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是缺乏自信吗?还是一种虚荣心?还是...渴求一种存在感?

体现在某种事情上就是:

希望自己说的话得到听者的认可和赞同

发的动态希望别人可以点赞...感觉好像强迫症一样,会反复看自己的动态,点赞的人很少的话会感觉心慌不定

这是病态吗?


认同感是需要的,不是缺乏自信,不是虚荣心,存在感也许有点关系

以前孩子的时候,会有小伙伴,有父母,那时候自己的世界没有很大,并且很容易满足,慢慢的长大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途,和你在一起的,只有你自己。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莫大的寂寥,也会明白,其实是有社交需求的,其实和其他人在一起也是很开心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愉快的玩耍,所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有时候也会去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个词也许有点言重)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独的行走在人世间。

这不是病态,而是,,,,,,活得太清楚了,辛苦了,朋友。


从你的描述,我感觉还涉及安全感的满足。

我也会很开心有人给我点赞,但人数很少,有时会略有失望,或者没有感觉,反正我是对外发表我最感动的东西,你们看不看无所谓。

而对比,不是说我比你强的意思,我是拿我的感受和你的感受对比,才知道你可能在哪个发展阶段层次。毕竟我的年龄阅历很可能大于你。

你的感受是坐立不安。说明没有人关注,对你来说是很缺乏,没有就很窒息的事情,这属于安全感的范畴。而认同感,是如果没有 别人的认同,就会很不兴奋。比如我发表这件事的看法,我觉得我很专业权威,但很少有人赞同,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坐立不安,人们的认同可有可用,不会影响我是否继续做这件事,但会锦上添花,给我更多的资源今早促成这件事。许多科学家的结论在很久时期,都没有主流的认可,但他们依然激情满满接著研究。

被认可是个阶段性的成果,但不是目的。是人类获得满满的安全感之后才会发展出的认同感的需求。因为一个领袖需要认同,否则出师无名,但做领袖的品质他自己心里是很有把握的,需要的是时机和群众的认可。如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让农民先认可自己的思路。

你可能是需要别人的认同关注,确定自己是否做的对,自己的价值,这可能与你不能客观评估自己,缺乏认清自己哪方面比较好,哪方面比较弱,自己适合什么,缺乏什么,应该避免什么,需要什么人和环境,让自己先发展起来,等等…

生活中,老板 客户的认可,和球友的认可,都是认可,带给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涉及薪水生存,一个只是乐趣。人肯定有短板和经验不足之处。比如,我有点胖,我非让别人认可我的体重,说这是正常的,这就是无效的目标。别人的不认可的,可能促进我去减肥,也可能就是坏事变好事啊。我是举例。胖点现在属于正常。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生存下来得是扎堆抱团,人类会觉得跟别人在一起会安全一些。

这叫归属感,归属是需要别人也认可的,这个叫认同感。

所以渴望认同是天性,天性就是在原始环境中更容易生存。


谁不想有价值的活著呢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经常被表扬、赞同的人,在学习上更容易取得在自己原有能力上更大的进步;

而缺少表扬、赞扬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足够,也会变得不那么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自我认同感。

而一个人的认同感,可能就藏在别人对ta的评价里。

有高度自我认同感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吹捧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灰心丧气。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想让你知道:我们向上的能力与潜力,正在被别人的评价所束缚。

只有你对自己有认同感,才能看到自己更大的潜力,带你走向更大的世界。

请大家一定要认真看完,对你十分重要。

01.

大学的第一次英语分班测试,我被分到了B班。

事后,我立马联系老师,询问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老师告诉我,这是按照测试成绩划分的。

我不甘心,又去打电话联系外国语学院的老师。

同样的答案。

我不相信我的英语成绩会让把我分配到B班,我也不甘心沦落到B班。

大一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我们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我还是保持著每天背单词,听听力的习惯。

终于,大一结束。

我看到了学院同学的总成绩单。

而我的英语成绩超过了90%A班的同学,那唯一一位比我分数高的同学,也仅仅只比我高一分。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认同感,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对自我的认知。

有多少人执著地相信外界对我们所划分的A、B等级而就此认命。

A、B是代名词,是标签,但绝不是我们的宿命。

越长大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越不认命的人的人越努力地撕去外界的标签,越无动于衷的人越沉沦。

02.

前几年热议的「读书无用论」,而现在已经被现实击得粉碎。

相反,取而代之的则是「985、211、双一流」。

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形中被外面贴上了各种各种的标签,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网路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只有两种大学,一种是985、211大学,另一种是非985、211大学。

而在知乎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双非毕业真的没有前途吗?

双非本科是不是很丢人?双非考研985、211很难吗?

而这类的问题下面也往往充斥著各种各样的回答。

一类是鄙视,他们往往站在个人角度的最高点告诉你双非没有出路,还是放弃挣扎吧。

而另一类则是满满正能量的鼓舞和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你输了高考还有弯道超车逆袭的机会。

但是,即使没有这些网路喷子,又有多少人会真正的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个标签,一句评价,一声「你不行」而就此放弃。

对比那些一进入大学就已跑在前面的人来说,不管是别人的评价还是自我认同感都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客观表述。

03.

说了这么多,认同感到底是什么?

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语言表现。

他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理解的自我。

这是对认同感的专业解释。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

自我认同是我们对以往所有的经历的感悟与反思,并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信心,自己的高度的认定。

但现实恰恰相反。

人们的自我认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外界对我们的认定,并由此决定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范围。

多数人,甚至根本都没有意识到,年轻时候的你,之所以会这么认为,而不是那么认为,之所以可以做这件事,而不会做那件事。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外界对你的评级。

一个人的所谓「认同感」,从ta出生的那一刻起,本就是相同的起点,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等级、标签,越来越多的外力将我们本来的认知逐渐冲刷,最终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就是前面我所提到的知乎问题一样。

有多少人是由于高考失利而来到了一所不那么好的大学,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之下,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没有自信,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同样的00后,同样成长在新的时代,但这种社会评价的巨大不同,却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岔开了方向。

04

要想突破社会评价的束缚,跨越阶层的鸿沟,走向更大的世界。在我看来,大概有三个方法:

第一, 不断读书和学习。

如果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丢失的是什么能力?那一定是不断读书和学习的能力。

这一点尤为重要。

大学作为人生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我们思想成长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我们可以与知识渊博的教授面对面交流,可以遇见更优秀的人才。

而不断的读书学习才是我们靠近他们的唯一方式。

有一句话对我影响深远:

当你考第二名时,人们对嫉妒你,不甘心,不服气,而当你成为第一名并把第二名远远地落在后面时,人们只会去埋怨第二名,而不再去理会你。

因为,你已经让他们望其项背。

第二, 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不管是来自外界的等级划分,抑或是来自旁人的冷嘲热讽,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相信自己。

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

比如:

让爸爸妈妈在平时多多给予我们鼓励和表扬;

让同学多给自己几分赞同;让朋友多给我们正能量的信息。

这些都可以冲刷外界对我们不好的评价,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去看待自己的能力。

第三, 积极的心理暗示。

就像火箭少女101超火的单曲《卡路里》里面唱到: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打气的话语,抑或是一张积极正能量的便签,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对我们的认同,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自信提升的前提条件。

05

我花了那么长的篇幅来说明,一个人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界影响的,不是为大家就此沉沦放弃。

而是让大家在别人的评价中,在自己的反思中,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拥有更加努力的斗志。

你可以因为别人说你胖而去减肥;

你也可以因为别人说话有口音而去苦练普通话;你还可能因为因为别人说你什么都做不好而自暴自弃。

而这些,都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知不足而改进,知优秀而卓越。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好,就足够了。

高配的人生,叫做「走自己的路」,我们的方向由我们自己规划,而不是别人的评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