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相对程度上论述出佛、道修行上最大的BUG。

非常巧妙与不能自觉的误区。


心 佛 众生 虚空,无差别也
修的就是喜欢妄想的毛病。谁让你这么想的?是谁?
首先要搞明白一个概念,就是修心的心,并不是我们惯性思维上的 心态,心识。而是佛性,没有分别,一切平等的佛性。如同你所说,我们出生时的心,和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心有区别。这个其实不能叫做心,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为:区分的心,判断的心。这个会随著我们年龄的成长,学历的提高,环境的改变,都会有变化。但是这个佛性也就是真心,是不会变的,它就是这么的纯净,干净,无污染。所以,所谓修心,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找到。


都不是!《楞严经》最有名的「七处证心」,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我们常人理解的心,一个可能是思想头脑,另一个可能是心脏,但是作为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提出了七处心所,心在外吗?心在内吗?心在根识中吗?心是没有的吗?诸如此等疑问?

而佛以辩证的角度,一一破斥,原文十分精彩!

佛如同教导孩童一般,循循善诱,当阿难讲,心在外时,我们很容易会想到,这个不靠谱,因为心在外即与我不相干,而我能够见闻觉知,心必定与我分不家,倘若与我觉知分离,那就是别我一个我,可见这点说不过去,又如心在内,心在一处,此时还好理解,接下来,阿难又说心在根尘,此处就比较难懂了!

实际,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是觉得,现在我们能觉知,能够讲话,能够思考的就是我,还要去哪里再找个我呢?

阿难尊者也是这个思路,他说我以心推逐,能推者,视为我心,佛云:咄!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无始劫来轮回流转,皆是此心之过(原文大略意思,不一定准确)。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觉得这个「我」,它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罪魁祸首,我们无始劫来「认贼为子」,都是它的「功劳」!

阿难一听,一下就懵了,就如此时,你也一定怀疑,我自己竟然不是「我自己」,这怎么可能?

阿难,白佛言「我供养恒沙如来,用的也是这颗心,就算谤法,断了善根,也是因为此心,如果这个心不是我,那我不和土木金石一样?除了此心,我什么都没有啊?」

阿难对佛有绝对的信心,不像我们世人,一听这么讲,嘴上答应著「哦,明白了,实际心里根本不会寻思,」亦或者脑袋中还会打自己算盘,这怕是不科学吧?

阿难不会,因为他出家因缘也很有趣,他是颜控,他看见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心生渴仰,「哇,佛真的太好看了,流口水」!(并没有!),他私自想啊,这种相貌不是世间粗俗的欲望能够产生的,因为世间欲望,腥臊交媾,脓血杂乱,不能发挥圣境妙明紫金光聚,这就是说,这可不是天人,亦或者世间可比的,这种相貌,无法以语言形容,所以他剃度出家,跟随佛学道。

而且他在佛身边亲眼目睹,佛如何治诸外道,如何降服魔怨,这就好比假如阎罗王现前告诉你,你寿命没多久了,你不敢有半点疑惑,阿难也如此,当他听到佛讲,「这个你是假的,你无始劫来「认贼为子」时,他就毫无疑问,不敢有半点疑惑,于是他就在思维,这个不是我心?那我的心在哪里?

比如我们说学佛,你以什么心去学?这个事搞不明白,学佛都白学了!那么这部经就是这么展开的,经文不再多解释了,感兴趣的自己找来看。

以上大概,你也能看到来,佛法确实深奥难明,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明白的,所谓佛法在悟,不在修!全赖个人根器!

我们学习的原则就是转,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转凡成圣,转娑婆为极乐!

但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处处有碍的,你的发现自己的障碍是什么?我们总讲的业障,什么是业障?

它是如何障碍你的?否则,你都不知道敌人在哪?怎么修行呢?

每个人都是心中有病的,我们看精神病患者,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实际他看我们更加不正常,这个世间不知谁对谁错,孰是孰非?

你看别人错,然后,自己起烦恼,最后甚至争论打起来,本来是他不对,这回反而大家都有错!

实际也未必是错,就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而已,你说无神,他说「不,有神,前几天还撞鬼了呢」,我们的心就像磁石一样,到处黏著,到处攀缘,到处惹是生非,就无一时一刻消停!

所以,当你晓得这都是病,要治的时候,你就一定要了解戒的含义身语意业,哪些该想,哪些不该想,不要认为做了才有罪,罪从心生,想法本身就是罪业源头!

我们每天生的都是什么念头?是善是恶,还是不记糊里糊涂的?

因为意业,也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平时都不注意的,当你真的注意时,可能你的病也要到膏肓了,比如抑郁,思想停不下来的胡思乱想,我们会思虑万千,好的坏的,基本没有好的都是坏的,而且想习惯了,改不过来!

那么,修行人要怎么办?对于会修行的 ,很简单,就是在此处著力,通过念佛,念咒,观心觉照等法来转换此心,不让此心随妄想流浪!

讲的有点多。先到这吧!


「心」,只是个虚设的主语罢了。


心的本性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开始揭露出觉性的灿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刹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刹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泉源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这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这就叫做轮回。但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顶果钦哲法王——

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爵士猫1 分钟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复了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修行其实就是你从后天的复杂的社会生活状态,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复了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佛学的般若性空学,核心就是教你学会如何放下你执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册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都教导我们【菩萨为学无所学法。法无所逮得,莫痴如小儿学】

【无所得,是故得无所得法。莫痴如小儿学者,谓有字,不能得,为学习入法中,适为两痴耳,亦不知,亦不晓,亦不了法。何以故?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

【无所得法】的关键,【有字,不能得】【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

【菩萨作是学为不学,作是学为不学,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关键是【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无所有,如是有。如是诸法无所有,故名无明。凡夫分别无明,贪著无明,堕于二边,不知不见,于无法中忆想分别,贪著名色。因贪著故,于无所有法,不知不见,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堕在凡夫贪著数中。】

凡夫又问,【若有问者,是幻为学佛得作佛?或作是问,当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异。】

【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不异幻。幻即是识,识即是幻。】

佛祖强调,【菩萨学欲作佛,为学幻耳。何以故?幻者当持此所有,当如持五阴幻如色,色六衰五阴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作是语,字六衰五阴。】

【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何以故?当知五阴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说色如幻,说受、想、行、识如幻,识是六情五阴。】

修行人要想证得正果,还是要从【五蕴】入手,明了【法无所得·,五蕴为幻,幻即是识,识即是幻。】【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道家无为的思想,与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是相互呼应。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学诚法师 身病与心病 中说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们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点——色心的关系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们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外相就不会为客观外境的种种境界所扰乱,我们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我们就能够远离和解脱落入种种名言概念的是非价值评判的标准中去,能够逐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能够顿悟,能够解脱,能够自在,能够快乐。

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对外在法界的真实境界的扭曲、曲解、误解所造成的。反过来说,外在的这些境界仅仅满足了我们内心的烦恼,而不是用我们内心的智慧去关照,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著,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有对错,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

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来认识世间一切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种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样,水温到底有多少度,合适不合适,是烫的还是太凉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确的感受。

我们如果知道这个水是热的,知道这个水是冷的,这个太冷了我们不能喝,太热了我们也不能喝,最后有一个如理的取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活在一种盲目的、无序的、混乱的、迷茫的生活当中。

学诚法师的话与佛祖的教导是完全完全应的。

般若性空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教导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设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但有名,谓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现!此之[4]三名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现当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有情乃至见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0056c19]

「复次,善现!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色;如是受、想、行、识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受、想、行、识。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不一一举例说明。

中国的道家学说,也强调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复了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庄子批评执著追求长寿或者长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长寿了,但是如果内心中不能获得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活著也没有什么意思。比如一个人整天担忧这,思虑那,整天心中为一些琐事所扰,别说这样的人往往不能长寿,就算是长寿也没有什么价值,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不高。

逍遥而游!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

怎么样才能做到逍遥而游呢?《庄子?逍遥游》中这样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里庄子先讲了一个叫列子的人,传说他会乘风而游,真是让人羡慕啊,。像列子这样就够自在的了,但庄子却说他还是借了风力,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那庄子说的是什么样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能够顺应自然,驾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畅游于无边无际之中,那就没有什么依赖的,所以说,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圣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易学】,《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易学】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于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各种思想体系观念以及复杂的哲学科学概念,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变得与自然【正法秩序】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达到一种「【物我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学的般若学唯识学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诉我们,其实极乐,天堂,还是地狱,都在心识内可以内证观察得到。外在有个极乐,心识内一定有极乐,外在有地狱,心识内一定也有地狱。因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这么内证观察,中国的祖师也是这么内证观察的。


开始的那个心,明白这个心,也就明白后面这个心,车轱辘话,佛说此心,是名此心


此心非意识,非思维,非心态,非一切知见,乃后面的东西,此物和你黏在一块你却无法知晓,每时每刻都在忽悠你,折磨你,控制你,你现在还没有办法认识到他,所以你不知道修什么,这也是禅宗倡导"悟后起修"的原因,就是首先你要开悟,认识到这个心,也就是所谓的"解粘",把这个和你粘一块的东西分别出来,你就真正懂的了修心是修什么。此物非语言所能点破,因为语言本是他的把戏,你想认识他,还得老老实实修持,静坐观心,机缘和合那日,自当明白,原来还有这么个家伙一直和我在一块我竟然没有发现,彼时心中自有答案。

个人愚见:

人通过各种感官认识感受世界,随著成长,慢慢再将所有感官的主观因素摒弃。我理解的「心」是反射事件的那面镜子。修心是将这面镜子变得更真实的过程。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佛性分为两种: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报身佛性。也即除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诸如布施、持戒等广大行为的佛性。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心地开始努力,慢慢慢慢慢慢地与内在的光明如来藏相合,当自然住佛性与随增佛性走到一起,变成无二无别的时候,就叫做成佛。

先修随烦恼,次修根本烦恼;修的是第六意识。

后修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六祖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六七因转,五八果成。
把你的心给我,我有时间帮你修一下吧。。。。。
参看《楞严经》。分明现前,你却疑它。本是自心,却称境界。物若非见,云何见物;物若即见,复云何物。但除器方,空体无方。物本是我,三界本我体,自心相取,相互作用,我今便不是物。
以妄心识妄心,是为修。

个人见解,是妄心。

妄心了不可得,佛法则如同把你从梦里叫醒的方法,所以修心做的事情就是用佛法去磨损你的妄心,两者都磨没了,就醒了。醒了之后,梦里的妄心自然没了,而梦里叫醒你的方法也没了。


打破所有受世俗制约的牢笼,回归心性;然后用心性约束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人之初,性本善。回到最初的真诚善良无烦恼,回到童年的那个小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