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

「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到17世纪法国布瓦洛的《诗的艺术》都偏重理性,强调模仿,推崇清晰和谐的秩序,浪漫主义开始打破这些东西,注重情感,高扬个性,追求创造性的想像,而到了现代主义又对浪漫主义进行反拨,像瓦雷里、艾略特这些大师重新回到了古典主义讲究精确的效果对等的路子上,等到理性得太过分,来了超现实主义的一个反转,又是纯任激情的歌唱,所以说西方文学的主流观念一直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著意安排和浪漫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随机感发之间,呈波浪或钟摆一样运动。」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浪漫主义研究写什么内容,而后期的象征主义开始研究怎么写,所以象征主义的诗歌都偏晦涩复杂,陌生化的语言带来语言美感,为我们熟悉的事物提供其他解读可能,当然就容易出现病态写作,而浪漫主义的美学也容易达到一种满值后的空洞,但这种朦胧的歧义美学(风景推著风车转)也很有价值。

目前来说确实是象征主义占了上风,但我确实受够了小孩们诗语的病态矫情,相信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波浪或钟摆也在不停运动。


出于懒,我长话短说简而言之。

诗歌要隐晦艰涩还是要直接开放,这两种表达潮流基本上10年循环一次,现在看来是前者占上风。

先说隐晦艰涩,在这里我大致分两种情形。

一是读者理解力的读者因素。每个人的阅读量和文学素养等不同,客观地造就了主体理解差异的不同。比如我们社团常讨论的诗歌,他们觉得看不懂啥意思和内涵,我觉得还好(不是吹牛,咱就实话实说,何况这玩意也没啥好吹牛的)。再比如,我诗歌启蒙之初读洛夫先生的长诗《石室之死亡》那种汉语的超现实主义我一个诗歌小白根本完全看不懂,几个常见的辞汇拼在一起我咋就不认识了呢,现在读来还是能理解一部分的,所以说,(xxxxxx你总结)

二是,诗人本人就要这种的表达效果,含蓄婉转是中国文学的大大滴特征,碰上法国象征主义,那化学反应,嘎嘎滴。

再说直接开放,这是有读者市场的一种写诗效果,你想有大大滴受众,你就来。这种表达效果,主要看你非技能的东西,如感情的真切,苦难的伤悲,思想的高度等等……(ps,不要以为直接开放就是写的不好,看看人家俄国黄金时代的诗人写的,大白话都很nb)

再谈谈何为诗的上乘。隐晦艰涩也好,直接开放也罢,总归要表达一个感情内核或哲思内核,不是说现在诗坛都奉隐晦艰涩的诗,而是写这样的诗人的诗目前来说,从质上的表现比直接开放的要好,(大致嗷,别喷我),看看今年诺文奖得主路易斯格丽克的诗,懂得都懂(狗头)

最后题外话。上述描述中我刻意不谈那些故弄玄虚故意玄之又玄故意写的看起来高大上的那种病态写作,这种写作除了逗自己一乐,还剩啥了?

罢了!散会!


被嫌弃和有没有尊严没有直接关系。

嫌弃是别人的看法,有没有尊严是自我的认为,这本身就是两个概念。

当然,我也极其不喜欢象征和意象类的诗歌,也搞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但这和我写抒情诗并没有关系,还是相信功到自然成,继续前行吧。


百花争鸣是最好状态。

在那些高点上,千篇一律似乎大于万花盛开。

奇怪的圈子。

核心么,读者似乎进不去。

作品也进不到广大读者心里。

外围写诗歌的,只敢自称爱好。

那些坚持下来的,我认为他们是诗歌未来。

最外围么,诗人遍地。

核心似乎不心疼读者读者,最外围把诗歌玩坏。

当下节奏那么快,还不想方设法把读者留下,诗歌似乎没得救了。

尊严只有核心里才有。

外围,最外围只有被嫌弃了。

以上可能是瞎说。

最后,个人一般看到那种玄之又玄的,直接略过。

那种白云真白的,第一个勇敢,第二个就是白痴!

我是爱好者,这就是尊严。


有句话怎么说的,「时尚是个圈」,我妈二十年前的衣服是今年流行的款式。过气款还会有翻红的机会。

诗歌同样也试用,信我吧,用不了几年,浪漫主义又会火起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诗歌基本上每过个几十年,风格就会换一次


晦涩难懂,生僻字词。。唯有作者本人才能理解,无法流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