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松动,必然会反复

手法松动,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灵活度,局部激活。

但必须做肌力训练才能使你保持状态

纠正错误姿势,学习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才能最大减少反复

手法有必要性,但在整体的运动康复技术里的比例,占不到两成。

所以请不要被只知道玩手法,却根本不懂功能训练的「康复师」坑了。

何况骨盆,髋,膝,踝,足,都需要整体调整,每个关节的运动模式细节都决定你能否完成康复。


六月份听同仁医院康复科的陈亚平主任讲踝关节外侧不稳的阶段康复治疗的专题,其中提到一个英国的运动医学论文数据:

只有5%的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会选择立即就医。

国内具体数据虽然不清楚,但是很多人认为踝关节扭伤不值得立即去医院是很常见的。

而很多时候,踝关节出现扭伤,需要做康复治疗的时候,往往是扭伤已经发生了半年,一年,甚至好几年。

我碰到的案例中,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的就有两年,四年的,最长的有七年的。

熟悉建筑力学的都清楚,一座高楼的地基不稳,上面的安全性也堪忧。而在人体中,踝关节的扭伤造成的关节力线不正,有时不仅仅会影响到膝,髋,骨盆,还会影响到颈椎。PS:有时比较难恢复的踝关节扭伤,通过颈椎的牵拉,会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当一件事多向发展时,如果想解决所有问题,就需要分重点逐个解决,同时强化新变化带来的有利影响。

踝关节的韧带如果出现松弛,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期间,也许你的症状不再产生,但依旧要保持训练,一来是让足踝关节周围的肌肉有足够的紧张度和反应速度来保护关节,二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面考虑,运动链的顺序是大关节优先原则,下蹲或跳跃中,优先动员髋,膝关节,踝关节属于运动链末梢一员,虽然最后动员,但其控制力和协调力更容易影响下肢参与活动,如深蹲,跳跃的动作质量。

所以踝关节的康复训练,到后期一定是需要全身参与的的功能性训练。开始如果在踝关节上做不了太多强度的训练内容,那么就从强化那些弱化的髋,膝周围的肌群著手。后面一旦踝关节的损伤组织的生理恢复周期允许可以完成较大强度和难度的训练了,那么就好比是造桥的合龙,进展会比较快。

举一个案例,我带过一个高考生,左侧足踝因打排球出现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当时医生确诊为全断,后来保守治疗一个月再确诊是部分撕裂),训练时间从去年的八月,一直到今年的一月份,从安静时就疼痛,转变为走路十分钟以上有轻微不适,从不能下楼梯到可以下楼梯,开始只能以坐姿提踵作为热身方式,也无法完成扶杆静蹲,后期可以做到双腿的台阶小跳10X2,负重15kg深蹲15X3。

他的训练时间确实很长,这是因为备考,有时不能连续进行训练,加上体能水平较差,体态出现骨盆的侧倾和旋转,胸椎曲度不足,而平时需要久坐,所以步态容易出现长短腿,他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

他的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手法和肌贴处理,通过促进微循环加速炎症代谢,后期除了以上,训练都要加上,同时每天要练习特殊的呼吸,以帮助骨盆能更好在中立位上。

而这期间,康复训练的效果确实会波动,有时比较好,有时相对较差一些,这些效果的波动容易造成病人的情绪低落,甚至抑郁,除了需要运动康复师的教育和安慰外,也需要逐渐自我克服的。

建议题主调整好心态,踝关节的康复训练反弹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陈旧性损伤或结构性问题需要做持久战的准备,如果症状无法立即看到改变,那么可以从你的体能水平的进步获得自信,以抵抗不良情绪。


总有康复治疗师认为关节松动后不去训练就可以解决运动损伤问题。

关节松动只是解决骨骼之间关节间隙的问题

关节周围肌肉肌力平衡问题解决了吗?

关节稳定性解决了吗?

骨骼运动关节活动度解决了吗?

人体运动模式解决了吗?

不把这些问题通过训练解决当然会反弹。


松动看到底是什么问题松动

要检查前距腓韧带,跟腓韧带等相关韧带的松弛度,检查相关肌肉,看步态,看运动模式,检查本体感觉,看相关髋关节稳定性,躯干稳定等相关检查才能说到底为什么反弹并且针对性给方案


松动手法是为了增加关节活动度,但是手法之后需要维持住,需要配合一些运动练习维持住。运动治疗的前提是肌肉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肌肉张力)、关节处于较为良好的位置,这样才能稳步提高。

因为题主您没有详细说明您踝关节的问题,所以无法准确判断您做完松动后老是反复的原因(可能是关节囊挛缩、肌力不均衡、术后黏连、本体感觉丧失、避痛、代偿等原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