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如果孩子相信,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去维护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不信,也没必要强迫他们相信,或者在孩子表示质疑的时候故意遮掩。

为什么孩子会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

我儿子今年3岁多,关于世界上有无圣诞老人,我在写这篇回答前,曾特意问过他:

「优酱,这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么?」

「有呀!瑞奇还有水先生里都有圣诞老人。」

「原来你是说书里呀。我是说,你觉得你的生活里有圣诞老人么?」

「这个我不知道,我平时见到的都是大人假装的圣诞老人。我觉得可能中国没有圣诞老人吧,我们这里太热了。」 「那你觉得哪里有?」 「北极呀,水先生说了,圣诞老人都住在北极,那里很冷,圣诞老人喜欢很冷的地方。他们还有驯鹿马车,就像《冰雪奇缘》上安娜坐的驯鹿车。」

通过对话,我感受到优酱是认为世界上有圣诞老人的,只是由于「中国太热了」,所以圣诞老人不能前来。那为什么3岁的孩子愿意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呢?

一、儿童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孩子从出生到2岁处于感觉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婴儿看待世界与成年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很不相同,他们看世界完全是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事物完全取决于婴儿自己的意识。

当孩子进入前运算阶段,大概2~7岁,儿童认知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儿童能够进行符号思维,不再局限于此时此地的现实中,符号是代表其他事物的一个词或一个形象。而且皮亚杰经过试验得出结论,学龄前的儿童还不能清楚地分辨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无生命的,他们一般会把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加到无生命的物体之上,皮亚杰管这种倾向叫做「万物有灵」;并且,他认为这个阶段孩子是前逻辑思维,但推理能力比较弱,还处在发展中。

所以通常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相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而且在他们看来,不仅仅圣诞老人是存在,很多美好而传奇、科幻的东西也都是真实的,桌椅板凳是有生命的,书包纸笔是有生命的,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所以会有一部分小孩子坚信孙悟空真实存在,而且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优酱有一本特别喜欢的绘本叫《勇气小火车》,讲的是小火车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穿过森林、平原、大桥和街道,最终成功返回车站,因为他的勇气,圣诞老人来送给他一颗勇气星星。优酱坚信这一切是真实的,也非常渴望得到圣诞老人送的勇气勋章。有一天晚上,我发现怕黑的他竟然半夜自己下床上厕所,嘴里还叽里咕噜说著什么,为了不让他上完厕所过于兴奋,我没敢当场询问。第二天一早优酱醒来,他忙不迭地把我和优爸摇醒,神秘地说:

妈妈,你猜我晚上干什么了?

我假装不知道,猜了好几个选项,他都摇头说不是:

我昨晚上自己下床上厕所,你和爸爸都不知道,我太勇敢了!我和勇气小火车一样勇敢!

看著他满脸的小骄傲和小自豪,我和优爸赶紧把这个小家伙拥入怀中,我问他「那你自己去不会害怕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害怕呀,可是圣诞老人不是说了吗「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著害怕前进」(这是《勇气小火车》里的原话,讲过太多太多次了,他就默默地记住了)妈妈,你说圣诞老人会送给我一枚勇气勋章么?小火车卡尔就得到过,他妈妈也得到过。

那一刻,我无比欣慰,原来「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存在于孩子的世界里,存在于他们最柔软和美好的心底,那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可以给予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也可以让幼小的懦弱的无知的灵魂,在跋涉成长中不再孤单。

于是,在优酱睡著的时候,「圣诞老人「也在他的枕头底下放了一枚小小的勇敢星星勋章:

优酱因为得到这枚「圣诞老人送来的勋章」,无比喜悦,甚为珍惜。

二、用真实的生活来完善对圣诞节的认知、增加仪式感

既然孩子喜欢,那我和优爸,会力所能及地满足一些孩子对圣诞节的小幻想。除了陪娃亲子共读的时候,渗透一些圣诞的绘本(圣诞节快到了,请问有哪些圣诞节绘本值得入手,给家里的小朋友看呢? )平时我们还会陪孩子做些圣诞的手工或者扮演游戏。

1、动手制作,让参与感逐渐丰满,完善孩子对节日仪式感的体验。

比如说,圣诞树,可以用废旧材料去做,不一定要买,我们和优酱一起做的这个圣诞树就是用喝过的咖啡纸杯做的。

或者来一棵手绘圣诞树,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卡纸,优酱玩得不亦乐乎,他尤其喜欢刷漆的步骤。

如果孩子想要一顶圣诞帽,正好家里还有几张红色卡纸,那就安排~

家里没有棉球了,只好用卫生纸代替,也不难看,娃玩的很高兴

仪式感中不可或缺的是家庭手工蛋糕,孩子对打发奶油过程的热爱「令人发指」,好吧,满足你,只是辛苦亲爱的优爸收拾了半天厨房,也罢了,年底了嘛,给厨房来套奶油保养套系。

2、假扮游戏

其实从感觉运动阶段进入到前运算阶段后,孩子们就会开展一些假扮性游戏,他们会不仅仅将物品视为物品而已,而是运用想像让这些物品代表其他东西。当儿童进行假扮游戏的时候,现实暂时不起作用,由想像所代替。

所以不妨让孩子参与到扮演圣诞老人的活动中去,不要觉得孩子或者父母扮演了圣诞老人,就认为圣诞老人是假的,当孩子坚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时候,即使儿童沉迷于逼真的幻想之中时,他们仍然能够区分真实和幻想,那些儿童没能力区分真实与幻想的说法,在实验上并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来支持。[2]

关于扮演圣诞老人却被2、3岁的孩子(注意年龄段)识破后,该如何应对呢?我这里写过一个回答,讲述了我老公给优酱扮演圣诞老人时的经历,供参考。

孩子提过哪些有趣的圣诞愿望,你是如何帮他实现的??

www.zhihu.com图标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

一、儿童发展阶段分析

儿童在小学后(7岁左右),就慢慢进入了皮亚杰所谓的具体运算阶段,与前运算阶段不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比以前更富于逻辑性、灵活性和组织性,有关心理活动的观念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他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事物和与人交谈来学习知识,也能通过心理推理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推理的掌握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理解错误想法。[3]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已经通过一些渠道的消息,推理出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那家长没必要为了维护之前的幻想再遮遮掩掩。因为他们的思维发展已经到达可以分辨真伪的程度,如果刻意隐瞒,可能会欲盖弥彰,也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认知混乱,或者产生被戏弄、被轻视的挫败感。

二、承认没有圣诞老人,亦可保护孩子旧有的认知

承认现在的生活里没有圣诞老人,不一定要对之前所说「有圣诞老人」全盘否定,根据孩子接受的能力和认知情况,因人而异地去回复。

我想举个真实发生的例子,来自于我们班的孩子:

去年圣诞节之后的某一天,课间操结束后,我们班嘉嘉就和同桌小耗子(不是真的叫这个名字,也不是外号,是之前回答里提过,起的一个化名,方便称呼)吵起来了,我前去调解,仔细了解之后才明白,原来他们俩因为「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礼物到底是谁送的」而争论。小耗子坚持「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是书里编的,你的礼物是你妈买的!」而嘉嘉认为「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他每次来给我送礼物的时候,我都准备回礼,早上起床以后我看见礼物,回礼也没有了,肯定是圣诞老人拿走了!」

一年级的小朋友,才刚刚7岁,大家的认知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相处方式也不同,所以同一件事出现不同的认知非常正常。我先将二人分开,嘱咐他们注意马上要上课了,先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单独请嘉嘉聊聊。

「嘉嘉,你觉得世界上有圣诞老人,小耗说没有,是吗?」

嗯,大白老师,我说有,他非要说没有,我明明都收到礼物了呀!

「嗯,嘉嘉,我觉得你的想法没错,我看了你妈妈的朋友圈,你的圣诞礼物可真不错!「

大白老师,你没有收到么?

「没有,我已经是大人了,圣诞老人只给小小孩送,人长大了以后,就需要家人或者恋人或者朋友来送,这样圣诞老人才能忙得过来,不然人太多,忙不过来,他们那里也不像送咱们中国送快递那么快,都是驯鹿拉车,很慢。「

那我送给你一份礼物好不好?

「哈哈哈,谢谢你嘉嘉,你真善良,不过不用啦,大白老师的老公已经买了一份礼物送给我,我很满足。小耗子他经常跟我说跟你坐同桌很有趣,他其实很喜欢你,不是存心要跟你吵架。但是他比你大半岁,已经不能算很小的小孩子了,所以可能圣诞老人需要请小耗的家人或者朋友来送礼物,所以小耗说礼物是妈妈买的,那也不能算错。「

那我也是小耗的朋友,我也送给他一份礼物!

「嗯,你可以自己动手做点什么礼物送他,不一定要买礼物。「

跟嘉嘉聊完之后,我又找了小耗子。之前我在别的回答里写过他的故事,熟悉我的知友可能还记得。小耗子非常成熟,年龄也比同班孩子大一点。

「亲爱的宝儿,你是觉得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是么?「

对啊,那都是书里的,我妈妈说那叫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这个词用得太准了,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有圣诞老人的身影。「

所以嘉嘉说有,我就说没有,她太傻了。

「嘉嘉确实认为世界上有圣诞老人,我觉得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一样。大白老师尊重你的意见,同时我也尊重嘉嘉的意见,有个词叫「和而不同」,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没必要因为意见不同就大声争吵。而且,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事情,你说外星人存在么?我们也不知道对不对,说不定圣诞老人还真的存在呢!而且我听说呀,国外还有圣诞老人协会呢。

协会?真的有圣诞老人?

其实我也不清楚,老师对这个世界了解的也不多。但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家人呀,朋友呀,都可以变成圣诞老人,我们可以给爱的人送礼物,也可以收到爱人送给我们的礼物,不是吗?

后来,晚上送完放学队回教室关电闸的时候,我在讲台上发现了这个:

是嘉嘉的字,歪歪扭扭,又有点可爱,这应该就是她送我的礼物吧。

我不否认圣诞老人的存在,我也不强迫孩子必须相信,我只希望在自己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内,让更多的孩子明白圣诞的意义:给予、分享与关爱。

有一天,也许他们全都会认清,世界上并无那个无所不能的白胡子老爷爷,但他们却可以让自己成为那个为世界贡献爱的人。

对成年人而言,仪式感是生命的琥珀,也是给予孩子相信幸福的底气

之前我写过关于圣诞愿望的回答,记录的是我儿子优酱2岁那年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在搞笑之余还温暖丛生。其实有娃之前,我和老公都不是特别有仪式感的人,但自从家里有了优酱,家庭仪式感指数直线暴增——

每年父亲节母亲节我们会到小区广场雕塑前同一位置用同一姿势拍照留念,看著雕塑后的枝丫一年年繁茂,怀里的优酱一年年变高,父母与孩子的羁绊就在这脉脉不得语的照片间变得更加深重。孩子,这是亲情;

我和优爸的结婚纪念日,我们会正经庆祝,优爸下厨做几个好菜,我去订一个小蛋糕,优酱看著我和优爸在烛光里牵手亲吻,回忆走过的喜悦与坎坷。孩子,这是爱情;

每年我的异地闺蜜都会和我相聚几次,我们像年少读书时一样在深夜里促膝畅谈,几瓶啤酒,两盘小菜,吐槽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我们的孩子欣欣然相聚,然后再在泪眼婆娑中互道别离。孩子,这是友情。

生活奔流不息,时光潺潺如斯,仪式感就是生命里的颗颗琥珀,珍藏著成年人那被岁月和现实打磨过的情怀,珍藏著小孩子们未曾被碌碌风尘沾染过的澄澈,我们在仪式感里看到的是欣慰和过往,孩子们在仪式感里瞧见的是期待和未来。所以,即便被很多人说是「矫情」「酸腐」「骄纵孩子」,我和优爸依然坚持著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仪式感,满足孩子对每一个节日的幻想。

最后,想借前面我提到的我和优酱的对话来结束本次回答:

「优酱,这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么?」

「有呀!瑞奇还有水先生里都有圣诞老人。」 「原来你是说书里呀。我是说,你觉得你的生活里有圣诞老人么?」 「这个我不知道,我平时见到的都是大人假装的圣诞老人。我觉得可能中国没有圣诞老人吧,我们这里太热了。」 「那你觉得哪里有?」 「北极呀,水先生说了,圣诞老人都住在北极,那里很冷,圣诞老人喜欢很冷的地方。他们还有驯鹿马车,就像《冰雪奇缘》上安娜坐的驯鹿车。」「那……如果,我是说如果,北极也没有圣诞老人,你会失望么?」 「如果北极没有,那圣诞老人住在哪里呢?他没有家了么?」

「那个……我的意思是……」

「妈妈,我不会失望呀,圣诞老人不来找我的话,不是还有你和爸爸给我准备礼物吗,我觉得有你们俩在,我干什么都很开心,就像冰淇淋一样的幸福。」

谢谢你我的小优酱,也许这世界上真的没有圣诞老人,又或许他生活在我们目之所不及的某个地方,但你的存在让我和爸爸明白了节日的真正意义,充满爱意地彼此相伴,我们都会拥有「冰淇淋一样的幸福」。

对了,大家可以来围观知友们是怎么给孩子过圣诞节的,关注圈子陪你长大,一起来云养娃

陪你长大 - 知乎?

www.zhihu.com图标

最后,推荐优酱喜欢的《勇敢小火车》给大家:

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著害怕前进京东¥ 37.40去购买?

参考

  1. ^儿童心理学 第六章 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 ^儿童心理学 第八章 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3.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第9章 小学期的身体发育与认知发展


说个非学院派的理解。

曾经在医院轮转的时候,我们骨科一个老师的六岁女儿堪称夜班女神,每当她来我们科室的时候,夜班就十分安稳。

去年圣诞节,轮到我在医院值班,正当感叹今晚肯定见不著可爱的夜班女神时,没想到她还是跟著科老师来了。

问及缘由,原来又是一个左右为难的故事。

本来老师已经和她女儿说好圣诞节带她去北方堆雪人,可是科里的年轻医生那个月突然辞职,年底人手忙不过来,班排不过来,只能停了假期过来医院。

小女孩到了圣诞节,明明感冒了,还是不依不饶吵著要跟来。妈妈白天上班,与其交给老人家带,不如就领到医院来了,万一又发烧了,也好处理。

夜班女神竟然能在平安夜驾临我们科室,师兄师姐们都感到无比开心,除了小女神本身不高兴,一直吵著要老师带她去堆雪人。

「为什么一定要堆雪人?是苹果不够甜还是苹果不够甜呢?」我们虔诚地蹲著问

「有了雪人,圣诞老人才能来啊!」夜班女神急得跺著小脚。

「谁和你说的呀,圣诞老人不是你睡著了才来吗。」

「骗人,之前我问爸爸圣诞老人啥时候才能出现,他说带我堆完雪人就出现了。」

我们集体转向老师

「这…当时不是想骗她一起跟去玩,省的家里人带嘛……都怪cs突然就辞职了,所以……」

一开始,我们打算忽略她,期待著她自己看看动画片,也许就睡著了。

没想到我们都低估了女神的决心。

那天晚上小女神一直哭,病房里时不时就有事情出来。好不容易闲下来后,师兄表示,这一定是小女神不高兴导致。

我们左思右想,不停地在这个只有尘埃漂浮的南方空气中探索出能构成雪人的元素。

师兄里有人提出找外卖送点冰过来的,但是因为冰太少提案被否定了;

还有人提出托人去超市买个雪人娃娃的,但是因为闲下来的时候太晚了,饰品超市早就关门了;

我手心放在白大褂的口袋里快闷出汗,脱口而出,不如用白大褂做一个雪人娃娃出来。

「这怎么行。」师姐突然抬头;

「对对对…我也就随便说说…」我赶紧后退。

「身上穿的不够干净啊!得用全新的啊!你们都把之前刚发的那件拿出来。」

就这样,那天大家献出了所有的笔,还没舍得穿得白大褂,经过简单处理和缝合,耗费了难得的休息空隙,一边撑著快合上的眼皮,一边在夜班女神的激情指导下,共同做出了这个白大褂雪人

那天平安夜里,我们的夜班女神后来笑得合不拢嘴。虽然最后没有抱著它睡觉,但总算是开心起来了。

回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

让不让,其实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但都会有意义。

有的孩子本来就早熟,即使不说也会知道,有的孩子天生浪漫,即使说了也会相信。

童年时代的童话和成人世界里的梦想一样,谈意义的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也许,孩子并不在意圣诞老人是不是存在,她可能只是在意那个脑洞大开的气氛,共同展望的期待,以及那份一起胡闹的回忆。

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相信圣诞老人?

为什么明知是商业炒作,还乖乖买单?

为什么费尽心机地给娃制造看似「一文不值」仪式感?

还不是老娘浪漫嘛!情绪是人类最美的意境。

多年圣诞季的各种思想碰撞都汇集在这个视频里啦:

妈妈,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一场关于炒作、虚伪和欺骗的年终大戏!优米妈的视频 · 9453 播放

不方便看视频的,请移步加料文字版:

针对这个问题,我问了密友、朋友、网友,发现一场年末战役已经打响。

「有圣诞老人的童年才美好!」

「美好什么呀!你知道圣诞老人背后的真相吗?」

· 圣诞老人背后的真相

圣诞老人的原型是公元280年左右出生在今天土耳其一带的圣尼古拉主教,他以乐于助人、慷慨解囊著称。

这个清瘦的古代基督徒怎么会演变为如今的红衣胖老头儿呢?

1930年可口可乐公司聘请插画师Haddon Sundblom 开始创作圣诞老人,于是就有了这个穿著红色袍子,留著雪白胡子的形象。

所以圣诞老人是美国商业炒作的经典案例。

「又假又贪财!」(哈哈哈)

「有商业价值,并不影响人家精神层面的美好呀!」

· 精神层面的美好

1897年9月21日,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小女孩给太阳报写了一封信,询问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太阳报编辑在回信中写道:「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是大人和小孩都看不见的。」

除了西方的圣诞老人,还有中国神话中的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所有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很虚伪,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真实地代代相传了。

· 小孩长大了会怎么想?

「小孩长大了会怎么想?爸妈居然欺骗我!」

「你知道说实话是什么景象?」

在《请回答1988》里,当珍珠知道「这世上没有圣诞老人」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一个伟大的反例是《美丽人生》,在集中营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圭多用谎言给儿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游戏世界。这个「满嘴跑火车」的爸爸居然让我们泪目!

回归平凡,我要讲一件真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偷偷躲在被子里熬夜等圣诞老人,最后还真等来了!我妈!当时我就哭了,现在想来,觉得我妈真好。

· 到底要骗到几岁呀?

到底要骗到几岁呢?要是孩子自己都不信了,我们还在那儿演,多傻呀!

3岁和13岁眼中的圣诞老人当然是不同的。

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2-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特点之一就是万物有灵论,也叫泛灵论。比如3岁的优米会觉得玩具、书本、桌椅都是有生命的,更别说是具有鲜活形象的圣诞老人了。

接著,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孩子能够对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也就不那么好骗啦。

重要的不是掐指一算得来的转折点,而是我们陪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分辨、去成长的过程。

今年平安夜,闺女再问:「妈妈,圣诞老人会来吗?」时,我要告诉她:会!

他会在儿时给你礼物,长大后给你感动。

@知乎亲子 @知乎视频

我是 @优米妈,知乎母婴盐究员,我们一起用爱守护孩子的童年呀~


为什么?《奇葩说》中傅首尔呼吁大家: 对我们孩子的智力,有一些基本的信心好不好?现在的孩子用得著你告诉他童话是假的吗?他不告诉你活著是场幻觉就不错了。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中说:圣诞老人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它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惊喜和欢乐,更是健康的价值观,所传播的是出自喜欢而非出自利益的心愿,梦想的力量和梦想成真的喜悦,以及对爱和善良的坚定信念。

当然,无论哪个孩子,或早或迟,都总有一天会知道,圣诞老人并不真正存在,只是一个童话。但是,既然善的种子已经播下,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硬要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那不一定使孩子成长,可能是他被迫屈服于你,他变得「社会」了。

告不告诉,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

如果你一定要做那个为孩子「揭示真实」的人,也一定要先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智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他们就会停止抓取,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

根据皮亚杰的发现,婴儿对他们感知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没有任何意识。成人知道玩具只是被盖起来了,「客体是永存的」,但孩子并不知道。

其实,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一步步扩大的,从自己,到抚养他长大的人,到幼儿园,慢慢到整个世界,关键是:七岁以下的大部分孩子,分不清虚构和现实。

你带著孩子去影院看迪士尼的童话故事,但孩子并没有分清现实和虚构的能力,所以,他们会真实地为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担心、著急和高兴。如果告诉孩子:「不用害怕,这些都是假的」,反而超出了孩子本身的理解能力。

今年《狮子王》上映,带著孩子去看,当老狮子王掉下峡谷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女生「哇」一下哭了。

▲ 图片来源:《狮子王》 孩子因为相信而「入戏」

孩子因为相信而「入戏」那一刻,孩子们真的在为老狮子王紧张和担心,孩子的心那么善良。如果此时,你跟孩子说:「不要担心,这都是假的」。表面上,你在帮助孩子,其实你却扼杀了孩子更丰富的感受力,甚至否定了孩子当下的情绪。

孩子也许分不清圣诞老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对真善美的感知却是真的。我们小时候也听过很多故事或童话,已经记不清哪一天我们发现「童话是假的」了,这件事就随著我们智能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并没有人在我们耳边大声疾呼:「童话是假的,醒过来!」

话说回来,孩子可能只有7年的时间相信童话,如果要告诉真相,难道你不能等一等吗?如果你愿意等一等,你就会发现:孩子自己了解到了真相——也根本不需要你去主动告诉他。

突破次元壁,看到童话的本质

孩子了解到「圣诞老人是假的」这个真相以后,会嘲笑自己以前傻吗?会因此而受创伤吗?答案是:不会。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提前告诉孩子呢?

美好的品质已经融入孩子的内在。

孩子了解了真相,代表他成长了,但孩子只是放弃了童话的外壳,却不会忘记童话的内在精神,那些美好的品质:勇气、友好、相信爱情等等,已经融入到了孩子的内在。

而且,不用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还因为童话就是一个载体,小说、电视剧、电影,哪一样不是虚构的呢?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很多事情不能用真假、对错、好坏来区分,否则当孩子说「我妈妈最美」的时候,你就不能高兴,而是要大声斥责他「不许说假话」!

给孩子讲故事的正是我们自己,我们不是读书机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小红帽的故事里,那个坏人大灰狼,我们就可以把规则传递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很危险」。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她总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把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传递给孩子。

周国平还在《宝贝,宝贝》中记录了一个关于安徒生的故事:

有一次,安徒生住在一个守林人的家里,他到林中散步,看见那里草地上有许多蘑菇。于是,他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有糖果、蜡花、缎带等,然后重返草地,分放在蘑菇下面。翌日早晨,他带守林人的女儿去林中,这个七岁的小女孩在不同蘑菇下发现了意外的小礼物,眼中闪现莫大的惊喜。安徒生告诉她,这些东西都是地下的精灵藏在这里的。

一个神父听了叙述,愤怒地责备道:「你欺骗了天真的孩子。」安徒生答道:「不,这不是欺骗。她会终身不忘这件事。我敢说,她的心,不会像没有体验过这个奇妙的事情的人那样容易变得冷酷无情。」是的,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

用美好的童话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的流淌,比简单地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有意义多了。


几乎每一年,【要不要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不是存在】 的问题都会引发一波讨论。像前段时间《奇葩说》的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是假的】本质上也是在说:

孩子长大了会知道童话是假的,要不要提前告诉他们这个事实

奇葩说的辩题

我们和专栏作者狮子温老师就这个话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她结合自己的养娃经历,认为用心的父母会精心为孩子构筑一个童话世界。

以下是她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 手动分割线 ————

《奇葩说》的那期辩论,我也看了,其中对傅首尔的发言印象很深刻。

傅首尔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和妈妈住在老鼠出没的米仓里,她特别害怕。妈妈告诉她,老鼠会在夜里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糖果。

傅首尔每天醒来,枕边都有一颗水果糖。这颗水果糖让恐惧变成了对生活的期待。

傅首尔哭著回忆说:如果你经历过现实的种种磨砺,再看回童话,还会相信它是真的。

这也是我内心一直坚定的声音:

「不要!」不要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假的;不要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在我看来,那些早早告诉孩子「现实真相」的家长,无非是希望苦口婆心地教会孩子:

世上没神仙,一切靠自己;现实很残酷,处处有陷阱;哪有那么多真善美的奇迹,生活多是好心碰上驴肝肺的不公……

目的也简单:

早早告诉孩子生活很难,让他们心生谨慎,平安过掉这一生,提前应对一切风险

确实用心良苦——希冀用自己半生的智慧来帮孩子按下成长的快进键,让孩子领先在起跑线上,不为幻像所惑,提前智慧人生。

但正如《奇葩说》中的「小公主」星悦说:

告诉小孩子童话是假的,是一个又懒又自私的行为。

星悦11岁时还在等霍格沃茨的通知书,爸爸没有告诉她哈利波特是假的,而是猜测也许是猫头鹰迷了路。后来星悦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但她并不难过,因为爸爸对她的陪伴和爱都是真的。

早早告诉孩子社会真相的家长,以为教给了孩子所谓这个世界的「真」面貌,但却忘了,「真」也分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

这个世界上最最真实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眼睛所见,凡是能让人心灵产生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这本身也是一种「真」。

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先无意识、后有意识,先假象与现实混淆,再假象与现实区分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在他们思维水平没法进行完整逻辑思考的阶段,「讲道理」这件事是吃力不讨好,反而是故事与童话,才能真正让道理随著甜甜的水果糖,一起吃进他们的心里。

像我女儿天性敏感又倔强,小时候为了教她做个好孩子,我妈真是一天天苦口婆心地说到我的耳朵都起茧,虽然现在她大了,回忆起姥姥的教导会感恩不已,但当年真的是各种反抗。

为了让她能听进道理,我抓住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时对美丽公主的无限向往,忽悠她迪士尼有个「家庭公主成长计划」:

每个公主都是从全世界的好女孩一点点培养选拔出来的。

爱唱歌的女孩会入选美人鱼爱丽儿,爱劳动的女孩会入选灰姑娘辛德瑞拉,爱读书的女孩会入选贝尔公主,爱助人的女孩会入选白雪公主,自强不息的女孩就是花木兰。如果你也想18岁的时候成为一名真正的公主站在迪士尼花车上,就加入迪士尼全球公主培养计划吧,按一个真正的公主要求自己。有困难苦恼就找公主一对一倾诉,在她们的帮助下,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真正的公主。

从那一天起,我就注册了个Disney Princess的邮箱,随时假冒某个公主和我女儿交流各种小秘密和小苦恼,指导她该怎么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人际关系中的困惑。

她做的好,我除了书信表扬,还会弄些迪士尼的礼品寄到自己家,小到贴画文具,大到公主裙旅行箱,弄得小家伙为了积攒迪士尼公主的礼物和赞赏,又是看书又是干家务,简直跟打了鸡血一样拼。

(女儿每年会收到一份「Disney家庭公主行为规范」作为她这一年的行为大纲)

(女儿每周都会收到来自「迪士尼」公主的彩色精美信笺)

我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在这个「迪士尼公主大家庭」的指导下努力攒积分和礼物,攒够一定的积分就跑中国香港地区的迪士尼去大玩一场。

每次排队找公主签名时,女儿都会说:「我是来自大陆的XXX,我一直按公主规则要求自己」,那些不明真相的迪士尼公主一边签字一边夸她乖孩子要继续加油。

她回来后会捧著公主的签名本子一遍遍跟我分析公主怎么认出她来并且鼓励她要继续做公主,回家后她就更来劲地读书练琴了。

(来自「迪士尼公主」的奖品从衣服到玩具到文具到餐具,无所不在)

后来我家有重大变故,我便带女儿到纽西兰念书,当时她才八岁,突然开始恐高,不敢坐飞机,不敢去陌生国度。

于是「迪士尼公主」就每天给她写信宽慰,还承诺爱丽儿会化身空姐一路保护她到那个有著美丽大海和白云的仙乡。

飞机起飞的时候,我女儿开始发抖,我指著一个有点翘嘴的空姐说「看,爱丽儿对你笑呢,她在保护你。」

女儿顿时不抖了,看著那个空姐一直美滋滋地乐:「公主对我真好,我是有全体公主保护的幸运儿!

下了飞机,开门的第一眼,她就看到了「迪士尼公主」给她的欢迎信,还有鱼缸中一条红色的小金鱼—那是「爱丽儿的原形」。

这条小金鱼,就在她的床头,陪她度过长达一年在陌生国家最艰难的磨合,她会和小鱼喃喃自语很多她的苦恼和寂寞,也会给迪士尼公主写信倾诉她的消沉和成就。

作为母亲,我的陪伴和劝导会让她认为:「你是我妈所以你看我怎样都好,可实际呢?我还是什么都不行」。

来自童话中最完美人物群体的肯定和疏导,会让她觉得自己有了来自「神灵」的助力,一切坎途终将踏平!

(在纽西兰度过最初的消沉期后,女儿又开始和迪士尼公主们通信倾吐心声)

(「迪士尼公主」对恢复通信的女儿的热情回信)

就这样,我的女儿从五岁到十一岁,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都会和公主聊几句,「迪士尼公主」的存在让她找到了情绪的树洞和成长的指引,让她在父母师长之外,又有了一个美好的寄托。

有几次,她会问我:「妈妈,迪士尼公主真的存在么?」

小时候,我会告诉她:「那些迪士尼乐园里美丽的公主们,就是每一个像你这样的普通女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魔法。」

长大后,不用我回答,她自己会说:

「不论她们是真的给我写过那么多的信,还是你和姥姥为了安慰我而持之以恒,我都很感激公主陪伴我的日子,我可能没有优秀到成为全世界的公主,但我会一直做你的公主。

这段话发生在半年前我母亲猝然离世后,我最消沉的那段日子。

这个我用无数公主梦想和关爱浸泡的小女孩,在我的世界突然沉寂成默片的悲痛中,把当初我播给她的梦想的种子,轻轻放回到我手中,告诉我:真善美的梦想,永远都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