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大多数成年人即使听了一辈子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依然不断的犯错。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下面的回答致孩子,也致镜子里的我们。

从题主的问题看,题主应当每次都有提示和指导,所以直接就不说指责或者说教的情况,只谈怎么记错、改错。

光说不练假把式-不承担后果的道理等于纸上谈兵

道理从来不等于经验,儿童的经验几乎都来自于体验。

曾听一位长辈讲起,早年间,有个孩子是村里的天罡星,整天惹是生非,一天,他把村长家的窗户给砸了,被村长找到家里,他的母亲带著他一个劲的赔礼道歉,但不为孩子做出赔偿。这位母亲坚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赔偿村长家的玻璃,最后经过商议,这个孩子用「挑一个月粪肥」的劳动来冲抵窗户的损失。从此以后村里的天罡星消失了。

  • 但凡孩子有三四岁了的家长,即使没见过,也听说过有些正常儿童两岁多、三岁了还不能好好说话,只能说个爸爸、妈妈,说些单字、叠字,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不需要学会说话,因为TA只要哼一声,妈妈、奶奶就知道他要干嘛。手一指就知道要吃东西,嘴一张就知道要喝水。学会说话,没什么意义。
  • 每个孩子都可以自己会走路,从来不需要你教他怎么使劲,怎么保持平衡,更不需要你教他怎么摔倒不疼。因为他在不断的尝试,尝试了所有的不可能,最后站起来,走出去。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是不承担后果的道理不断试错的体验

孩子做错了,只是接收到该怎么做的指导,而不用面对做错了的结果,即便下次再错,照样有人收拾烂摊子,那为什么要「吃一堑长一智」呢?

当然说屡做屡错,屡错屡做了。

又说又练真把式-自然后果,能用则用

自然后果和奖惩相对。

奖惩指的是父母使用自身权威来操作的外部刺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用惩罚的方式,比如罚站、打手等,让孩子感受到痛苦,意识到错误,他以后就不敢这么做了。或者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让他下次做得更好。

奖惩属于外部激励,见效快,持续时间短,长期来看,孩子则会丧失内在动力,不能形成优秀品质。

自然后果没有外力干预,是指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成人的干预不带伞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穿外套就会冷,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机会。

儿子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车后座上吃零食,他要自己吃。当时我就意识到,如果让他自己吃,肯定会把车上弄得一片狼藉,于是就跟儿子解释,讲道理。可是完全没用,他就要自己吃。于是就放手让儿子自己动手了,果不其然,想什么来什么,后座上到处都是食物残渣。

停车后我说,座位上到处都是你吃的零食渣渣,现在我们要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吗?最后我们找来车载吸尘器,一起清理了后座。后来,虽然他依然会自己在后面吃零食,但明显小心了很多,并且大多数时候都会随时清理。

让孩子去承担自然后果,孩子就能有所体验和收获。

当然,自然后果不是万金油,有三种情况要避免:

  1. 当孩子处于危险的时候,比如孩子在马路边玩耍。
  2. 当自然后果影响他人的权益的时候,比如孩子向别人扔石头。
  3. 当孩子行为的自然后果对他们来说不是个问题,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洗澡。

孩子犯错了,与其不断的提请他该怎么做,不如:

  1. 让他为结果负责
  2. 陪伴他一起想办法消除影响,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3. 最后引导他找到避免发生类似错误的办法

@知乎亲子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在失败中能学到东西,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两种情况的,第一点就像下面这种:

3岁女孩没满足她的需求就发脾气,打骂都不管用,下次还是一样发脾气。应该怎么教育呢??

www.zhihu.com图标

为了教育孩子不发脾气,自己却一次一次的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

这种情况,往往「教育」的次数越多,孩子越会犯。

因为父母自己就在做这样的错事,孩子怎么会觉得他是错的呢?

说100遍都不如父母亲自示范一次。

关于这种情况,大家可以看看,我在上面这个问题里的回答,

这里就不做过多说明了。

我们看看第二种情况,

就是的确有很多时候,我们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

明明是有危险的,但孩子就是想尝试。

首先我们要相信,这是很正常的事,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

都想尝试去做很多事,无关对错,就是好奇。

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时候大人也是一样。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不吃一堑,是很难长一智的。

比如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大概1岁多点,

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很喜欢用手去抓饭桌上的碗,

我们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那段时间,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去阻止他,

告诉他碗很烫,不能碰。

但是都无济于事,依然阻止不了孩子的好奇心。

因为他并不知道什么叫烫,也不知道烫到之后会怎么样,

由于有一次,在他好奇心又上头的时候,

我拉著他的小手,轻轻的碰了一下碗,

感觉到了烫,他立马就把受缩了回去,

然后又小心翼翼的想去摸一下,

结果又被烫的缩回了手,

从那之后,他再也不会去摸饭桌上的碗了。

所以,对于这类情况,我只需要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至于孩子不听,非要去做一些错事,

那就只有让他体会到犯错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就行了。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的吃一堑,长一智。

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靠严防死守,不断的提醒,

或许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对孩子的整个人生而言,

却是弊大于利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如果孩子没有听从我们的建立,犯了错误,

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嘲讽他,

因为孩子犯了错误,也受到了惩罚,

父母这个时候,要给予关心和理解,

只有这样,对于父母下次提出的一些建议,

他才可能会听。


成长过程中犯的错,都是财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多少父母的毕生心愿!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担当起保驾护航的重任,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大多数父母都喜欢向孩子传授经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幻想著靠讲道理,让孩子过好这一生。

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路吧,经验来自于对自己犯下的错误的总结。孩子想要成长就得自己去面对生活,生活中有苦辣酸甜,生活中总要犯错误。

也许因为说错了话,被同学误会、孤立;也许因为担心成绩,考试中作了弊;也许因为青春期的萌动,举起了早恋的大旗……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成长中不可能没烦恼,也不可能会不去经历一些不正确的事。

成长的挫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茁壮,对孩子的未来有著很大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只要加以认真引导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吸取经验,那么这每一次错误对孩子来说,都会是人生中的财富。

错误的价值在于事后的反思

面对孩子犯错误,父母一定很著急,但是孩子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的是,作为父母,如何在孩子犯错以后去引导孩子总结错误,认识道理,去获得成长。

1、给孩子犯错的空间。很多错误都是因为不良的习惯造成的,改掉坏习惯是需要时间的,是一个过程,应该给孩子改正错误的空间,不能一蹴而就。

2、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孩子犯了错误,是行为不当,家长应该指出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不能去全盘否定孩子或者说直接将孩子定义为「坏孩子」。

3、要有耐心,鼓励、引导孩子去纠正错误。孩子犯了错误,最害怕父母的责罚,这个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认识这个错误,并且积极的去沟通,鼓励孩子改正错误,吸取教训。


我不清楚你对「错误」是如何理解的,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不尽相同。

大致就分为:

1、效率错误

2、原则错误

我个人认为,原则错误是很少会出现重蹈覆彻的,除非行为人智力不正常,且记忆力欠缺类疾病。否则就按「桑达克的迷笼实验」为依据,一只猫都有的纠错能力,怎么人就没有呢?

但效率问题就难说的,一些父母总以成年人的角度去指责效率错误,待小孩成长至青年,还是这么指责,但从来就没说对过,做对过,结果青年显得特别叛逆,然后这类父母还哭惨。

「错误」,真的那么容易分辨?

在我看来,本题题主存活于世可能也是一个错误,毕竟我对题主这类型的「空泛问题提问题者」一贯厌恶。

首先把自己定为「正义」,然后叙述如何打击「邪恶」,结果具体为何出现邪恶判定却半点不存。整天嚷著【唯我正义,如何救赎邪恶?】

谁能给出正解呢?连孩子都有了的人,结果却连如何正确地发问都不懂,看看就觉得可怕啊。令我觉得这句所谓的【孩子犯错】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家长的错都可以随便逆转打脸啊。

孩子屡次犯相同的错,根据年龄,智力,环境都有不同的解。

比较常见的是,孩子脑部还在高速发育,细胞分裂代谢快,记忆容易丢失,拿你自己来说,你记得3岁以前的事吗?记得5岁以前的事吗?记得7岁以前的事吗?说难听点,你连23岁以前的事都没记住吧?如果你记住了,怎么读了10几年书,做了10几年题,却连正确提问的方式都没学会?

至于智力,我相信孩子没问题,如果有问题,那就不会来问了。因为有问题的人做出有问题的事,那是正常的。

至于环境,研究表明,缺乏关爱的小孩会故意去做出让家长关注的事情来吸引注意的。实际上,别说小孩了,老年人一样会因为寂寞而搞出一堆事来引人关注,这已经和年龄无关了,而是「方法论」的问题。

说白了,你不愿意谈具体内容,只愿意自称正确,对方屡次不改,暗标自己很无奈,所以你希望有人回答你:毒打他,增加他的错误成本,强制后天修改奖励机制(巴普洛夫的摇铃实验),从而让他活成第二个你而已。


孩子同一个错误,我们多次提醒后,孩子还是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问题在于,

  • 我们的提醒不够明确、易执行
  • 跟孩子做约定,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
  • 沟通属于无效沟通,没有考虑孩子接收到的意思

明确易执行的提醒

比如孩子早餐打翻了牛奶,我们多次提醒孩子,拿牛奶时要小心抓稳。这个提醒太空泛,孩子不清楚,具体要怎么小心?要怎么抓稳呢?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明确的提醒。

我们可以把小心、抓稳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指令。比如对孩子说:「下次拿热牛奶的时候,可以一只手抓在杯口,另一手托在厚杯底。」

对学龄前的孩子,可执行的指令才是有效的提醒。这样孩子在第2天拿牛奶的时候,就清楚具体应该怎么去拿杯子,不会翻牛奶。

孩子具备一定逻辑能力,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找打翻牛奶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采用提问的方式问孩子:「拿牛奶的时候为什么会打翻呢?「提问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一定要平静。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在责怪他,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

孩子可能会回答:」是杯子太滑了,或者说牛奶有点烫。」找出原因之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出解决方案:一只手抓杯口,另一只手托后玻璃底。通过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想解决方法的方式这种方式,孩子在下次犯错的时候。就学会自己去分析原因,以及去思考解决的方案。

有效沟通的方式

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误会、冲突,大部分原因在于无效的沟通。而有效的沟通,关键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在对方听到了什么?

家庭里经常出现一个场景

妈妈说:「你俩父子,就不会帮忙做点家务吗?「妈妈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家务完成。而孩子和丈夫,听到的是妈妈对他们的指责,从而引发误会发生冲突。

采用有效的沟通的方法,妈妈可以说说:「你俩帮我把碗筷收到厨房,把茶几上的杂志和涂鸦本收到起来。」有效的沟通方式,说和听到的是同一个意思。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起完成家务,而不再是争吵。

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

我们在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规定孩子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这个约定看似非常清晰而且明确。但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对时间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

孩子并不知道半小时到底是多久。所以就经常发生半小时时间到了,孩子还要去再看一会,家长以约定好的半小时到了,不让孩子看,发生争吵。

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在跟孩子谈论,时间性概念的时候,可以用具体的情景或者工具,来帮助孩子理解。

比如用沙漏计时,我家就买了好几个,不同流速的沙漏。跟孩子约定看半小时动画片,就拿计时半小时的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流完了,今天就不能再看电视了。借助沙漏可以把时间具体化,通过沙漏,孩子对自己能看多久动画片,就会有一定概念。

刷牙可以用计时三分钟的沙漏。读绘本可以用1小时的沙漏。借助工具,我们跟孩子约定半小时,这个约定,双方就处于同样的认知水平。

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多次提醒正确的方法后,孩子还是经常犯同一个错误。关键在于,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给出明确以执行的提醒,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