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考研政治,也在看另外一本书《中国人史纲》,我觉得把这种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具体发生的历史更好理解,举一个反例:

西汉后期外戚政权盛行,基本上一位皇帝一帮外戚,一位新皇帝上台铲除旧皇帝的外戚,最后有一位儒家学派巨子-王莽上台打破了这个僵局。他当皇帝的你的不是像刘邦那样为了当皇帝,满足私欲,而是志在恢复三皇五帝时期的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上台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新社会制度:

1,土地国有

2,耕地重新分配

3,冻结奴隶社会

4,强迫劳动

5,实行专卖制度

6,实行计划经济

7,征收所得税

像极了社会主义的初次尝试,我内心对于他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以及颁布的超越历史条件的制度都很敬佩。但是他还是失败了,我认为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王莽主张重新分配土地,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差距,但是他却坚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铁犁和牛耕的普及已经瓦解了井田制。理论上更新一点的生产关系已经形成,他却主张用旧的生产力导致了他的尝试注定失败。


落后的生产关系总会被先进的生产关系扬弃,例如网路购物对线下购物的扬弃,网路实体综合购物对线上购物的扬弃。

也就是高效率对低效率的代替,极大满足需求对有限满足需求的代替。


一个群体里面干活的人创造的产品能不能满足这个群体所有人的需求。如果满足,那么这个群体的生产关系就适合它的生产力。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力太低,使用奴隶创造的产品还不够奴隶主挥霍,就不会产生奴隶制度。比如美国生产力比较高,工作八小时就能创造足够美国挥霍的财富,所以也是相对适合的。比如一个小公司,干活的人生产力足够高了,才有闲钱招些闲人或者安排关系户啥的。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你买一台时下最为流行的主机裸机,你是为它配上WIN10呢还是WIN95呢?


因为人们发现不适合不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