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得直白一点,这个世界是由统治者,工具,和被统治者组成的。

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众多行业。相比行业内统治者的收入,统治者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剩下的工具和被统治者的人数比例大体是2:8

这也意味著,在某个领域中,如果你是那少数的2成人,那恭喜你,你是这个行业内的精英人士,专业人士,否则就是打酱油的非专业人士。

所以尽量在10个同行中排名前二吧。


Covid-19疫情以来,我们从关注企业价值出发,通过对世界卓越企业在发展历史进程中,面对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局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历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长期成功者的行为模式的分析,重新构想了企业未来所需要的能力框架。以帮助企业抓住当前形势带来的机遇,快速采取行动。

1、管理不确定性:处理缺陷或捕捉机会的能力

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曾告诫人们,放弃那些可以预测未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所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使自己能够应对「不确定性」——这也是生命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这种能力的形成就是战略规划的目的所在。

科特勒在《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一书中指出,随著我们进入新时代,动荡会频频出现,混乱会影响世界各地的企业和组织。动荡时代的特征是以迸发式出现的繁荣和衰退为重点的一种新「常态」。这意味著动荡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地点都可能会以任何形式不期而至,造成混乱并以高层管理者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企业。只有那些最为警觉的、早期预警系统已经到位的企业,才有可能觉察到这些动荡。而有些动荡将完全不会被发现或者在混乱开始以后才被发现。预测动荡成为了一种「不可能」。因此,尽早发现动荡的迹象,将成为企业未来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自我激励:发挥个人的核心能力

在华为的内部刊物里,记录了很多的奋斗故事:在孟买恐袭时坚守岗位、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时开拓市场、在埃博拉肆虐时签订大单……美国评论家大卫?戈德曼,把华为比作轰破巴格达城墙的「东方工程师部队」。

的确,华为是一个自我驱动的「科技战军团」。华为的员工永远活在危机和忧患意识里,无法停下增长的脚步。从2001年「华为的冬天」开始的「虚拟受限股」,到2008年「集体大辞职」的内部不成文规定,华为让丧失「奋斗精神」的员工逐渐离开了公司。「由货币资本和劳动资本共同构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分配体系」,成就了华为自我驱动的基因。这是今天华为之所以能战无不胜的大背景。

今天,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华为「渡劫」的韧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能力,而非意志。

3、学习力:迈向卓越的重要推动力量

日本索尼公司是日本较早具有国际化倾向和公司治理变革精神的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索尼公司在经营和管理方而遇到了不小挑战。从2003年开始,索尼公司全面采用董事会委员会制度,开始了新的公司治理变革。2005年,索尼公司在日本商业巨头中破天荒地做出惊人的创举——聘用美国人斯特林格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索尼的实践表明,国际化经营需要适应国际化的、持续的公司治理变革。

松下总裁在评价松下公司时说:「松下公司的管理99%与世界上卓越的公司都是相同的。松下公司的财务计划管理体系是学习欧洲的飞利浦公司,生产管理是学习美国公司,而这1%的不同来源于日本文化。」

20多年前,任正非近距离地考察了休斯、朗讯和惠普3家世界级企业之后,将考察重点放在IBM这家最具美国特色的企业身上。从此,成立仅10年的华为,花重金拜师IBM,开始了一场堪称经典的世纪管理变革。华为由此踏上了迈向世界一流公司的征程。

4、刺猬理念: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

全球疫情之下,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哭泣,大批企业面临倒闭。但是「与您和我不同,(美国)高科技巨头公司对冠状病毒免疫」。这是美国财经媒体CNBC,5月4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不是标题党,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支撑的事实。报道称,即使旅行等行业大力缩减广告投放,依靠数字广告的技术平台却发现了一个新的亮点:直接响应采用数字技术的DR广告,它可以推动人们购买或下载应用。在广告支出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脸书、谷歌和色拉布(Snap)都认定DR广告是一个亮点。尤其是色拉布似乎很可能利用这一趋势,其股价在发布财报后的第二天上涨了36%。

脸书股票在逆势暴涨;谷歌和苹果公司每个季度继续回购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股票;微软二季度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5%,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如此相反,推特的情况却截然不同。推特一直以来都难以增强DR广告所需的技术基础架构,因此,推特的经营业绩也未能在4月份表现出与脸书和谷歌相同的复苏迹象,上周该股股价受到了惩罚。

人们也许会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些科技公司能如此抗拒Covid-19?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们顺应时代发展,及早部署新技术,开发新业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和适应社会变化。

量子统计和概率波告诉我们: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相。但是,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能回答吉姆?柯林斯所提出的「三环理念」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你从事的是否是你最具天赋的?

第二,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

第三,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这个问题我听过好几十年了,20世纪改成21世纪,有一点每个世纪的人都有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做这些行业的话不分什么世纪,新技术你也提前掌握不了,即使掌握了用不到也白费,AI这种东西几十年前的基础演算法就有,现在才爆发,所以你选个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直做就完了,预测未来这种事想想就行,当真就输了。


很久以前我觉得,人才是个很高端的词。

但是,学校都在培养「人才」,企业都在招募「人才」的现实让我明白,人才该不会是韭菜一词的别称吧。


21世纪全是人才吧!我觉得为什么一定要定标准。在自己的领域有大的成就,或者掌握多向技能,聪明学东西快的人也是人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