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6月,國大黨全國計劃委員會就作出取消中間人地主的決定。以後又多次作出這樣的決定。印度獨立後,北方邦於1950年首先制訂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改立法,接著其他各邦也制訂了類似的立法。這項立法的主要內容是由國家付出贖金徵收中間人地主的土地,在原佃農交納地價的條件下可取得所耕土地的所有權。整個立法的制訂和執行過程大約持續了10年,即從1950~1960年。這項改革大約使2000萬戶有財力支付地價的原來中間人地主的「佃農」(實際上大多是二地主或富裕農民)同國家直接發生了關係。包括柴明達爾、賈吉爾達爾和伊納姆達爾在內的各種中間人地主,除了獲得67億盧比的補償金外,還以「自留園」或「自耕地」等名義保留了大量肥沃的土地。

印度國民大會黨政府為了統一國家的田賦徵收制度,簡化地權,促進農村資本主義發展,在英屬印度土地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溫和改革。取消中間人地主印度各邦在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同時,也制定了有關規定地租率和鞏固租佃權等保障佃農利益的立法。在規定地租率方面,印度大多數邦都把最高地租率規定為總收成的1/5到1/4,也有少數邦如旁遮普和泰米爾納杜把最高地租率規定為總收成的1/3到40%。在鞏固租佃權方面。幾乎所有各邦都規定了一個例外條款,即地主有權把出租的土地收回自耕。這就為地主大規模奪佃提供了法律根據。由於地主富農在農村掌握實權,關於最高地租率的規定無法實行;關於鞏固租佃權的立法也不過是一紙空文。實施土地最高持有額在基本完成取消中間人地主改革後,印度各邦便著手製訂關於土地持有最高限額的立法,規定限額以外的土地由政府徵收並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項立法的制訂和執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1960~1972年,各邦都制定了關於土地限額的立法,限額標準很不一致,最低的為9公頃左右,最高的為16公頃左右。各邦還規定了許多「例外」條款,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園、宗教慈善組織和教育機構所有的土地、糖廠的甘蔗田、果園以及所謂效率高的農場等都不受這項立法的限制。地主們還通過分散土地所有權或用種種弄虛作假的辦法來逃避土地最高限額立法的限制。有的地主還根據憲法關於公民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用長期訴訟的辦法來保留自己限額以外的土地。因此各邦在執行這項立法時碰到種種困難。1972年以後為第2階段。1972年7月,各邦首席部長在新德里舉行會議討論土地限額問題,會上通過了一項「指導原則」。要求各邦降低土地最高限額。按每戶5口人的標準實施,縮小適用「例外」條款的各類農場的範圍,並把土地限額的立法列入憲法第9附表(即可不受民事訴訟的牽制)。但是,儘管1972年以後各邦在立法上作了一些修正,在實際執行中依然沒有什麼起色。據1985年聯邦農業和農村發展部發表的土改進展報告,各邦測定的限額以外的土地共有 736.6萬英畝,其中 580.7萬英畝已由各邦政府徵收,在徵收的土地中有448.6萬英畝已分配給331.1萬人。此外,約有162萬英畝限額以外的土地因為民事訴訟的糾纏而拖延不決,邦政府無法徵收,還有89萬英畝限額以外的土地需要由政府保留用於公共事業和造林。因此各邦能夠分配的土地只剩下37萬英畝。據估計,在過去分配的土地中大約有60%是不適宜耕種的。有的土地只是名義上分配給農民。調整地塊與推行農業生產合作社調整地塊的土改措施,雖然各邦都已制定了有關的立法,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只有旁遮普和哈里亞納兩個邦和北方邦西部。至於推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只是在喀拉拉邦進行過一些試驗,實際上並沒有實行。

沒有土改就沒有錢,地主就是中間商,沒有錢就沒法基建,沒基建就沒有陸路交通,沒內地陸路交通就沒運輸,沒運輸就沒有生產要素流動,內地商業、工業就發展不起來,沒有工業反哺農業,農業水平也上不去。這不是很好理解嘛。所以印度沿海城市發展的不錯,內陸可慘了,然後反過來內陸人前往沿海,搞起了貧民窟,內陸有本事的人前往沿海擠,沿海的有錢有能力的人擠得受不了又離開了印度前往發達國家。不很好理解嗎?

印度土改


人口多未必是優勢,可能是負擔,尤其是低素質無法加入工業化的那部分人口。

中國崛起理由很多,其中一條是教育。感謝義務教育吧。

India will be half a century late in achieving its universal education goals, according to a Unesco report released on Monday. This means the country will achieve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by 2050, universal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2060 and univers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2085.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印度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落後了半個世紀。也就是,印度要到2050年才能實現全民初等教育的目標,到2060年實現前期中等教育的目標,到2060年實現後期中等教育的目標。


低工資就代表低成本嗎?為啥總有人天真以為低工資,那你生產成本就低,我覺得這類人就是從未接觸過製造業的人,才會有的幻想。

舉個栗子讓你更直觀的瞭解,我前幾天出了一批貨,很泡的,其實就是一根兩米長的海綿泡沫,海運費是1個方500美金,一個方只能裝450更,算你1美金一根好了,但是這東西的實際成本甚至1人民幣都不用,光海運費就是貨物價值的7-8倍!假設出到美國,那麼加上美國人的工資會比這7-8倍更實惠嗎

如果這個東西在美國生產,美國海運費用完全省下來了,只看到這,可能美國生產更便宜呢,海運還得好幾個月,但是真這樣,成本就只有工資?

這東西真的非常簡單,光看的話,任何技術含量沒有,但是為啥不當地生產?沒接觸過的人,當然會這麼想,但是其他成本你並沒發現,原料哪裡來,機器哪裡來,磨具哪裡來,生產出來放在哪裡銷售,這些都是成本,不是你隨便開個工廠,就能生產,你需要你的下游,你需要你的上游,就這麼一根最簡單的發泡泡沫,你就需要一個產業鏈。從原料,生產,運輸,銷售,少一個你的成本就要大大增加,增加的數量遠遠超過工資。

所以現在中國的工資很低嗎,比發達國家比可能算低,但是卻遠遠超過東南亞和印度,在工資成本這塊,中國沒競爭優勢不知道多少年了,所以產業會轉移的呼聲也不知道被吹了多久,反正好多年前我就聽說中國在低端製造業會轉移到越南,不可否認,確實有企業去了越南,但是,多少?這個數字所有鼓吹越南的人都沒給出過,但是我有一個數字,最低端的成衣製造業來說,中國出口依然是世界第一,不算紡織品,光服裝類,中國出口額18年就已經有1500多億美元,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越南終於超過孟加拉,成為服裝出口第二大國,金額是300億美元,這中間有5倍差距,而且這只是出口,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內銷的成衣,甚至沒有統計在內。

那麼回到印度,人口紅利,確實印度是有了,印度的工資必然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生產成本呢?

印度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我有很多印度客戶,從中國的工廠運到海關然後在運到印度的港口,這中間的運輸成本,比從印度港口運到印度客戶手中的成本還低。

中國有大量接受過教育的熟練工人,他們效率要高的多,印度人嘛,都說懶,連我印度的客戶,自己回印度開了個工廠,他自己也這麼說。

中國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在質量和普及率方面都超印度太多,所以中國有大量專業人才,這些人到各行各業中,讓中國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小到一根針大到一個衛星,都能市場,你可能是質量不如別人,好吧,你要扯中國所有東西都強,那有什麼意思,真到那時候,美國也得來拜山頭認大哥了,可別忘了,我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還有很多領先於世界的銷售模式,你可能看不上,電商這塊,中國確實當之無愧了的第一,很多老外也會通過某巴來找貨,傳統模式方面,中國有廣東,有義烏,還有各種會,什麼廣交會之類了,為中國產品打開銷路。

所以印度為啥明明有這人口紅利的優勢卻沒崛起?其實印度完全沒辦法把人口紅利優勢釋放出來而已。可能很多人要覺得,印度一旦釋放這種優勢就分分鐘超過中國了,額,我只想說想多了。中國改革開放就40年,但是建設國家是從78年開始的嗎,中國已經70多歲了,這之前的幾十年裏,中國無時不刻在為工業化打基礎。至於印度呢,等哪天爆發土地革命,再來談潛力也不遲。


有種觀念: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年齡較低,所以,印度可以複製中國的發展道路,靠人口紅利而崛起。

對於這種觀點我是很懷疑的。

人口眾多就一定崛起?

數量不是力量。

數量要凝聚起來纔有力量。

印度執政黨有中共的凝聚力嗎?有中國政府的動員能力嗎?就憑印度那種拖拉疲沓的效率,怎麼與中國類比。

印度傑納布大橋2003年開始建設,到現在還是停工狀態;

印度博濟比爾橋,總長4.94公里,2002年開始建設,耗時16年建成,印度總理還出席了通車儀式......

來來來,看看我們的動員能力與組織效率。

——今年的疫情期間,

三天之內,全國各地立刻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並且迅速切斷了與疫區的交通聯繫;一週之內,各地開始全面限制跨境人員流動,並且啟動關鍵醫療物資的生產;十天之內,武漢建成一座上千牀位的大型醫院;兩周之內,從城市到農村,全國完成了全面封鎖與隔離,應急供應鏈運作良好,醫療系統、警察、基層工作人員都實現了全面動員……

沒有恐慌與騷亂,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在2周時間裡迅速轉為戰時狀態。

再看看印度13億人口,1/3的人口在挨餓,有1/4的人口還是文盲,他們的人均壽命只有68歲,他們的工業基礎不值一提,他們每年新增1000萬適齡勞動力,但是由於經濟結構性缺陷卻只能提供100萬個就業也崗位,他們的人均GDP只有中國的20%並且差距越來越大,當中國已經準備進入5G時代時,印度大部分農村還無法保證電力供應……

原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貓哥的視界、貓哥的世界

知乎:花貓哥哥嗶哩嗶哩:花貓哥哥713

相關閱讀:

原創 I地緣政治版圖的算計:印度為什麼頻頻在邊境挑事?

原創 | 印度永遠也無法挑戰中國


題主和愛因斯坦同樣是小時候都會尿牀,為啥題主長大沒成愛因斯坦?

成愛因斯坦是因為小時候會尿牀嗎??

能崛起是因為人多嗎?

同樣的謬誤還有,印度以前和中國一樣窮,所以莫欺少年窮。以前窮以後就一定會發達嗎?以前窮的掉渣,現在窮的渣都掉不下來,纔是常態

同樣的謬誤還有,現在中國人看不起印度,就像以前西方看不起中國一樣,。中國能崛起時因為曾經被看不起嗎?以前被人看不起,現在被人更看不起纔是常態。

不管是按照中國古代的標準,還是按照現代國家標準,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最多相當於中國東周列國時期的整合程度。中國東周列國的文字和語言信仰分裂都沒有印度現在那麼誇張。

很多人扯什麼印度14億人口,其實完全忘記了,印度國內有上百種語言,常用有30種,上千種宗教(印度教是英國人圖省事把這幾千種宗教都叫印度教)諸侯林立(印度土邦主除了不能有軍隊,其他權力的都有的)

所以,那中國這種人口10億級別的有2000年大統一歷史的國家,認為印度就是下一個人口10億級別大統一國家,這種類比完全是錯誤和荒謬的。

印度從來只是個地理名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