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能力大于团队力量

netkiller:个人能力大于团队力量?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从前个人在集体面前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个人离职对企业影响微乎其微。很多企业更趋向打造一个平台,让单个员工的影响将到最低。时代变了,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即使是传统行业也在不断变化,企业不进步就等于在倒退。

现代企业更突出个人能力,一名优秀员工能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命运,一条产品线的成败,一个片区的市场得失。

一个创意,一个策划,一个方案,一个点子所创造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团队干十年,二十年都达不到成绩。

个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此前更多是管理层,现在可能中层,甚至基层管理人员都能影响一个公司的命运。

在企业快速增长,闪电式扩张的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大于团队的作用,甚至团队是微不足道的。从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要改为铁打的将军,流水的营盘,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没团队可以招,团队不行可以换。

从服务于团队到团队伺候一个人

此前员工只是团队中的一颗螺丝钉,个人服务于团队,团队执行高层的战略规划。

如今大不同,可能是一个团队围著一个人服务,例如直播,自媒体领域。

平台已死,员工即是合伙人

再一味强调打造平台,说明你已经落伍,如果思维不做出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

很多老板常常抱怨员工:「打工的心态,态度有问题……」,事实上,你把他当员工,他把你当老板。这种雇佣关系,你要求的太多。让员工付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是,让员工成为合伙人。

很多优秀员工会离职选择自己创业,可能是平台限制了的发展,更多是因为他创造的价值与回报不成正比。这种情况可能在 2010年以前还是合理的,员工与企业是雇佣关系,员工创造的价值理应全部属于公司,同时公司给与员工一定的报酬。

随著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深耕多年投行领域,到了2010这个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此前即使员工意识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与回报不成正比,因为创业门槛较高,员工就此打消单干的念头。现在只要你有想法,想法合理,想法能说通,想法短期得到证实,很容易拿到天使投资。

即使员工不创业,就职于其他公司,结局可能是双输。我身边有多起案例,举一个把。

A公司拒绝B员工的加薪,B员工跳槽到了C公司,C公司给了B员工Double薪水。短期来看B员工赢了。

但是B员工在C公司,没有能让他展示100%能力的平台。B员工基本没有提升,虽然业绩也在快速增长,但不是指数级的。

A公司失去了B员工,业绩损失,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业绩。但此后业绩虽有增长,但及其缓慢。长期来看A公司输了。

如果A留在公司B,为B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才是双赢。

这即是职场上的博弈,也是职场版囚徒困境。


谢邀。

(1)集体主义好不好?

我认为,既有的集体主义教育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对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我觉得,这是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人天生会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但通过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么个事实:我和其他人都处于同一个集体中;而把国族放到一个较大的大集体中,爱国主义就自然萌芽了。

但在更多的时候,我建议用「团队精神」来替代「集体主义」。我的意思是,「旧集体主义」片面强调个体对集体的牺牲,然后把个人利益视为「集体利益」(领导意志)对个人的恩赐,或是某种客观的成本;而我所主张的「新集体主义」是这样的:①个人通过加入集体取得共赢;②每个成员在成长的氛围中、在基于对集体目标的共同理解下分工合作;③无论集体中的管理者还是普通成员都应为这个集体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并尽力发挥出各自的专业价值。

这里所谓「成长的氛围」,指的是对事不对人。具体而言,人们更倾向于一起为一次成功完成或失败中断的项目总结经验,不断修炼提升自我;而不是,在一个项目失败后陷入互相推诿扯皮,在「这是谁的错」中争吵半天,或者,在一个项目取得进展或收益时忙著争功、蹭好处,或者其他党同伐异的事情。

(2)我们是否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

我认为,这得分年龄段。对于10岁以前的小孩,或是20岁以下的人格尚未健全的人,在教育上不适合「鼓励张扬个性」,因为这会在现实中产生「把任性当个性」的混同。这里定义的「人格健全」,指的是这个人在与其他人共处的时候,既不会让人感到累赘厌烦,又不会让人感到危险。

当一个人成长为既不会成为别人的累赘,又不会成为不可测的定时炸弹时,张扬自己的个性,是好事。正如《神话版三国》里的观点,纪律性的教育,只是最初级的教育,而引导人们去悟自己的道,走出自己的人生,则是更高一级的教育。对于学校里的乖巧的孩子、「好学生」,仅仅让他们轻松地停留于对纪律性的教育的适应中,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

人是一种脆弱的生物,跟自然界许多生物相比甚至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于是我们的祖先为了不在生活与恐惧中,联合了起来,组建了最初的社会形态,在不算漫长的时间里,这种社会形态发展出了国家,并延续至今。

这里就要说到「主义」的意义了。主义指导了国家的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和社会单元的设计;而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人类社会」更稳定和谐地发展。如果说国家是硬体,那么「主义」就相当于操作系统。

理解了「主义」的意义,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集体主义好不好?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说,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并不是任意单一的主义能够调和的。在不同环境下,是要分开讨论的。比方说,战时我们需要一个高效干练的国家机器。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给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利,建立一个高效统筹网路。这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提高对不同事态的应对速度,这会更有利于这个国家在「战争」这种极端状态下生存下来。

但在不适宜的时候依然坚持一种极端的「集体主义」体制,那么就不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前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再有中国不合时宜的「大锅饭」、某国的「红色高棉」,都是错误运用的示范。

结论就是,包括集体主义,任何「主义」都是对体制、上层建筑、社会单位总结,会体现在具体的方针和政策上。就好比人会利己(自由主义)和利他(集体主义),但两种行为都不是任何情况都适用的,而是对行为具体产生的作用(制度、方针导致的结果)进行的对个人性格(国家政府)的总结。


「集体主义」也罢,「个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也罢,本质只不过是话术而已,核心在于价值观!

而已经被反智主义、反社会人格主导的汽车模型领域,不怕拿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话术来为自己服务。


雪佛兰SUBURBAN,风靡北美的著名SUV……嘿,它在汽车模型领域还就是没有像样的存在。

汽车模型领域舆论用集体主义洗脑:

「美国经典车,好好出模型,没有人会买,不会有市场。渴望拥有这车模型的车迷要明白,要服从集体。」

几乎无一出来展现个人:

谁说的?我就会买!我们无数个美国经典轿车爱好者组成的集体,何来的『不会有市场』?我们不是市场?」


但是当集体主义呈现原则、严谨、智慧:

「香港汽车应该是右舵车:

宾士宝马保时捷等应该出右舵车模型,确保有制作《香港右舵车》作品的硬体条件;对于《香港是左舵车》的问题产品,应该坚决予以零容忍。」

宾士S级确实有右舵车,但却没有右舵模型

无良厂商或第三方搞出「香港是左舵车」的奇葩作品

立马会有一群家伙出来展现个人、个性:

你所谓的『公众的汽车文化利益』,却是连我喜欢、玩『香港汽车是左舵车』的权利都要侵犯?

市场有右舵车模型、有『港车是右舵』产品的选项,那都是虚无缥缈的『公众利益』;我玩『香港汽车是左舵车』的权益不被动摇、不被侵犯、不被非议,无数个我个体组成的,才是实打实的公众利益。


集体主义好,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没有矛盾。

影响个性发展的,是以集体统一为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于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集体,一旦遇到不开明的领袖,就会演变成思想领域的一言堂和行动领域的上行下效,个性就会被压制。

相对而言,在完全放纵的自由主义世界,弱肉强食,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会无限向「理性人」发展,个性反而会逐渐消失,最终大家都成为资本规则下的奴隶。


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情况,要具体分析吧。

比如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情况,正在处于伟大复兴时期,集体主义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干大事,所以不能没有集体主义。

而且集体主义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满足每个人的个性的发展,终极的集体主义,或者说理想中的集体主义,就是个性发展的最高概括。


首先结论:集体主义不好

因为集体主义注定是以集体利益为先为主 特别是在紧急和重大事情时 集体主义更是会以毫不犹豫的方式碾压个体利益以保证集体利益 表面上看似乎也是没办法 但背后的文化含义让人寒心 也就是说在集体里虽然可以寻到安全感 但你必须中规中矩 以免在特殊情况下被集体丢弃。

个人主义当然是以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为主,但好的值得推崇的个人主义不是自私的,是个人主义者达成一致的好的价值观的集体,每一个个体都不能被舍弃,都必须要给与平等的保护,为了某一个个体甚至可以放弃集体利益,这样以个人主义组成的集体里的每一个个体权力不被集体以集体名义侵害,反而更安全更团结。


集体主义好不好,要看从什么角度看。从凝聚力量的角度来看,集体主义可以凝聚出更大的力量。从个人自由发展看,集体主义限定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边界,这种边界有好处有坏处,坏处是,限制了你可以做的事。好处是你不能做,其他人也不能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