝困境,所以麻黄汤并不是太阳方。而失权的太阴和少阴需要力入太阴或少阴的方药帮助,不能用桂枝汤,自然要去桂枝,麻黄汤发汗不能少了桂枝,否则就像转速飞快的发动机挂了一个低速档,更是减弱了对太阳的影响。而且石膏也能克制麻黄的助汗能力,石膏更能止汗,但热的程度又不足以「消化」石膏的药力,麻黄反过来也能防石膏寒凉之弊。所以麻黄虽然发汗,但于此处反不是禁忌

「可与」表示建议,不像「主之」那样坚定,表示这种情况手上没更合适的方子了,即麻杏甘石汤的药性符合病性,至少是近似符合,但还不是最优解


写的都是「太阴或少阴」,而没有确定是太阴还是少阴,这是因为咱目前还没有想明白的一些事

麻黄能提升少阴的状态,但也有很强的消耗性,对少阴消耗性的提升能产生开太阳的效果

而太阴掌管著太阳的门阀,没有太阴的许可,太阳是不能开的,在太阳闭的时候,麻黄对少阴的影响能加速太阴完成对体内阳气状态的管控,进而帮助太阴恢复对太阳的正常控制,秩序恢复后太阳自然就开了

所以到底是算作用在少阴上还是在太阴上,觉得模棱两可


已下不得再汗,津液不得两伤。

喘,则用麻黄,杏仁治喘。又因麻黄出汗,则加石膏掣肘麻黄。此越脾汤之意。


这条也是误治之后的治法,可对应著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麻杏石甘汤的条文看。

仲景对于伤寒下后表不解,一般都用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发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从两个条文可以看出辩证关键在汗出而喘,假如下后无汗而喘,那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如果是有汗而喘,那就是麻杏石甘汤。


上下文联系一下,经常会有新的发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不可更行桂枝汤」提到过两次,分别是跟在「汗、下」之后,但是从加粗的地方也可以看出,作者比没有说「桂枝汤」是「汗下」禁忌。因此前面这半句一起理解为一条准则,不如说时「汗/下后,不可行桂枝汤(者)」,即汗下之后,观其证,不适宜行桂枝汤的时候,然后总领后面的几句话,药更好一些。

而「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同样是提到了两次,而且都连在后面,所以说明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两者处理之后的证候也比较统一。

汗下之后,正气得损,邪气内陷,正邪交争。无汗者多存表实。今见汗出而喘者,或表虚不和,欲得发越;或正邪交争势强,郁火内生。观证已非桂枝汤证,则症结多在正邪之争,未见大热者,不在阳明,非白虎汤之治证,宜辛寒透热,气出得解,故麻杏石甘汤主之。


没有桂枝汤证了,当然就不用桂枝汤了,如果还有麻杏石甘汤证,就用麻杏石甘汤。

没必要分析那么多,本来下后桂枝汤证仍在者,还是可以用桂枝汤


这里是误下后的变证,应该是没有表证了,也就是不再恶寒恶风,但仍发热出汗,这已经有点肺热了,所以用凉性石膏代替温热性的桂枝。

麻黄汤可以理解成「麻杏桂甘汤」,与麻杏石甘汤只是一味桂枝和石膏的区别。

原文顺序应该调整一下:「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杏石甘汤」


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汤,表证不可下,下之误治,之后还是不是桂枝汤证就不一定了,是表证还是得用桂枝汤。

无汗而喘,是因为毛孔没打开,毛孔该有的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如散热,透气(呼吸)等,排毒等,这些只能负担到肺上,就会喘。这里已经汗出了,喘就不是毛孔的问题。无大热,无阳明热,不是阳明内热。无其他证,所以是肺的热。麻黄是宣通的,能宣通人体孔窍,亦能帮助解表,这都 有助于排热的。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石膏清热甘草建中。


可与,不是主之。

下后邪气陷肺,导致肺热,可出现无大热咳喘之的麻杏石甘汤症,还有可能陷于阳明,出现葛根芩连汤症。所以是可与。

下之后如果出现里热,是不可以用桂枝汤的。所以不可更行


主要重点突出汗出而喘,无大热主要和阳明经的大热辨别


泻下虚其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里虚,表邪趁虚而入里,入里化热而发太阳和阳明并病,这时太阳病还有点但不重,里热向上冲击肺而喘,所以不能单用桂枝解表,也不能单用白虎汤去阳明之热,最好用麻杏石甘汤的麻黄解其表,杏仁定喘,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一药双解!


我看了一下上面很多评论,没讲到点子上,有的说的有点对,但还是差一些。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汤。

首先理解第一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下,是下法,这个你应该懂,不可更行桂枝汤,为什么叫不可更行?因为已经用了桂枝汤发汗解表了,但病症还没好。

再往前,这个病人原来是一个什么病?是太阳阳明合病,病人有表症,有里症,但里症为主。所以医生先用了下法,然后用了汗法,但病人还没完全好。

接下来后面这句:若汗出而喘,无大热。

喘,是有热郁,无大热,只能说没明显热,但不见得没有热症。

然后咱们再看方子,麻杏石甘汤。

麻黄解表,石膏清热,杏仁除心下烦热,一个甘草温中补虚。

从方子可以看出,这病人在经过之前的治疗后,还有一点病症没完全去除,剩下一些阳明内热,但热不重,还有一点表症,也不算重。于是我们采用清内热并解表的方式,表里同治,用了麻杏石甘汤,这个病人就好了。


不是说下之后都不可用桂枝汤。比如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去芍),都是下后病还在表,桂枝证仍在故还是用桂枝汤,所谓有是证用是药。

这条说的是下之后,已经不再是桂枝汤证,而变成麻杏石甘证的情况。

汗出而喘,汗不是表汗,是石膏证的汗。无大热不是说无热,而是表无大热,热在里,其它石膏剂比如白虎加人参越婢条中的「无大热」都是这意思。


许多中医学生在上中药课或方剂课时,就被老师(非临床医生或时方派医生)警告说:麻黄为辛温大汗之物,虚人用之很危险,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所以很多人对麻黄很敏感,同时也很少敢用麻黄。


这是胡老的讲法。无发热用什么石膏呢?石膏清热为主,解凝也是解热证的过敏,抽筋之血液凝固。

这条文本身有误,汗出而喘也要看脉诊决定是否用麻黄,桂枝杏仁甚至半夏厚朴是要用的。


下后指的是原本是太阳病反而用了下法这系列的错误治疗,这时候就不能再按照常规方法治了。应该知犯何逆依法治之。

所以后面又说如果汗出而喘,此时身无大热,或有痰或无痰,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来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