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海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傷寒論》中關於「【原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解釋中有稱「以下凡稱太陽病時,多含有此組脈證。也就是說,凡見此組脈證,即可診斷為太陽病」。

這裡貌似原文診斷太陽病需要的是三個條件: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而解釋卻說【脈浮】與【太陽病】可以互為充要條件,這種解釋應該是有問題的吧?


為什麼要看這本帶注釋的書?想自學就不要碰現代這些出版物,要從清代醫家裡面找。學入門之後再看建國後幾位名家的注釋,最後學傷寒北方比南方更方便。


書上的不一定對,中醫學習有條件的話一定要結合臨床,通過臨床體會經典。否則即使弄懂了每一句話的意識,仍然治不好疾病。


脈證,脈和證呀,就是整句話呀,解釋裡面就是個寂寞。

六個提綱證肯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說「凡稱」、「凡見」也問題不大,但是非要嚴謹點說的話,這個「凡」不能稱作100%,應該在90-95%之間。

這種概率呢,舉個例子,就和百草枯的致死率差不多了,大概在90%,但是印象中貌似是沒有生存下來的。

《傷寒論》首先是本臨床著作,對象是人,千變萬化,讀書千萬不要死腦筋。


最近買了不少中醫類書籍,答覆一下。

首先,不了解你說的遼海出版社,但是中醫類書籍我覺得

首選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像四大經典之類的書首選人衛的書

其次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再次是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數量不多)


脈證=脈象+外證,不光是脈象,否則也沒必要說「這組」,是你語文理解有問題。


有此組脈證,可診斷太陽病沒問題;有太陽病,未必有此組脈證。太陽病,比較常見的是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要學好《傷寒論》需要結合臨床,參看各家的注釋。


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對的


推薦1 人衛社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校注》

劉老的按語常有令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之感

2金代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注釋中規中矩,中醫風貌一脈相承,頗得個中真味,是初學者入門的不二法門。但版本關係有個別錯簡遺漏基本不影響理解。

另說一句學中醫一定要多學多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古人誠不我欺也


每一本書都有吧!發現新問題,證明你用心讀了,學習優點,總結問題,才能提高自己的,如果有問題可以反應給作者,他會很高興的。


這個說法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問題。脈浮說明病在表。

絕大多數表症都可以歸結為太陽病。


這位自稱技高一籌的人,原來讀不懂中文啊………

然而當我請教問題的時候,又跑了,設置了【不敢回復】,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初中老師,也是問到他不會的題,就開始發火: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上課沒聽嗎?

每到這時候,我就想起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污染環境。。。

您瞧這位中醫理解能力和治病技術遠在我之上的老師,是多麼需要我的感謝啊。。。

我謝謝你哈,真的,謝!謝!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