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内心比较敏感脆弱的人,很容易有情绪,又因为很多事情常常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导致自己内心十分浮躁,静不下心,闷著不说话,但是一旦有人和我搭话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话特别冲。

有时候觉得自己心里有问题,毫无办法,常常失眠,很困,但是睡不著,如此反复,常常就天亮了。抱著手机困,但是睡不著。即使放下手机,我宁愿坐著发呆也不愿意睡觉。然后最近常常通宵。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因为家庭原因初中毕业没有上学了,那个时候还经常因为这件事情闹。如今已经出来快四年了,还有半年十九岁,我是女孩。

我觉得我其实是有点心理问题的。但是我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我常常给予自己心理暗示,一定要静下心,说话时要耐著性子,不能说话太冲,可还是……

最近我在app里看些书,但是觉得没什么用处,静不下心来。于是趁著网上有活动购买了一些书,其中有《湘行散记》《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精选》《慢煮生活》四本散文集,《唐诗三百首》《纳兰词》两本诗词,还有四五本外国小说诸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漫长的告白》《我是猫》。就是觉得买实体书的话不用手机或许没那么容易分心。

我是真的想靠书籍静心,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文学素养。我想从散文开始看起。

我先看了《湘行散记》和《朝花夕拾》。我自觉我在认真的看,我已经放慢速度的看了,但是《湘行散记》第一篇看了大半就没看下去了。觉得太枯燥,看了大半明明有认真的看,但是看过后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写了什么。然后我打开《朝花夕拾》,看到了第三篇……终于又放下去了。回想起来也同样不知道写了什么……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离开手机和网路

看实体书


我给你的建议是:

1、不必太心急。看实体书是很好的选择,静不下心来说明你太浮躁,需要适当调整情绪。一天看两个小时的书即可,一整天都在看书不太可取。

2、可以听钢琴曲、轻音乐,可以很好地舒缓你的情绪。

3、「做自己的主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这句话是对控制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心静,有静才能思。 给你提供几种磨练心静的好方法:a、在很吵的房间里写作业 b、在电视机前思考问题 c、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如果实在不行,就找个幽静的小房间学习吧


没有人能靠一时的决心或者热情来支撑长年累月的学习,想要静下心来学习,首先需要摒弃的是各种有关「速成」的心灵鸡汤,它们就像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服用完毕后似乎燃起了对学习的无比激情,然而长此以往,对你的身体只会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并且影响你的学业。

如果不靠心灵鸡汤靠什么?靠习惯,靠长年累月形成的每天的日常习惯,它能把你的激情凝固下来,分布到每一天的细节当中,长久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需要21天而已。

所谓完美的方法、技巧或者类似的模式,都是不存在的。你必须从改造自己开始,形成日常学习的习惯。有了习惯之后,要保证效率。

有了效率然后需要学会管理时间,你只有在各个时间段强迫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完成,而不是拖延到下一个时间段。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务必先搞清楚你要学什么,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接下来的所有时间都应该忘我地执行这个目标。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就不要再想接下来这半个小时是去刷一下朋友圈还是去回一下微信消息,还是去刷一下微博,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

人都喜欢停留在舒适区。人的惯性是极难改变的,成功者的惯性是路径依赖,失败者的惯性是习得性无助。有句话说,假如你有一个问题,你逃避它,那么你就有了两个问题。有了保持有效学习的习惯和心态,有了较强的自制力,能明确自己学习行为的目标,才是静下心来学习的关键。

最后读一些哲学,由浅入手,「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哲学可以促使你思考人生的真谛。要静心就要多少懂一点哲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养分,学习自省反思,一个人的认识体系通常是由三部分组成: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自我心灵的深刻反省。


例如听一听静心的音乐和冥想,深呼吸十次,或者运动释放一下浮躁的情绪之后再尝试静心


没必要勉强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几十本书。但是我很少勉强自己看一些不感兴趣的书。

最好看自己喜欢的,没必要太刻意的看什么名著,因为刚开始就看些枯燥的很容易打消看下去的欲望。

还不如看感兴趣的来慢慢养成习惯,之后再考虑别的。

我一直就这样,不感兴趣的先放一边,等哪天来了兴趣再看。

而且看书不要在意多久看一本,《乌合之众》我只看了一小部分,已经放了一个月了;而《无声告白》3天看完了,之后又马上看了《少有人走的路》,现在在看《追风筝的人》。

这是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放轻松,慢慢来。


从问题的表述来看,题主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而且本身年龄也不大这使得题主的文化水平偏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也不高。这就需要在读书上做一些选择,要找到符合自己文化水平和心智水平的书,同时阅读这些书可以帮助自己认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阅读水平如果达不到书籍的阅读门槛,读起书来就会觉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急躁的情绪自然就会起,因为阅读的目的根本无法达成。


看不进去的书都对你没有用,可以果断放下。只看你感兴趣的书和能提高你生存技能的书就对了。

另外只会看书不行,要给自己找点事做,发展些业余爱好也不错。看书和实践齐头并进才会对你有益。


看书都是始于兴趣,迫于压力,终于习惯,开始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可以立刻变成谈资的,显摆也是获得成就的一种,变相鼓励你再多看书,然后就要坚持,让看书成为一种习惯,觉得好久不看书,内心有愧疚,那就成功了。

翻书不需要仪式,不是非要环境优雅,桌椅合适,灯光适宜才能打开书,任何无聊时候,就翻看一下。


你把买的书别类一下,分成一点不感冒的,感冒的,还有无感的,看不懂没事,选择你愿意看的类别,我最近买了书,六本,我看了简介大概知道哪部分是我能看得懂且有兴趣的,不过我是反著来的,先看最看不懂的和不感兴趣的,所以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完一本,要问看了什么,大概没有了,第二本拿起来看就感觉顺畅多了,为什么不看感兴趣的,大概看了以后会把不感兴趣的丢了,不过为了建立不放弃去看,可以考虑看感兴趣的,但是如果不感兴趣的都能看下去,那大概不成什么问题了,至于一次能看多少,不用介意,一周看几天也不用介意,看懂多少更不用介意,因为你想起的时候会去看,无聊的时候觉得可以看,就可以了,如果为了说我要获得什么而看,大概容易失望吧。


首先你十九岁,青春期情绪波动是人一生中最高的时候,跟大脑的发育阶段有关(是的,我们要完全成年到二十出头大脑才发育完整)

情绪化,消极,烦恼,压抑。是完全正常的。所有的孩子这个时期都是一生中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

并不是因为你学历不好,能力不高,所以「因为我很差,所以我承受了相应的后果」。

不是这个样子,不要自卑。

这个年龄的大都数人,都挺烦恼,压抑——或者很容易狂喜,自以为是。总之就是情绪上无法淡定,这是青春期的特点,所有这个年龄的人都是。这是一种生理年龄造成的必然现象。不是因为个人「水平」引起的生活悲剧。

【在这个时候你能想到通过看书提高自己的境界,已经比大多数十九岁的人厉害多了,相信我。我一直在知乎回答情绪条目的问题,大多数年轻人真的糟透了】

然后结合看书,说一下情绪管理的问题——

我们的情绪,本质上是生活进化出来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一种手段,比如当你做了能让自己获利的事情,大脑就会释放「幸福感」,让你重复这个事情。

奶茶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生物对糖分有天然的需求,所以当你吃了高糖的东西,你就会感觉快乐,然后越吃越多……

然后最重要的负面情绪,本质上是大脑希望你对「失败选择」提高注意力,所以释放的强烈情绪刺激。

它希望你通过「巨大的情绪反应」重视这件事情,吸取足够的经验,下次就能从同一个事情上获利而不是损失了。 这就是负面情绪最本质的作用。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我说,你希望「通过看书提高自己,避免情绪问题」的想法很好——因为它逻辑上是正确的。一个人只有提高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也就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发自己「很懂」,能搞定。

不会因为「对当前的情况无所适从」而开始被大脑警告,你才能根本上减少大脑释放负面的生物反应。

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抵抗情绪的影响,是对的,而且是从源头上发挥作用,你能想到这个就说明你够聪明了。

但你选的书其实不太好。你选的全是情感抒发类的文学作品——

它们对现在的你帮助有限。

这种作品本身的「名著」价值在于它能唤起我们的情感反应,而不是控制我们的情感反应。被唤醒的,大多数都是消极的反应……它通过让读者感受到悲哀,遗憾,让我们对文学中的事件产生共情,理解。

通过这种阅读结果,让我们感受世界与生命的重量。

「对世界拥有控制力」的读者(可以简单理解为成功人士)看了这些书,会变得更人性化,由于感受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系,会让他们做出「理解,帮助」的最终判断。所以这些书是伟大的。

但对于十几岁的普通学生,或者像你这种进入社会,还在打拚的「新手」,这样引起过度负面情感反应的作品其实应该等25、6岁之后再看————

由于我们的大脑是「习得性」的,如果你长期沉溺于情绪反应之中,你的大脑会认为你需要这种情绪环境,会让你的情绪感知变得发达,你就会越来越敏感,对任何事情反应都很大。你自己也说了,不希望这样。

其实女性因为权力弱势,很容易对细腻的感情感同身受,于是看很多情感类的东西以「跟其共鸣」,慢慢的,大脑就会因为这种审美方式变得越来越敏感,也是世界上整体来看女性都比男性更情绪化的一个原因。

也有其他的情况,比如很多人在青春期看了过多文艺作品,大脑完全发育成了彻底的敏感型,而他们家庭条件又不错,这些人就有可能利用这种情绪优势在成年之后从事艺术工作。但情绪是个双刃剑,你看艺术家很多人就抑郁症,自杀,就是因为情绪过分活跃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你会发现,你看什么书,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并不是只要看好书,事情就会往理想的方向发展。

你现在需要看能够帮助你改善「生活环境」的知识,

需要看能够帮你建立起「中长期」人生规划的那些知识。你既然教育程度不高,就只能通过社会打拚来自我提升,创造物质环境,过上好生活。

这方面有很多知识可以挖掘,心理学的,技术性的,观察总结性的,各种知识。

因为你的介绍里完全没提自己是什么生活环境,我们假设你在北上广一个人打工吧,那么你需要多看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职业规划方面的「资料」,不一定是书,在网上查资料也行。

不一定是「XX行业技术」,比如如果你是服务业,你可以看一些当代发展方面的资料,谈话节目啊,纪录片啊,这些都可以,主要帮助你建立一个「对世界环境的完整概念」。

一般的孩子因为上学嘛,大家互相交换信息,多少对城市,世界的概念是相对完整的,但你如果辍学比较早,这方面可能就比较薄弱。需要对整个生活环境建立全方位的理解,你才能对你的未来开始思考,你怎么发展,往哪个方向。你十九岁,发展空间非常大。你对自己的职业安排是怎么样的 ? 有没有想做的工作,希望进入的行业。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怕是说你想成大V也没有关系,先了解网路媒体,建立基本概念,然后往那边努力。

这些知识可以给你方向,有方向就有希望,有希望了,人就不容易因为闷在原地不能前进而情绪反应激烈。

看「文学名著」,让自己变得敏感细腻,并不会对你当下的职业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你要去针对自己人生,工作方向上的需求,了解那方面的信息,把那种知识的拓展用于「自我提高抗击情绪」。

同时,你说看了书但是记不住。也是因为,这些书跟你的生活环境之间是弱关联,比如盖茨比说的是美国人在纸醉金迷中的迷失和奢求。这跟你的生活关联不上,你看完之后就很难因为记忆共鸣而对故事有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记忆东西的时候,与自己当下生活有强烈关联的信息比较容易被记住。而相距比较远的就难以形成系统的记忆。

记不住,不是你个人因为教育程度而产生的「劣势」,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说了挺多,总结一下,第一,有情绪是正常的。第二,你选择通过自我充实来对抗情绪,这个选择非常聪明,超过了同龄人。但你选的阅读方向不是特别理想。

书籍,文件,知识,除了「文学创作」其实选择面是很大的,比如心理学研究,市场思考,历史发展思考,比如纪录片,你应该先去看「能够让你对世界产生清晰概念,帮助你寻找未来方向」的作品。

情感类的作品对我们也很重要。但当下可能不是去欣赏它的时机。书也不要扔,如果你在职业奋斗的路上,觉得自己变得有点「麻木」了,好像一个工作机器了,这个时候可以看这些作品来找回情感和世界的联系。


失眠睡不著,很想静下心来现在是凌晨4点55分,一夜未眠,从刚开始想事情,到后来眼睛酸涩,再后来情绪暴躁,愤怒,因为睡不著而生气,然后奔向厨房,吃了一块小蛋糕,心情瞬间多云转晴,果然甜食可以使心情愉悦,现在静心写篇文章,沉淀自己的心灵尘埃,打扫打扫左右心室,除去忧愁…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