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明国内的医学是内卷化比较严重的行业.在没读医之前,一直觉得医学药学都是朝阳产业,每个朝代都需要.但在乱世,或许是谋生的一种稳定的手段,至少不会饿死.在盛世,完全体现不出这个行业的优势.因为医疗一块,真的需要消耗很多money,但产出的对个人而言是健康,生命,但对国家而言,确是产出了人口老龄化,说穿了就是逆势而为.所以每个国家都会限制药0品价格,和医疗费用.放眼我国,人口基数那么大,国家只能不断限制医疗的各种价格,不然更多人会看不起病,医保支出也会无法支撑.而其中的价格除了药物外还有诊疗费,说白了就是医生的价值会被压缩到最低.于是,蛋糕只有这么多,一部分医生确实过上了富裕生活,下面的医生只能做屌丝,由于总盘只有这么多,提高收入的另一办法是减少员工,干活的人少了,工作强度便高了.


这是什么逻辑?工作强度高的工作多了去了!


当然不是


患者基数大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吧


说明竞争激烈,如果愿意到小地方去,空缺还是很多的。


证明这名医生有能力。


医学生悄悄猜测不一定 以下仅不全面见解

1、像儿科这种 当然是医学人才稀缺 但是hmmm究其根本 医生待遇、诊疗环境、医生地位、社会现状等等都是原因

2、基层医院医生工作强度大的话 一般是人员少 不一定代表著社会上稀缺 或许是基层医院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3、一二线城市医生工作强度大 因为无论什么病都相信大医院的医生 导致病人汇聚(其实就是分级诊疗这个东西没做好) 还有嘛就是 大医院的覆盖面积 能力范围更广 所吸引的病例更为复杂繁琐导致工作难度等提升所以会工作强度大吧


不是,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多招人的话科室奖金就要多分一个人,蛋糕就那么大,一个科的业务就那么多,每个医院的奖金计算方法都是科室纯利润的20%除以科室的医生护士人数,所以宁愿让下级医生多干活,也不愿多招人,反正领导也不值班对吧。


一部分是,但是不全是其实有几个原因,个人理解。

第一是我们国家分级诊疗的确做的不好,我去过一些社区医院,闲的不要不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病人都往三甲医院挤,头疼也去三甲,感冒也去三甲,就连一些常规治疗都去三甲。而社区医院呢,只有几个体检的,办健康证的,打疫苗的。这样就导致了大医院病人极多,大医院医生工作强度大。(不过说一点大胆的话,我虽然是行业内人员,如果我要看病我也要去大医院,见识过基层医院医生的医术后,我不太敢相信他们)

第二是,虽然我们国家每年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基数大(貌似是所有专业里面最多的),但是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当医生其实性价比很低。很多人都没有进入医疗行业。我有一个同学甚至考了教师资格证,要去当老师。

三是,我国的国情就是这样,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老龄化问题凸现,需要为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自然也很繁重。

暂时想到这些了,有什么我再补充。


高级人才稀缺


是啊,第一就是人少,一个医生的培养成本太大了,不说博士硕士出国留学的,一套最基本的研究生上下来年龄二十五六了,实习完自己能上手三十而立了,这时候才开始赚钱,还要结婚生子安家落户呢,一般家庭哪负担的起这个教育成本,

第二就是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生少吧还都往大城市跑,小地方条件不行啊,有追求的都走了,资源分配极其不平均,有病有条件谁不愿意去大医院找好医生,越大医院医生越累。

一步步发展吧。


我记得卓别林那部叫「摩登时代」的默片里面,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强度也非常高,这说明工人的稀缺?


医学人才增加、医学技术进步的速度都是线性的,人民大众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却是指数级增长。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医生的工作强度也就日益增高了。


是体制问题,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医务工作者很多都不会让孩子再学医了,或者不在大医院工作,因为夜班加班,加上病人多,纠纷多。一个医学生的培养远比其他行业投入更多


医院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医生有的累死,有的闲死。

保障型医疗和享受型医疗分不开 。

分级诊疗制度形同虚设 。

可能由于这几个原因,有的医院医生工作强度很高。随著社会进步,应该会慢慢好转。


谢邀,首先摆明我个人观点:医生工作强度高并不能说明医学人才稀缺。

介绍答题人背景:我学医7年,目前在一三甲医院规培中,临床工作经验4年,其中三甲经验3年6个月,二甲经验3个月,一甲经验3个月,在不少医院待过,也和很多不同科室的同事们聊过,相信自己还是能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的。

1、好多同胞是在工地工作的,工作强度极大,是否能说明农民工人才稀缺?同理,医学人才并不稀缺。

2、首先说医生工作强度到底高不高?直接说高和不高的,都不客观,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工作强度大多是这样的:三级>二级>一级(这是医院级别) 同时甲等>乙等,当然并不绝对。绝大多数的三级和二级医院医生工作强度是可以用「高」来形容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一级医院医生来说,上班就是经常填填表,偶尔看看病,双休,比社会一般工作都轻松,但是我们国家大多数医生都属于基层医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工作强度不高】。

3、医学人才稀缺么?

高端技术人才并不稀缺,适合大部分国人看病的中端人才非常稀缺,赤脚医生那种低端人才也不稀缺。

为什么会这样?随著国家不断对外开放,中外技术交流越来越多,国家和医院是支持鼓励高端人才外出交流学习的,很多人说医生收入高,那他们就是了,知名专家月入30-50k还是没什么难度的,能走到某个学科全国带头人,那就是按照年薪算的,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我们的国产医学大咖也是非常善于学习的,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很快吸收,同时在其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低端人才(无歧视)是以赤脚医生或助理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医学从业人员,他们生长在农村,服务在农村,家里还种著几亩地,偶尔养几头猪,医生算是职业,也算是副业,一个月600块钱,把国家公卫做好就行,乡里乡村老少爷们没指望他们看疑难杂症,能看个头疼发热就行,这部分人,也不缺。

最缺的就是中端人才(职业医师、主治医师),在这个阶段,他们是干最多的活儿,拿一般的钱,能逼走很多的医学从业者。以我为例:高年资住院医师,坐标中部省份的一个省级三甲,科室尚未固定(规培轮转期间),工作从早上8点-12点,下午2:30上班,下班时间不限。为什么不限制?因为活儿干不完不敢走啊,国家喂 委规定了很多「好东西」,做不完被查到两天就白干了。当然没人愿意加班(免费),都是干完就走,通常下班时间:冬季23点,春秋季20点,夏季17:30,每个季节不同,病人数量不同,工作时长不同,收入当然也就不同。以19年2月我为例,工作时长约51小时,收入为3100(税前),要说数量是不少了,但对于这个工作时长来说,是性价比特别低。对于这个阶段的医生来说,年龄普遍为22-33岁,正是恋爱结婚生孩子买车又买房的年龄,一个月拿这么点钱侮辱自己,像老实孩子也就熬过去了,对于稍有一点门路的人来说,都改行了。

更不用说儿科和急诊科这种被称为赔钱货的科室医生了,医生内部也会带著有色眼镜看他们「怎么还没辞职?」

附17年丁香园关于医生劳动强度的调查: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70327/content-490937.html


不是,个人觉得是国家体制问题


不是 要求高


每次去医院都是人满为患,患者多也是医生工作强度高的原因之一吧。


从供需角度来看,是可以这么理解。从另外的层面来说,也可以看出部分医生的辛勤付出与所得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医生数量相对减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