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讨论李世民挽救蜀汉挺有意思,不过刘家人的事还是让刘家人自己解决吧


现在谈到魏蜀,完全就绕不开国力差距,仿佛以为曹魏地广所以蜀汉铁定就打不赢,北伐就一定无望。。。但是难道没人觉得在古代那种低下的动员力下,两国的综合国力在战场到底能拉开多少差距呢?而在古代一场战争往往确实可以决定一国国运的。现在我们说国力差距是在现代强大的动员能力下谈的,大国在输掉一场战争后往往可以很快动员起下一场战争的资源,但是古代这种快速的动员能力是不可能,这段时间差足够对面做很多事情了。否则真的只看国力的话,前秦就没有淝水之了,北宋早就平推辽金了,不过大明大抵是要代替清被现在的明粉喷死了(滑稽)

说这些是先说明蜀汉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甚至不用李二这种bug转世,丞相多活十年都有可能。然后再看题目,季汉自己不用说只有昭烈帝可以选了,西,东两汉的话我觉得依旧是开国两位最有能力,因为他俩的军事实力要比后面的帝王强很多,首选的话肯定刘秀啊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宣武帝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宣武,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汉,宣武使诸葛亮督诸军在前,攻祁山,亲率军与邰战于街亭。时汉军多步卒,而魏兵多骑行,故宣武至时,邰已列军待帝,宣武遂登南山。

郃与左右曰:「山虽高,而无水,我等久围之,必可破。」左右皆称是。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以窥山营,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诸将皆惧,唯宣武镇定自若,笑曰:「朕与天有约,明日必可破敌!」翌日,果真有云环山,使魏军不能攻;夜又有流星坠营中,曹营皆毁,吏士以为天怒,皆厌伏。宣武遂与营部俱进,郃整兵欲据。宣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季汉书·宣武本纪》(第一改写古文如有不对,还请指正)

位面之子,大魔导师岂是曹魏那群凡人能想像的?(滑稽)

好的,正经说毛爷爷说过,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却又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看似矛盾,但其实不然,毛爷爷打仗最爱干什么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在战场上最能打的,但刘秀却是战场外最能打的。


谢邀。首先指出一个问题,刘禅自己就是季汉君主,没法代替自己。不如直接点,改成刘邦,刘秀,刘备替代刘禅,有无翻盘的希望。以下是我的观点:根据后主时期魏蜀两国的国情,兴复汉室基本上无望。蜀汉的问题不单单只是领导人的问题,它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粮,没有粮食,北伐不能持久。诸葛亮出祁山,多次无功而返,就是因为缺乏粮草,打不了持久战,但是又做不到速胜,以至于北伐无功。二是蜀汉人才凋敝,尤其是没有像韩信这样的杰出的帅才。前面第一点就分析过,因为缺粮,所以蜀汉打不了持久战,想要翻盘只能依靠奇谋,打下关中,然后稳住,就地屯田,再依靠从川蜀运过来的军粮,发展个几年,才能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继续北伐。但是要做到这些就已经很难了,首先想依靠奇谋,以奇胜,得确保对方看不出你的谋略,不然反而危及自身。其次,打下关中以后,还得面临曹魏后续的军队,要能守的住。最后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蜀汉要有一个这样的帅才,并且他还要能掌权。光是这点就已经很难实现了,更何况后续的条件。所以单单只是换个领导人,并不能改变什么。就算刘邦替换刘禅,但是他不能制造出粮食,手下没有韩信,萧何,张良,面对这种局面,也是无力回天。蜀汉想要翻盘,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杰出的人才,其次要能够出奇制胜,打下关中,然后再发展一波,保证粮草充足,最后才能真正地去北伐。像诸葛亮那样中规中矩地打,虽然不会遭受重大的失败,但因为粮草的限制,也无法取得进展。


我认为汉世祖刘秀替换刘禅应该可以兴复汉室,毕竟他被人称作位面之子,他大可以使季汉再续命二百年


刘邦


谢邀!

自古以来川蜀便是产粮之地,霸业之地。但蜀道真的难,除刘邦以外,历朝历代无一可以出川北伐成功。而刘邦是借著诸侯王并立,大家尔虞我诈,偷袭陈仓才得以出川。但三国面临的是两个统一政权,三足鼎立之势,除非一方完全压倒两方,否则北伐无可能成功。


谢邀 我觉得吧 只有刘禅能忍受诸葛亮的办事风格 换个刘邦 诸葛亮肯定要凉


不说能不能复兴汉室,先主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吧。


首先呢 我想说的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太不严谨 西汉 东汉的君主也就算了 为什么还要加个季汉? 这三个哪个君主可以替换刘禅复兴汉室 还用看嘛 当然是用季汉的昭烈皇帝换刘禅啦 抖个机灵 这样三国历史就要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