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6月,国大党全国计划委员会就作出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决定。以后又多次作出这样的决定。印度独立后,北方邦于1950年首先制订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改立法,接著其他各邦也制订了类似的立法。这项立法的主要内容是由国家付出赎金征收中间人地主的土地,在原佃农交纳地价的条件下可取得所耕土地的所有权。整个立法的制订和执行过程大约持续了10年,即从1950~1960年。这项改革大约使2000万户有财力支付地价的原来中间人地主的「佃农」(实际上大多是二地主或富裕农民)同国家直接发生了关系。包括柴明达尔、贾吉尔达尔和伊纳姆达尔在内的各种中间人地主,除了获得67亿卢比的补偿金外,还以「自留园」或「自耕地」等名义保留了大量肥沃的土地。

印度国民大会党政府为了统一国家的田赋征收制度,简化地权,促进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在英属印度土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温和改革。取消中间人地主印度各邦在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同时,也制定了有关规定地租率和巩固租佃权等保障佃农利益的立法。在规定地租率方面,印度大多数邦都把最高地租率规定为总收成的1/5到1/4,也有少数邦如旁遮普和泰米尔纳杜把最高地租率规定为总收成的1/3到40%。在巩固租佃权方面。几乎所有各邦都规定了一个例外条款,即地主有权把出租的土地收回自耕。这就为地主大规模夺佃提供了法律根据。由于地主富农在农村掌握实权,关于最高地租率的规定无法实行;关于巩固租佃权的立法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实施土地最高持有额在基本完成取消中间人地主改革后,印度各邦便著手制订关于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的立法,规定限额以外的土地由政府征收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项立法的制订和执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从1960~1972年,各邦都制定了关于土地限额的立法,限额标准很不一致,最低的为9公顷左右,最高的为16公顷左右。各邦还规定了许多「例外」条款,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园、宗教慈善组织和教育机构所有的土地、糖厂的甘蔗田、果园以及所谓效率高的农场等都不受这项立法的限制。地主们还通过分散土地所有权或用种种弄虚作假的办法来逃避土地最高限额立法的限制。有的地主还根据宪法关于公民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用长期诉讼的办法来保留自己限额以外的土地。因此各邦在执行这项立法时碰到种种困难。1972年以后为第2阶段。1972年7月,各邦首席部长在新德里举行会议讨论土地限额问题,会上通过了一项「指导原则」。要求各邦降低土地最高限额。按每户5口人的标准实施,缩小适用「例外」条款的各类农场的范围,并把土地限额的立法列入宪法第9附表(即可不受民事诉讼的牵制)。但是,尽管1972年以后各邦在立法上作了一些修正,在实际执行中依然没有什么起色。据1985年联邦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发表的土改进展报告,各邦测定的限额以外的土地共有 736.6万英亩,其中 580.7万英亩已由各邦政府征收,在征收的土地中有448.6万英亩已分配给331.1万人。此外,约有162万英亩限额以外的土地因为民事诉讼的纠缠而拖延不决,邦政府无法征收,还有89万英亩限额以外的土地需要由政府保留用于公共事业和造林。因此各邦能够分配的土地只剩下37万英亩。据估计,在过去分配的土地中大约有60%是不适宜耕种的。有的土地只是名义上分配给农民。调整地块与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调整地块的土改措施,虽然各邦都已制定了有关的立法,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只有旁遮普和哈里亚纳两个邦和北方邦西部。至于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是在喀拉拉邦进行过一些试验,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没有土改就没有钱,地主就是中间商,没有钱就没法基建,没基建就没有陆路交通,没内地陆路交通就没运输,没运输就没有生产要素流动,内地商业、工业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水平也上不去。这不是很好理解嘛。所以印度沿海城市发展的不错,内陆可惨了,然后反过来内陆人前往沿海,搞起了贫民窟,内陆有本事的人前往沿海挤,沿海的有钱有能力的人挤得受不了又离开了印度前往发达国家。不很好理解吗?

印度土改


人口多未必是优势,可能是负担,尤其是低素质无法加入工业化的那部分人口。

中国崛起理由很多,其中一条是教育。感谢义务教育吧。

India will be half a century late in achieving its universal education goals, according to a Unesco report released on Monday. This means the country will achieve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by 2050, universal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2060 and univers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2085.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落后了半个世纪。也就是,印度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全民初等教育的目标,到2060年实现前期中等教育的目标,到2060年实现后期中等教育的目标。


低工资就代表低成本吗?为啥总有人天真以为低工资,那你生产成本就低,我觉得这类人就是从未接触过制造业的人,才会有的幻想。

举个栗子让你更直观的了解,我前几天出了一批货,很泡的,其实就是一根两米长的海绵泡沫,海运费是1个方500美金,一个方只能装450更,算你1美金一根好了,但是这东西的实际成本甚至1人民币都不用,光海运费就是货物价值的7-8倍!假设出到美国,那么加上美国人的工资会比这7-8倍更实惠吗

如果这个东西在美国生产,美国海运费用完全省下来了,只看到这,可能美国生产更便宜呢,海运还得好几个月,但是真这样,成本就只有工资?

这东西真的非常简单,光看的话,任何技术含量没有,但是为啥不当地生产?没接触过的人,当然会这么想,但是其他成本你并没发现,原料哪里来,机器哪里来,磨具哪里来,生产出来放在哪里销售,这些都是成本,不是你随便开个工厂,就能生产,你需要你的下游,你需要你的上游,就这么一根最简单的发泡泡沫,你就需要一个产业链。从原料,生产,运输,销售,少一个你的成本就要大大增加,增加的数量远远超过工资。

所以现在中国的工资很低吗,比发达国家比可能算低,但是却远远超过东南亚和印度,在工资成本这块,中国没竞争优势不知道多少年了,所以产业会转移的呼声也不知道被吹了多久,反正好多年前我就听说中国在低端制造业会转移到越南,不可否认,确实有企业去了越南,但是,多少?这个数字所有鼓吹越南的人都没给出过,但是我有一个数字,最低端的成衣制造业来说,中国出口依然是世界第一,不算纺织品,光服装类,中国出口额18年就已经有1500多亿美元,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越南终于超过孟加拉,成为服装出口第二大国,金额是300亿美元,这中间有5倍差距,而且这只是出口,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内销的成衣,甚至没有统计在内。

那么回到印度,人口红利,确实印度是有了,印度的工资必然比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生产成本呢?

印度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我有很多印度客户,从中国的工厂运到海关然后在运到印度的港口,这中间的运输成本,比从印度港口运到印度客户手中的成本还低。

中国有大量接受过教育的熟练工人,他们效率要高的多,印度人嘛,都说懒,连我印度的客户,自己回印度开了个工厂,他自己也这么说。

中国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质量和普及率方面都超印度太多,所以中国有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人到各行各业中,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小到一根针大到一个卫星,都能市场,你可能是质量不如别人,好吧,你要扯中国所有东西都强,那有什么意思,真到那时候,美国也得来拜山头认大哥了,可别忘了,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还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销售模式,你可能看不上,电商这块,中国确实当之无愧了的第一,很多老外也会通过某巴来找货,传统模式方面,中国有广东,有义乌,还有各种会,什么广交会之类了,为中国产品打开销路。

所以印度为啥明明有这人口红利的优势却没崛起?其实印度完全没办法把人口红利优势释放出来而已。可能很多人要觉得,印度一旦释放这种优势就分分钟超过中国了,额,我只想说想多了。中国改革开放就40年,但是建设国家是从78年开始的吗,中国已经70多岁了,这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国无时不刻在为工业化打基础。至于印度呢,等哪天爆发土地革命,再来谈潜力也不迟。


有种观念: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年龄较低,所以,印度可以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靠人口红利而崛起。

对于这种观点我是很怀疑的。

人口众多就一定崛起?

数量不是力量。

数量要凝聚起来才有力量。

印度执政党有中共的凝聚力吗?有中国政府的动员能力吗?就凭印度那种拖拉疲沓的效率,怎么与中国类比。

印度杰纳布大桥2003年开始建设,到现在还是停工状态;

印度博济比尔桥,总长4.94公里,2002年开始建设,耗时16年建成,印度总理还出席了通车仪式......

来来来,看看我们的动员能力与组织效率。

——今年的疫情期间,

三天之内,全国各地立刻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且迅速切断了与疫区的交通联系;一周之内,各地开始全面限制跨境人员流动,并且启动关键医疗物资的生产;十天之内,武汉建成一座上千床位的大型医院;两周之内,从城市到农村,全国完成了全面封锁与隔离,应急供应链运作良好,医疗系统、警察、基层工作人员都实现了全面动员……

没有恐慌与骚乱,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2周时间里迅速转为战时状态。

再看看印度13亿人口,1/3的人口在挨饿,有1/4的人口还是文盲,他们的人均寿命只有68岁,他们的工业基础不值一提,他们每年新增1000万适龄劳动力,但是由于经济结构性缺陷却只能提供100万个就业也岗位,他们的人均GDP只有中国的20%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当中国已经准备进入5G时代时,印度大部分农村还无法保证电力供应……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原创 I地缘政治版图的算计:印度为什么频频在边境挑事?

原创 | 印度永远也无法挑战中国


题主和爱因斯坦同样是小时候都会尿床,为啥题主长大没成爱因斯坦?

成爱因斯坦是因为小时候会尿床吗??

能崛起是因为人多吗?

同样的谬误还有,印度以前和中国一样穷,所以莫欺少年穷。以前穷以后就一定会发达吗?以前穷的掉渣,现在穷的渣都掉不下来,才是常态

同样的谬误还有,现在中国人看不起印度,就像以前西方看不起中国一样,。中国能崛起时因为曾经被看不起吗?以前被人看不起,现在被人更看不起才是常态。

不管是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还是按照现代国家标准,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最多相当于中国东周列国时期的整合程度。中国东周列国的文字和语言信仰分裂都没有印度现在那么夸张。

很多人扯什么印度14亿人口,其实完全忘记了,印度国内有上百种语言,常用有30种,上千种宗教(印度教是英国人图省事把这几千种宗教都叫印度教)诸侯林立(印度土邦主除了不能有军队,其他权力的都有的)

所以,那中国这种人口10亿级别的有2000年大统一历史的国家,认为印度就是下一个人口10亿级别大统一国家,这种类比完全是错误和荒谬的。

印度从来只是个地理名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