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對農業生物方面感興趣的,願意做科研的,可以試一試。但是說實話,你沒有進專業學習過以後,我不敢保證你是不是真的是感興趣,以前我也覺得挺感興趣的,結果做起實驗就開始頭皮發麻了。

如果不是想做科研,僅僅是想找個高薪的工作,我建議不要選擇農學,工資很低。盡量選擇熱門的專業,例如軟體工程計算機之類的,起薪就很高,哪怕是上一個差一點的大學,以後再考研去個名校還是非常ok的。

農業前景我表示並不是很樂觀,農業是一種高投資不一定高回報的產業。基本上每個農學學子都想著畢業幹個技術員或者顧問什麼的,其實現在的農業企業本來投資就很大,不可能高薪去請技術員,技術員去了工廠裏照樣和普通工人幹一樣的活,工資也就可想而知。而且一般的農企喜歡請一些在這個行業比較牛的大教授作為顧問,本科畢業基本沾不上邊,而且我覺得本科畢業知識積累絕對不夠。

而且我總是有一種感覺,就是老百姓在田裡隨便種的菜不比我們花了大價錢去買好種子、請人工種出來的產品差,那誰會花高價去買你們那些菜呢,而且普通的農民可能都比我們這些本科畢業生知道的多。可能會有一些比較富裕的人會買,但是量這麼少最終肯定還是虧本呀。

所以農學我覺得基本上只有一條路就是科研。但是不排除畢業轉行做其他行業的,但是四年的學習,你肯定會比那些專業學習這個行業的同學慢了很大一步,而且農學的學歷你也要背著一輩子。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觀點,不喜勿噴,這些也是我自己在農學專業,所學所感,以及在實習單位看到的一些東西。


總分5分:不推薦1分(農林水地礦油,生物化學材料環境等等),一般2分(土木建築等等),稍好3分(標杆:車輛工程等等),好4分(標杆:數學,統計學等等),優秀5分(標杆:計算機類,應用經濟學類等等)

教育部農學門下屬一級學科如下:

1作物學,1分

2園藝:包括蔬菜,花卉,果樹,總體1分,個別方向2分

3植物保護,同上

4畜牧學,同上

5獸醫學,同上

6草學,1分

7農業資源與環境1分

8水產1分

9林學1分。


雖然新聞聯播說的多麼的重視農業重視農業,但是內行人都知道,這專業又苦又累,還不好找工作

(個人觀點)

至少未來二十年,農業不會有太大起色


不好,我就是農學專業的應屆生,女生。備受歧視。就連男生都不想對口工作,很累,工資略低,一般是技術員或者賣飼料肥料進工廠,或者是農業保險那種,總之不好。總感覺這個專業會後繼無人……


前景非常好,現在的農學,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處在大發展的前夜。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這和生命科學的世紀就體現在農學和醫學上。但相比醫學,農學不僅理論研究落後,實際應用上也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但所幸的是,生物科學和醫學尖端研究帶來的技術進步,可以極大的促進農學的發展。我做出結論的原因,就是看到了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工具的開發,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現在還未,但未來運用到農學中,必然對農學帶來巨大的進步。

歷史上農學曾經有2個明顯進步時期,第一個發生在1900年前後,特點就是化學的進步。從李比希的營養元素理論,到哈伯法合成氨,以及DDT的使用。化學的發展從理論上和方法上指導了農學,解除了長期以來靠天喫飯的限制因素,拓展了作物的產量潛力。第二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特點是高產育種為代表的「綠色革命」。我國雜交水稻可以說是世界綠色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時期開始,科學家用生物學的手段指導農學,農學開始從一門獨立的,經驗式的學科,開始容納到生物的框架內。

然而,1960-80年代的綠色革命,還遠遠不能完全把農學消滅。因為生物科學自己也才剛剛從一門觀察描述的學科,成為實驗性學科。80年代以後,生物學科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模式生物(擬南芥,果蠅)成為研究的中心。農學的發展只是沿著綠色革命的軌道繼續往前發展。轉基因技術在90年代提出並推廣,但是轉基因理論,以及在作物中的作用模式,今天還知之甚少。直到目前,轉基因的作物育種還是遵循的「鳥槍法」,即隨機轉基因,篩選需要個體。對於基因如何整合,如何作用,怎樣精確控制,還是遠遠不如模式生物。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很多。所謂的模式生物,都是一些很好養,很簡單的生物,如果蠅,擬南芥。這些生物基因數量少,發育生長快,生物過程簡單,非常適合科學家研究,無論是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還是遺傳學,都是立竿見影。但農業顯然不是這樣的。農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都是很複雜的生物,其基因數量多,基因結構複雜。生理過程也多樣,很多過程如同化產物的儲存轉移運輸,如抗低溫鹽鹼,對於模式生物根本不是問題,在農學裡面可能就是大豐收和絕收的距離。

在分子生物學時期裏,雖然實驗技術研究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研究的成本也水漲船高。過去博物學家一張寫字檯,一個顯微鏡就能開展的研究,現在已經發展成動輒幾百萬儀器,試劑幾微克就上千塊錢了。使得有限的資源都被投入到了模式生物的基礎研究。

但是,農學是不可能對生物科學的進步熟視無睹的。特別是計算機軟硬體的進步,讓過去過於複雜的農業生物研究成為了可能。高通量測序,全基因組連鎖圖譜等技術,讓過去手工化,依賴經驗的農學研究,行駛上了大數據,自動化的快車道。

舉個例子:袁隆平時代育種學家需要長期泡在田裡,仔細篩選出良好的(如株型,柱高,種子數量和重量),非常消耗人力而且以來個人經驗

如果需要深入研究,需要來年雜交/自交,觀察形狀分離,統計分佈規律。最終理想狀態也是找到部分遺傳學原因。如果要深入研究,也只能部分測序,因為測序工作同樣是需要無數工序。

但是現在,已經有高通量錶行鑒定技術。只需要拍照,就能用機器學習,圖像處理,自動評估,給出數據。不僅速度大增,也能同高精確度。

實驗室使用的高通量篩選設備

田裡使用的高通量篩選設備。

育種的本質是選擇優良基因組合,並且讓其能夠穩定傳給下一代。過去,大部分育種學家使用間接標記技術,如用某一種酶去消化植物的DNA,觀察產生幾條片段,片段長度如何。優秀植物和劣等植物之間的條帶長度和數量是否有相關性來判斷。這種做法費時費工,而且很多時候還會落空。

假如說我們發現基因Aa的作物,產量最高,那我們只要選擇有兩條DNA條帶的個體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哪有那麼理想的?

現在我們有了高通量測序,所做的只是需要將植物的DNA提取了(同樣可以自動完成),並且相互比較,把最好的那一種模式記錄下來。以後有科學家只需要去採集新的樣本測序,並和最佳的樣本的DNA比較,就可以輕鬆的找出最接近最佳植物的產品。當然標記也不僅僅的限於一個量,而往往是幾百萬個量,每個量代表了染色體某處的基因,基因的好壞則抽象成1-0,通過複雜的數學建模加權擬合,建立起模型,用來預測。對農學相關基因(如產量,品質決定基因)的定位也越來越準確。

當然我只是從我比較熟悉的遺傳和育種角度。在其他方面,如用生態學模型指導病蟲害防治,用各種自動化感測器監測植物生理狀況精確施肥澆水,等等。這些無不亟待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生產應用。而這些在實驗室裏研究多年的技術一旦走向市場,對農學的推動,將會是很大的。同樣在生物學的一些尖端技術如基因剪接,RNA幹擾,納米顆粒靶嚮導入等,也會開始運用到農學中去。

因此農學的前景是很好的,但農學今後將不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成為一種工程,融合了生物學,化學,數學(模型和演算法,統計回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和自動化的工程。這便是農學的主要前景。


排名前五的農業大學研究生出來差別不會太大,如果你從事本行業月薪超過8k,做夢都會笑醒,大多數新一線城市都是6-7k,北上廣深平均7.5k不能更多,還是稅前不包喫住的那種

工資看完了,工作量不算大,但是工作環境,日曬雨淋肯定避免不了,下鄉也是常態,總之你能想到的跟務農有關的事情你都能接觸到

留不住人不是我們的問題,是這個社會真的不需要這麼多務農人士,比技術你可能連地裏的果農菜農都比不過,更別說僱你去做技術人員了

搞科研的話,確實還是可以,但是你必須有恆心和受挫的勇氣,而且碩士及其以上才能考慮到各個農科院工作

雖然最近國家非常重視農業,但說實話,跟農學生沒啥關係,如果你有些一顆心懷天下的心去扶貧,那麼就當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你大可在農業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最後,如果你沒有特殊的條件或者本領,不建議學農,學出來了大部分也是轉行的


我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前途」具體指什麼?不過無所謂,我的觀點是農學「很有前途」,但有個前提,就是從事農業的人要用心、要有情懷(我不是在調侃)。

首先說「農學」是什麼?如果從目前我國的學位授予來看,植物生產(作物栽培、育種)、動物生產(畜牧、水產)、動植物保護(獸醫、植保)等等都拿的農學學位(不完全統計)。在學校學的是「農學」,畢業後專業對口的行業叫「農業」,就是「種地」、「養豬的」的,所以農學專業給人的印象就是「土」,這可能也是題主對農學前途存疑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以農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畢業研究生的身份從自身和他人兩個方面來說一說農學「很有前途」的事情。不一定完全對,僅供題主參考。

從自身角度來說,所謂的前途無非就是個人發展空間、經濟收入以及成就感。農學已經與其它學科一樣經歷了「現代化改造」,早已不是侷限在農田裡種種收收了(但大田試驗還是必須的環節),農學研究的各個專業方向,都已深入到生理學、分子生物學水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從事農學研究與植物學、生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界限已經很模糊,區別更多時候僅僅體現在研究材料的不同:農學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材料,植物學、生物學等以擬南芥、小白鼠等模式植(動)物為對象,但研究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比如說做分子育種研究,用到的PCR方法、功能基因克隆等技術和其它相關學科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只要你用心學習農學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一樣可以走在當今生物科學發展的前沿。我們學院就有很多考入中科院系統或者國外知名大學從事生物學尖端研究的學生,所以從學術角度,農學畢業的學生是有發展空間的。另外從經濟收入來看,儘管我國「農民」收入與「市民」相比確實不高,但不要忘了,哪怕是本科畢業,農學畢業的學生已不是普通「農民」,而是「有技術的專業人才」,可以和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一樣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崗位確實少一點),創業的話據說還有財政支持,即便去農場或相關企業(農藥、化肥),收入至少和其它專業相同學歷的畢業生持平,如果留校任教、進科研院所,或者在大企業研發部門,收入還是很可觀的。要說成就感,農學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解決的是農民的苦惱,研究成果都要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農作物的產量(或經濟效益)。試想,你參與育成的一個品種、研發一項栽培技術、發明一個新型農藥等等(統稱為科研成果)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解決農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得到農民的廣泛認可,那是何等的榮耀。

他人的評價可以歸結為社會地位的高低。毋庸諱言,如今社會以成敗論英雄、以財富論英雄。但學習農學一定會變成loser,一定會很窮嗎?當然不會!大家有興趣可以查一下兩院院士、政府官員中農學出身的比例,還可以瞭解下工商資本下鄉的衝動程度。可以說學習農學一樣可以成為精英,並且其它行業的精英同樣會把資源、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因此,農業並不是一個低人一等的行業,從事農業者一樣可以名利雙收。

最後來說說「情懷」。其實,做任何行業都需要情懷,那為什麼我還要強調,因為農業真的很辛苦,沒有情懷要麼半途而廢,要麼心生怨念。在學校時,做大田試驗的你需要和你的實驗材料一同經受日曬雨淋、風吹雨打,還要忍受作物漫長生長週期的煎熬;工作後,你的工作地點可能在窮鄉僻壤,你要和真正的「農民」一起經受清苦寂寞,遠離城市的燈紅酒綠、繁華喧囂。我們學校同樣不乏轉投其它行業、甚至放棄博士入學資格去賣手機例子。我的導師是一位有情懷的農業科學家。他10年前動過一次大手術,我們都很擔心他的身體。但憑著對農業的關心和熱愛,在身體狀況允許的前提下,他一直堅持在田頭指導水稻生產,把畢生學識全部轉化為農場、種植大戶的產量和收益;同時他還不斷思考現代水稻栽培理論存在的問題,並把自己的思想在生產實踐上大膽應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有次他跟我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再累也不覺得累,再煩也不覺得煩。如今他已年過花甲,但精神依然矍鑠,思維及其活躍,皮膚也是健康的古銅色,讓我們這些常年坐辦公室處於亞將康狀態的學生既欣慰又汗顏。

因此,想要學好農學,做好農業,一定要用心學習鑽研,還要再加上情懷,這就是「一懂兩愛」。

有了這兩點,農學(農業)還是很有前途的,但關鍵還是要看自己。


關於農學這個問題。。。算是一個無底黑洞

首先,農學與農學類是不同的,農學主要是大田種植(大家一直說加強農業發展,實際上是加強園藝產業的發展,並不是大田種植業),其產業本身就是薄利多銷的性質,中國其實到現在也沒有太多的種植產業發展的很好,其中尤其是大豆產業基本被美國大豆等直接截斷了行業發展。

整體來說,農學並不是一個低技術的學科,這決定了你從事高層次的農業(非銷售)基本要是研究生,不過薪資仍普遍偏低(除了煙草業),大多數農學生就業實際仍是公務員和事業編的居多或者考研。。。

當然,農學學到底,前景會很不錯(大概。。。)


你好,我和你一樣是同屆生。對於農學怎麼發展,我們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一直讀下去,然後搞科研在科研經費裡面撈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