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对农业生物方面感兴趣的,愿意做科研的,可以试一试。但是说实话,你没有进专业学习过以后,我不敢保证你是不是真的是感兴趣,以前我也觉得挺感兴趣的,结果做起实验就开始头皮发麻了。

如果不是想做科研,仅仅是想找个高薪的工作,我建议不要选择农学,工资很低。尽量选择热门的专业,例如软体工程计算机之类的,起薪就很高,哪怕是上一个差一点的大学,以后再考研去个名校还是非常ok的。

农业前景我表示并不是很乐观,农业是一种高投资不一定高回报的产业。基本上每个农学学子都想著毕业干个技术员或者顾问什么的,其实现在的农业企业本来投资就很大,不可能高薪去请技术员,技术员去了工厂里照样和普通工人干一样的活,工资也就可想而知。而且一般的农企喜欢请一些在这个行业比较牛的大教授作为顾问,本科毕业基本沾不上边,而且我觉得本科毕业知识积累绝对不够。

而且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就是老百姓在田里随便种的菜不比我们花了大价钱去买好种子、请人工种出来的产品差,那谁会花高价去买你们那些菜呢,而且普通的农民可能都比我们这些本科毕业生知道的多。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会买,但是量这么少最终肯定还是亏本呀。

所以农学我觉得基本上只有一条路就是科研。但是不排除毕业转行做其他行业的,但是四年的学习,你肯定会比那些专业学习这个行业的同学慢了很大一步,而且农学的学历你也要背著一辈子。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不喜勿喷,这些也是我自己在农学专业,所学所感,以及在实习单位看到的一些东西。


总分5分:不推荐1分(农林水地矿油,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等),一般2分(土木建筑等等),稍好3分(标杆:车辆工程等等),好4分(标杆:数学,统计学等等),优秀5分(标杆:计算机类,应用经济学类等等)

教育部农学门下属一级学科如下:

1作物学,1分

2园艺:包括蔬菜,花卉,果树,总体1分,个别方向2分

3植物保护,同上

4畜牧学,同上

5兽医学,同上

6草学,1分

7农业资源与环境1分

8水产1分

9林学1分。


虽然新闻联播说的多么的重视农业重视农业,但是内行人都知道,这专业又苦又累,还不好找工作

(个人观点)

至少未来二十年,农业不会有太大起色


不好,我就是农学专业的应届生,女生。备受歧视。就连男生都不想对口工作,很累,工资略低,一般是技术员或者卖饲料肥料进工厂,或者是农业保险那种,总之不好。总感觉这个专业会后继无人……


前景非常好,现在的农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在大发展的前夜。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和生命科学的世纪就体现在农学和医学上。但相比医学,农学不仅理论研究落后,实际应用上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所幸的是,生物科学和医学尖端研究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极大的促进农学的发展。我做出结论的原因,就是看到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工具的开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现在还未,但未来运用到农学中,必然对农学带来巨大的进步。

历史上农学曾经有2个明显进步时期,第一个发生在1900年前后,特点就是化学的进步。从李比希的营养元素理论,到哈伯法合成氨,以及DDT的使用。化学的发展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了农学,解除了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限制因素,拓展了作物的产量潜力。第二个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特点是高产育种为代表的「绿色革命」。我国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世界绿色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开始,科学家用生物学的手段指导农学,农学开始从一门独立的,经验式的学科,开始容纳到生物的框架内。

然而,1960-80年代的绿色革命,还远远不能完全把农学消灭。因为生物科学自己也才刚刚从一门观察描述的学科,成为实验性学科。80年代以后,生物学科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模式生物(拟南芥,果蝇)成为研究的中心。农学的发展只是沿著绿色革命的轨道继续往前发展。转基因技术在90年代提出并推广,但是转基因理论,以及在作物中的作用模式,今天还知之甚少。直到目前,转基因的作物育种还是遵循的「鸟枪法」,即随机转基因,筛选需要个体。对于基因如何整合,如何作用,怎样精确控制,还是远远不如模式生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很多。所谓的模式生物,都是一些很好养,很简单的生物,如果蝇,拟南芥。这些生物基因数量少,发育生长快,生物过程简单,非常适合科学家研究,无论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还是遗传学,都是立竿见影。但农业显然不是这样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都是很复杂的生物,其基因数量多,基因结构复杂。生理过程也多样,很多过程如同化产物的储存转移运输,如抗低温盐碱,对于模式生物根本不是问题,在农学里面可能就是大丰收和绝收的距离。

在分子生物学时期里,虽然实验技术研究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研究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过去博物学家一张写字台,一个显微镜就能开展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动辄几百万仪器,试剂几微克就上千块钱了。使得有限的资源都被投入到了模式生物的基础研究。

但是,农学是不可能对生物科学的进步熟视无睹的。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体的进步,让过去过于复杂的农业生物研究成为了可能。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连锁图谱等技术,让过去手工化,依赖经验的农学研究,行驶上了大数据,自动化的快车道。

举个例子:袁隆平时代育种学家需要长期泡在田里,仔细筛选出良好的(如株型,柱高,种子数量和重量),非常消耗人力而且以来个人经验

如果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来年杂交/自交,观察形状分离,统计分布规律。最终理想状态也是找到部分遗传学原因。如果要深入研究,也只能部分测序,因为测序工作同样是需要无数工序。

但是现在,已经有高通量表行鉴定技术。只需要拍照,就能用机器学习,图像处理,自动评估,给出数据。不仅速度大增,也能同高精确度。

实验室使用的高通量筛选设备

田里使用的高通量筛选设备。

育种的本质是选择优良基因组合,并且让其能够稳定传给下一代。过去,大部分育种学家使用间接标记技术,如用某一种酶去消化植物的DNA,观察产生几条片段,片段长度如何。优秀植物和劣等植物之间的条带长度和数量是否有相关性来判断。这种做法费时费工,而且很多时候还会落空。

假如说我们发现基因Aa的作物,产量最高,那我们只要选择有两条DNA条带的个体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哪有那么理想的?

现在我们有了高通量测序,所做的只是需要将植物的DNA提取了(同样可以自动完成),并且相互比较,把最好的那一种模式记录下来。以后有科学家只需要去采集新的样本测序,并和最佳的样本的DNA比较,就可以轻松的找出最接近最佳植物的产品。当然标记也不仅仅的限于一个量,而往往是几百万个量,每个量代表了染色体某处的基因,基因的好坏则抽象成1-0,通过复杂的数学建模加权拟合,建立起模型,用来预测。对农学相关基因(如产量,品质决定基因)的定位也越来越准确。

当然我只是从我比较熟悉的遗传和育种角度。在其他方面,如用生态学模型指导病虫害防治,用各种自动化感测器监测植物生理状况精确施肥浇水,等等。这些无不亟待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应用。而这些在实验室里研究多年的技术一旦走向市场,对农学的推动,将会是很大的。同样在生物学的一些尖端技术如基因剪接,RNA干扰,纳米颗粒靶向导入等,也会开始运用到农学中去。

因此农学的前景是很好的,但农学今后将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一种工程,融合了生物学,化学,数学(模型和演算法,统计回归),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的工程。这便是农学的主要前景。


排名前五的农业大学研究生出来差别不会太大,如果你从事本行业月薪超过8k,做梦都会笑醒,大多数新一线城市都是6-7k,北上广深平均7.5k不能更多,还是税前不包吃住的那种

工资看完了,工作量不算大,但是工作环境,日晒雨淋肯定避免不了,下乡也是常态,总之你能想到的跟务农有关的事情你都能接触到

留不住人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务农人士,比技术你可能连地里的果农菜农都比不过,更别说雇你去做技术人员了

搞科研的话,确实还是可以,但是你必须有恒心和受挫的勇气,而且硕士及其以上才能考虑到各个农科院工作

虽然最近国家非常重视农业,但说实话,跟农学生没啥关系,如果你有些一颗心怀天下的心去扶贫,那么就当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你大可在农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最后,如果你没有特殊的条件或者本领,不建议学农,学出来了大部分也是转行的


我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前途」具体指什么?不过无所谓,我的观点是农学「很有前途」,但有个前提,就是从事农业的人要用心、要有情怀(我不是在调侃)。

首先说「农学」是什么?如果从目前我国的学位授予来看,植物生产(作物栽培、育种)、动物生产(畜牧、水产)、动植物保护(兽医、植保)等等都拿的农学学位(不完全统计)。在学校学的是「农学」,毕业后专业对口的行业叫「农业」,就是「种地」、「养猪的」的,所以农学专业给人的印象就是「土」,这可能也是题主对农学前途存疑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以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毕业研究生的身份从自身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一说农学「很有前途」的事情。不一定完全对,仅供题主参考。

从自身角度来说,所谓的前途无非就是个人发展空间、经济收入以及成就感。农学已经与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现代化改造」,早已不是局限在农田里种种收收了(但大田试验还是必须的环节),农学研究的各个专业方向,都已深入到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水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事农学研究与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区别更多时候仅仅体现在研究材料的不同:农学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材料,植物学、生物学等以拟南芥、小白鼠等模式植(动)物为对象,但研究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比如说做分子育种研究,用到的PCR方法、功能基因克隆等技术和其它相关学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你用心学习农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一样可以走在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我们学院就有很多考入中科院系统或者国外知名大学从事生物学尖端研究的学生,所以从学术角度,农学毕业的学生是有发展空间的。另外从经济收入来看,尽管我国「农民」收入与「市民」相比确实不高,但不要忘了,哪怕是本科毕业,农学毕业的学生已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可以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岗位确实少一点),创业的话据说还有财政支持,即便去农场或相关企业(农药、化肥),收入至少和其它专业相同学历的毕业生持平,如果留校任教、进科研院所,或者在大企业研发部门,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要说成就感,农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解决的是农民的苦恼,研究成果都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农作物的产量(或经济效益)。试想,你参与育成的一个品种、研发一项栽培技术、发明一个新型农药等等(统称为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解决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那是何等的荣耀。

他人的评价可以归结为社会地位的高低。毋庸讳言,如今社会以成败论英雄、以财富论英雄。但学习农学一定会变成loser,一定会很穷吗?当然不会!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两院院士、政府官员中农学出身的比例,还可以了解下工商资本下乡的冲动程度。可以说学习农学一样可以成为精英,并且其它行业的精英同样会把资源、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因此,农业并不是一个低人一等的行业,从事农业者一样可以名利双收。

最后来说说「情怀」。其实,做任何行业都需要情怀,那为什么我还要强调,因为农业真的很辛苦,没有情怀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心生怨念。在学校时,做大田试验的你需要和你的实验材料一同经受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还要忍受作物漫长生长周期的煎熬;工作后,你的工作地点可能在穷乡僻壤,你要和真正的「农民」一起经受清苦寂寞,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繁华喧嚣。我们学校同样不乏转投其它行业、甚至放弃博士入学资格去卖手机例子。我的导师是一位有情怀的农业科学家。他10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我们都很担心他的身体。但凭著对农业的关心和热爱,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他一直坚持在田头指导水稻生产,把毕生学识全部转化为农场、种植大户的产量和收益;同时他还不断思考现代水稻栽培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想在生产实践上大胆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有次他跟我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累也不觉得累,再烦也不觉得烦。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精神依然矍铄,思维及其活跃,皮肤也是健康的古铜色,让我们这些常年坐办公室处于亚将康状态的学生既欣慰又汗颜。

因此,想要学好农学,做好农业,一定要用心学习钻研,还要再加上情怀,这就是「一懂两爱」。

有了这两点,农学(农业)还是很有前途的,但关键还是要看自己。


关于农学这个问题。。。算是一个无底黑洞

首先,农学与农学类是不同的,农学主要是大田种植(大家一直说加强农业发展,实际上是加强园艺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大田种植业),其产业本身就是薄利多销的性质,中国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太多的种植产业发展的很好,其中尤其是大豆产业基本被美国大豆等直接截断了行业发展。

整体来说,农学并不是一个低技术的学科,这决定了你从事高层次的农业(非销售)基本要是研究生,不过薪资仍普遍偏低(除了烟草业),大多数农学生就业实际仍是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居多或者考研。。。

当然,农学学到底,前景会很不错(大概。。。)


你好,我和你一样是同届生。对于农学怎么发展,我们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一直读下去,然后搞科研在科研经费里面捞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