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的虚无的,常人都追求多巴胺分泌的快乐,我觉得不可理解,我宁愿痛苦一辈子,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信条,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天天强迫自己思考人生哲学可以成为哲学家吗?


促进哲学家思考的可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的个人经历。

先说个我们学校的例子,个人经历比较少的老师通常是纯学院派,就是翻译经典解读经典,总体给人感觉比较枯燥,抽象,为学术而学术。

我们有个老师个人经历很丰富,虽然也颇为理性,年轻时反思道德,入木三分,描写男人没克制住诱惑抓著头发懊悔的情节特别生动。他人生中经历过大的痛苦挫折,孩子被索马利亚恐怖份子绑票,向国家索要赎金,几年没有孩子音讯。所以这种痛苦影响了他很多年的思考,都是关于人类共同伤害和痛苦的。后来可能有感情经历了,风格变化很大,比如研究卡维尔的敏感和认同,心理学skin-ego,michel serres的五官感受,这些研究都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有关,如果没有很切身的体会,很难走上特别感性的研究之路,我认为。

我比较喜欢的哲学家马克思舍勒,对人类情感解读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有一段影响很大的婚外情,当时惊动了教会,他个人常批判婚姻制度。

康德孤独奋斗一生,提升了形而上学的新高度。

每个哲学家的研究都受到个人经历的局限和影响,也有婚姻很幸福的哲学家写出警世之作。总之驱动一个人去写作的原因很多,大多数哲学家对人类的痛苦是敏感的,然而他们追寻的目标仍然是让人类获得真正的幸福,


哲学家们爱思考,爱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而抽象的问题穷根究底,使得他们往往具有忧郁的特质,有点自寻烦恼和痛苦的味道。痛苦显然不是哲学家的目的,而只是思考过程的宿命:也许快乐而来,痛苦而终。

爱思考起因于爱好、好奇,比如我为什么来到这世界、意义何在?这世界的本源及真相是什么?对于超感觉的经验以外的对象的思考,是因为具体科学已经无能为力,但又令人充满探究的诱惑。

但是抽象的终极思考,特别是思考人生哲学问题,基本是无解的、非逻辑的模糊性领域,比如你真要弄清人为何而生,就是自找烦恼。对世界有限还是无限、唯物还是唯心、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相对真理还是绝对真理等等的思辩,仅仅是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他们对相关概念的定义都可能各有不同,便已展开无休止的思考、争论并著书立说,他们不怕烦恼和痛苦,是因为已陷入这个思考的游戏。


幸福是自我对世界的降维打击。

可是到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些让我们洋洋得意的降维打击其实打得都是我们自己,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现在你还认为哲学家再追求幸福或痛苦吗?

促进哲学家思考的,是生存的本能。

因为生存想要我们与别人不一样,所以我们才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讽刺的是,当我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别人则认为我并没什么不一样,恰恰我认为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一样的时候,别人才可能认为我与别人确实不一样。


人思考是为了答案。高尚点,是为了真理。而幸福和痛苦都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思考过程的产物,而非直接目的。

思考后求得了答案,这一瞬间肯定是令人愉悦的。但如果答案本身却很荒唐压抑,那便使人痛苦。

关于思考的原因…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最多的情况是受现实的驱动,迫于解决问题而思考,进而可能涉及哲学领域。

其实从问题到答案,思考就是中间的桥梁。不建议空想人生哲学,因为没有足够的经历,连「问题」这个因素都是缺少的。没有对问题的切身感受,思考也只会虚无缥缈。

同时,不要想著「成为哲学家」。哲学家归根结底是一个称号,是人们对于你哲学成果的肯定。脱离社会现实,回避生活,闭门造车,只会养成一位满口空话的狂人。


哲学家是问题中人。

他们思考问题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家,而是为了回答心中的问题。

因为痛苦而思考,思考的过程是愉快的,通透之后是快乐的。

如果为了成为哲学家而强迫自己思考,那么就完全是痛苦了,这种思考是一种折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