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反覆讀,不懂沒關係,參考名家講解,但不要只看一家的註解,多看幾家。胡希恕的,大冢敬節的,劉渡舟的,郝萬山的,黃煌的,陳修園的,張錫純的……名家們的講解各有異同,最開始可能還容易讓大腦一片漿糊。不過沒關係,跟著條目自己慢慢琢磨,琢磨琢磨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就慢慢建起來了。

也不要急,實在搞不懂的地方先放著,說不定哪天就靈光一閃了。(這個我深有體會)


既然是小白,那就要先有一定的基礎,建議先看個2-3遍《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你就可以去網上找視頻來看了,建議看郝萬山老師講的傷寒論。

我之前看完郝萬山老師講的傷寒論,覺得收穫很大。

傷寒論的臨床的使用建議,跟著劉渡舟老師和陳修園老師的醫案來學習。

最後呢,就是學習方法,要讓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時不時拿出來看一看,而且以後查找起來也非常方便。下面這個是我之前做的導圖筆記,可以給你做參考。

最後你如果實在是太懶,想直接上手,那就建議直接看JT叔叔講的傷寒論。


在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情況下學習是合適的,如果對中醫理論一無所知,不適合上來就學傷寒論。

掌握了基礎理論之後,背誦一些重要的湯證條文,記葯,記劑量。有了這些基礎,傷寒論也比較熟悉了,可以看一些解傷寒的書。個人覺得《傷寒易玄》、《仲景理法》可以看。胡希恕的書不適合新手,個人覺得可以不看,或者參考著看就行。

傷寒論看一遍肯定是不行的,並且結合實踐會學習的更透徹。


學中醫,貴在體悟。學習傷寒論也是。

說實在,我開始學中醫幾年是比較討厭傷寒論的。感覺雲里霧裡似的。

比較慶幸我走的算是捷徑,就是先學了八綱辨證,然後跟有臨床經驗的老師學習一年左右(網路)算是入了中醫的大門。能看清中醫的大概框架了。

隨著我學習的深入,我覺得應該研究傷寒論了。

從最初的一句看不懂,到現在能有個大方向。

傷寒論是一個體系,六經辨證。

還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三焦辯證等等。

你得先選擇一條路上山,然後儘快看到這個山的全貌,回過頭來你才能看其他路的風景。

那麼你第一次上山一定要選擇一條簡單的路。就是先把握整體,再觀察局部。

所以如果初學中醫,建議辨證的角度,你從八綱或者臟腑辨證入手。

如果你已經選擇,或者目的就是學好傷寒論。我可以推薦李培生傷寒論講稿,還有孫曼之的傷寒論書籍。

至於怎麼入門,站在巨人的肩膀,跟老師臨床,多加實踐,多加感悟唄。


小白先看 《中醫三字經 》直接可以用來治病了,然後有興趣再學 傷寒論 金匱要略 ,看不懂再學傷寒論講義 金匱要略講義 溫病學講義。然後會治病了,想考證了再去學 中基 中診 中藥 方劑學 中醫內 外 婦 兒 針炙 正骨 等。如果一開始就學 中基 中診 中藥 方劑學 中醫內 外 婦 兒 針炙 正骨,你會發現 學完了也不會看病 ,不會診斷 ,不會開藥,或者按中醫內科開方許多都沒效果。到頭來完了又損失一名中醫人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