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东汉是因为黄巾起义完蛋的,但是最近看史多了,反倒觉得莫名其妙。

黄巾实际上是被镇压了的,董卓也就霍霍了洛阳和长安。连北宋都能在南方苟延残喘200年,东汉怎么就一下子不行了呢?


个人认为东汉政权亡于地方豪族势力的集体性转向,与皇族的合作破裂。东汉政权的基础也就是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皇权的延伸,并不应该视为单独的一股势力)、地方豪族集团(士大夫官僚集团)。认真分析一下这三股势力,会发现宦官和外戚其实没有社会基础,完全依附于皇权,只有士大夫集团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权力上讲,对皇权加强限制最大的就是士大夫集团,但是整个帝国的政权基础却也是建立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上。在一个睿智而年富力强的皇帝在位时,这三股势力会被皇帝(实际皇权掌握者)协调平衡,使得东汉政权趋于稳定。从史书上看,士大夫官僚集团往往在中央政权的争夺中落于下风,外戚集团也往往遭受周期性的毁灭打击,只有宦官集团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是皇权刻意安排的结果,因为这样皇权才能得到巩固。

在党锢之祸以前,东汉的政治平衡基本上还是可以维持的。士大夫集团虽然在中央被压制,但是他们在地方上基本未受太大损伤,继续把持著地方政治与基层官吏的选拔。在桓帝与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之后,士大夫集团遭受沉重打击,这种打击大有不给士族活路之势。也正是因为这种打击,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的矛盾彻底激化,从而使士大夫集团集体性的转向,不再与东汉皇族合作。当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势力纷纷在剿贼中选择壮大自己。当黄巾起义主力被扑灭之际,东汉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纵观东汉一朝,因豪族而起,因豪族而灭。

何谓豪族,简单的说就是地方上的大地主。但是自西汉中后期以来,这些大地主可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土地拥有者,他们还垄断了极其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主要是儒家理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理论便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儒家理论完完全全的浸润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儒学在两汉时期的大发展表现为经学(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从而借此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盛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学术颇有造诣的学者(名士)。这些学者开馆授徒,形成自己的门派;他们著书立说,掌握了社会舆论。

东汉选官制度为察举和征辟,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就是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豪族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著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我看来,武侯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指的就是党锢之祸。桓、灵时期,宦官势力空前猖獗。士大夫与外戚集团均遭受倾压,士大夫的前途受阻、地方上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受到侵害。然而,桓、灵二帝并未发现此时东汉政权已经趋于失衡,反而进一步让权力的重心偏向宦官,并发起党锢(党锢之祸指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武侯痛恨桓、灵,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在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后,东汉的政治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宦官集团空前强大,士大夫、豪强离心,整个士大夫集团开始了集体性转向,对于东汉皇族他们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把支持的对象换成了各地的军阀,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各地豪强自我发展,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实际上没有哪个朝代是因为一次农民起义完蛋的,农民起义始终扮演的是封建历史轮回里的催化剂角色。真正完蛋还是因为内部的分崩瓦解。

实际上东汉建国之初国力较西汉时便已经衰弱很多。对于自己的老敌人匈奴分裂只能采取培养战争代理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甚至一度放弃西域任其成为匈奴的主矿。

综合谈东汉灭亡因素很多,西汉末年王莽的经济改革直接给西汉半吊子气断掉后,东汉立国实际上采取的是给士族大家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个政策在建国之初效果显著是因为国内最大的几家豪强和刘秀是兄弟,而且多为士族出身,进退有据。

刘秀的儿子和孙子在位期间也一直注意外戚势力和边疆的动态,对内则保持生产的稳定和户籍的把控。但是明章之治的问题在于,它太短了。明帝刘庄在位18年,死时48岁。刘炟在位15年,死时33岁。刘炟的早亡导致其子继位时必然年幼刘肇继位时9岁,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直接从幕后走上台面。即便刘肇自幼天赋过人,展现出汉代皇帝外儒内法的一面,但对于整个朝廷大局已经逐渐失去控制。不得不利用宦官势力对抗外戚,更为可悲的是原本刘肇镇压外戚势力后应该由其本人收拾残局,但他也年级轻轻就驾崩了,死时27岁。他在位期间做的事你不能说不对,这是一个很有心机的皇帝会做出的正常选择。但是你的早亡则给多方政治势力留下了博弈的空间。关于东汉外戚宦官之争我不想过多阐述,我们直接跳到汉灵帝时期

汉灵帝从谥号看似乎是个昏君,实际上此人在位22年,除去刘秀和刘协就数他在位最久。从他平定凉州羌乱,黄巾起义,和党锢之祸来看,此人极其擅长玩权力的游戏。但物极必反,由于他最后在自己一手扶持的何太后和王美人间反复横跳,直接导致了宦官外戚之争再起。原本是一个阵营的何进和十常侍在权利的游戏下走向了对立面。后面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董卓进京了。

实际上东汉王朝接手的是西汉的烂摊子,之所以在前期看起来依旧强大是因为王朝重塑的过程中,战争将社会关系重新洗牌。其中帮助最大的就是赤眉军。赤眉军对关中的屠戮导致了盘亘在那两个世纪的豪族解体。但是刘秀带进去新的不是萧何,陈平,樊哙,曹参这些最多算富农阶级的功臣。而是邓家,耿家,以及他自己老刘家等外地豪强。豪强必然联姻,更不要说这些家族中有些已经联姻了很久,阶级固化速度相比西汉只快不慢。如果刘庄刘炟活的久一些,或许可以再延长一点盛世的时光。但历史有时候又显得特别有规律性,哪怕是给你折寿也要把王朝的命运卡在那。从和帝到了汉灵帝时期,东汉朝廷已经经过一百多年的政治斗争。无暇关注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边境问题。只不过在末尾又天降猛男一波,把问题拖到西晋才真正爆发出来。


其实在东汉创建者刘秀和东汉人的人心目中,并不存在西汉、东汉和蜀汉这样的划分的。否则,后世就不存在「光武中兴」这样的说法了。虽然刘秀建立了东汉,但是在刘秀的心目中,他只是推翻了篡权者王莽,延续了大汉的政权。

之所以后人把汉朝划分为西汉和东汉,是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为了研究历史的便利性而进行的人为的划分。北宋和南宋这样的划分与西汉和东汉的划分是同一个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汉存在的历史时间并不比南宋短。


很长一段时间,中央就是外戚宦官,这两个说到底都是皇权外扩

下面的不服,成了党人

上面的乱搞,搞出来黄巾起义

上面的不行了,放宽了下面的管制

打完黄巾后,下面的还有兵

中央又一次胡搞,外戚宦官两败俱伤

董卓进京

别的人不服,去打董卓

打起来太费事,散了散了

董卓是中央啊,咋整?

反了,直接地方当土霸王。

中间也不是没有机会,司徒王允还是能整合一下的,奈何此君太二杆子

屁股蛋子没坐稳就被李傕郭汜给扬了!

大汉灭亡了!


东汉的病已经很多年了,

黄巾起义就是久病的爆发

三公九卿制走到末路,公卿构成了庞大的官员体系,实质上是对皇权制约

皇帝以尚书台分权,出现了割裂

外戚,士人成了两个集团的代言人

党人看似反对太监,实则是反皇权扩张

在地方,以牧守为主官,造成了牧守权力的膨胀,给了野心家的土壤

大家看似大汉臣子

暗戳戳准备谋杀皇帝的,扩张地牌的,都有

也有大汉最后的臣子,准备挽救病入膏肓的王朝

黄巾起义前,大汉病也很重,只是党锢遮盖了

黄巾起义彻底揭开了遮羞布

土地兼并、疾疫、自然灾害……已经民不聊生,黄巾一煽动,走投无路的百姓就揭竿而起

为了抵御黄巾起义的放权,虽然扑灭了起义军,但养肥了一个又一个诸侯

这以后,地方不再需要中央,诸侯开始扩张

宋与汉不同,

汉州牧约等于宋两路(或者更多)官员总和

政出一门,保证了州牧的权威与实力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内部腐败严重、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时的东汉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声势大的黄巾起义爆发,给垂死的东汉王朝以致命一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对汉灵帝进言道:朝廷兵少,贼寇兵多,不如命令各个郡县自行召集兵勇对敌,这样才能减轻朝廷的压力。汉灵帝一个没有主见的人马上就同意了这条命令,岂不知,这才是让东汉真正走向灭亡的原因。

什么是自行募集乡勇呢?意思就是现在是乱世,大家只要抵抗贼寇就可以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势力,国家承认你们的合法性。这还得了?大家不妨想一想,有多少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自己召集部队,建立自己的势力,一旦他们用钱财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不仅可以对抗敌寇,还可以对抗朝廷,关键看他们怎么做了。

刘备在和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的时候,本来关羽张飞要去参军,刘备直接制止了他们二人,说道:乱世必出英雄,何必委身于他人帐下,受人管制呢?现在朝廷无能,群雄四起,等到黄巾之乱平定之后,必然是群雄割据的局面,到时候天下归于谁手还未可知,我等和不趁著这个机会自己干一番大事业?

从这一番话里面就能看出,刘备已经看出来这道命令虽然平定了黄巾之乱,但是朝廷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有名无实,东汉实际上从这道命令下达后不久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朝廷实际上没有兵马,兵马都在诸侯的手里面,所以人家不听你的就不听你的,你有什么办法呢?


一下子不行?东汉灭亡时间是公元220年,建立的时间是公元25年,这也延续了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啊。你怎么就看不上了?

当然你说的也有道理,董卓只霍霍了洛阳和长安,但也就是因为董卓并没有能控制全国,才导致的虽然他控制了朝廷,但是各地官员和豪强都以这个理由不听朝廷号令,才导致全国各地的势力都起来了。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是你也不能说东汉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