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焦虑迷惘,思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本质。类似过度思考导致的不良后果,恐惧社交,自我心理设限。自己不断的从一些网路途径和买些心理学有关的书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剖析。虽然认知到自己产生心理及行为的原因但是反而因为这种已知导致自己思考的过度反而促进了心理与行为向负面消极的一面加深。(现在的感觉就像自己理性的告诉自己要活著,但感性的想要死去一般的活在迷茫与恐惧中)


注意两点,一是多花心思注重生活实际问题。降低焦虑恐慌情绪,不是书本,是需要现实积极生活,面对问题。不断完善个人成长,是生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去生活。很多人都喜欢看心理方面的,事实上在专业领域,心理学也属于专业技术知识,是要学而用之解决问题,不是制造问题。在其他领域,心理学跟其他学科书本一样属于一门知识体系,跟学的历史,政治一样,是拓宽视野与认知,促进思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本身。如果因为思考而思考,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无限消耗里面去,既没有思想上的营养吸收,也没有实际生活的合理判断。

应该是把自己的生活问题处理好,学会处理身边事,学会积极的应对各种问题,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再配合所看所学加以完善,才有有益的成长。

二是,尽量避免个人孤立主义。独立是内心的有主见,有方法,有选择。现实中很多人把独立理解为个人生活。实际上人的本能还是群体动物,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晒朋友圈,上网这些现象。还是要积极主动去社交,去交际朋友,可以从许多其他人那里学到很多,明白很多。这是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网友等。有想法就要交流,可能别人的东西就能给你很多有益的帮助,而自己也会变得被别人需要,慢慢的价值感就清晰了,更会实事求是一些。


令你困惑的是你的想法,真实的事情本身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清楚。有问题想办法解决,情绪化各种想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人的觉悟是个过程,建议悟一悟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想不通别想,有的问题没有答案,或者没到想明白的时候,执著是病,是痛苦,可以尝试放空一段时间。培养兴趣爱好等等转移关注点。


回复字数太多,提交不了,我就更新在回答里了。

看了你的回复,我简单总结一下,你可以看看说得对不对。

你大概是说了两次意思: (1)你尝试过咨询、与家人和朋友倾诉,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首先,我想说你做得很好,你是在认真对待和处理自己的问题。你没有逃避,而是有勇气直面。这其实说明你的心理能量是有的。

其次,对你说的倾诉问题,我说点个人的感受吧。我觉得倾诉的功能有很多,但是有时候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些人都能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倾诉会让我们觉得有人关心我们、情绪会让我们觉得有人理解我们、倾诉给了他人帮助我们的机会、倾诉可以宣泄情绪等。所以,你可以把你自己的感受理一理,你觉得倾诉对你来说有什么作用,然后再去找相应的人倾诉。

在你的表述里,我觉得你从咨询师那里得到了一定的理解和帮助,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其实都是比较积极的能量。我们可以不用期待一个人,比如家人、朋友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倾诉需求。你还有家人和朋友可以倾诉,这已经是很好的社会支持了。所以,你不妨试试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从他人那里汲取不同的能量和爱。

或者,还有一种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他们表达你的需要。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倾诉之前可以告诉他们你希望他们有什么反馈。比如,你可以告诉父母,你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告诉朋友你希望他们能理解你。倾诉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表达自我的过程,不妨试试更明确地表达自己。

(2)你知道社交很重要,有社交需求,但是缺乏技巧,不知道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交。

社交确实是我们很重要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除了生理需要,第二层次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你的表述中说到了你认为自己「亲情也要,友情也好,爱情也好。都找不到归宿。」这是你的主观感受。不过客观来说,从你说的倾诉过程中,你的家人、朋友其实还是在向你表达关心的,即使他们给的不够到位。

你难以克服隔离感、孤独感,这其实也不算少见。人与人交心并不容易。这和你前面说的倾诉其实是有关系的。我们怎么样和别人更亲密?沟通

沟通是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桥梁。你的倾诉就是你在尝试与人沟通。所以,社交需要我们会沟通,善于表达自己。而在沟通里面,真诚、幽默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你可以多尝试一下。真心地关心别人,别人会感受到的。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都很难拒绝一个真诚关心我们的朋友。

最后,我觉得你渐渐了解了人生其实是比较孤独的,这种感受也不是坏事。虽然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对的,但我觉得这也不一定是错的。因为我们其实都需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我不清楚你说的家庭问题,不过不论什么时候,你还是要学著去找到自己。我们是家庭的一员,但我们不是家庭本身。你是独立的,你也是自由的

你现在的无所适从感、没有归宿感,可能正是你发展自己的好时候。你不妨去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过的人生是怎样的,有什么是你真心喜欢或者想去做的事,如果暂时想不到也不用著急。意象对话里提过「基本心愿」,就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事。有些人可能要很晚才会发现,但相比一生都找不到「基本心愿」的人,晚找到也是很幸运的。试试去找找「基本心愿」,人生比你想像的宽广,别把自己陷在一些问题里,跳出问题,专注于自己,好好生活吧。

PS:以上均为个人建议,你可以参考哈


在你的描述中,主要看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点。

第一个是焦虑、迷惘、恐惧等负面消极的状态

第二个是过度思考,对自己心理及行为的深度剖析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点如果关联良好,也就是说,你情绪或者心境不好,然后你开始反思为什么不好,这种反思过程是可以促进你改变状态,变得更加积极的。但是到你这边却是,思考得越多,又反而重新陷入了消极状态中,甚至让自己变得更加消极了。

个人觉得有两个问题想问,没准对你改变状态有益。

第一,你的思考方向、内容和结果是什么?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你的表述中,似乎是这样的:你通过思考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消极。你觉得焦虑、迷惘,思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本质,结果是恐惧社交,自我心理设限。

我不清楚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恐惧社交,自我心理设限)。但是从结果来看,不难推测,你的思考方向、内容应该是比较消极和负面的。

做个不恰当的假设,你不了解一个朋友为什么对你撒谎,你可能会这样想:ta对我撒谎就是在欺骗我,ta欺骗我就是在伤害我,ta会伤害我,所以我不该把ta当朋友。继而甚至可能会扩大范围,朋友都是不可信的,都会伤害我。这种思考方式的结果就是你会害怕交朋友,不敢信任别人。

从刚刚的假设中,可以看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认知方式)是会影响我们的感受的。这种负面、消极、有偏差的认知方式可能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客观、准确看待问题,给情绪心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常见的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1) 非黑即白: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生活中的问题都是非黑即白的。这种过于绝对化的判断和要求,往往容易让人追求完美主义,眼里容不下沙子。可是其实,很多人和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要学著给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一点缓冲空间,提高心理弹性。

(2) 以偏概全:经常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次语文考试没考好,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语文,没有天分。实际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能只看其中一面或者某一次的经验,要多尝试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

(3) 任意推断:在证据缺乏或是不充分的时候,便草率地下结论。这一点和以偏概全类似,都是非常草率的,不能够有耐心地去全面看待问题。

(4) 个人化:将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归为是自己的过失,甚至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这种思维模式也比较常见。虽然我们应该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从自身找原因,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什么都怪自己。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卑。

(5)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这种认知偏差也会让人变得自卑,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缺乏自信。

(6) 选择性断章取义:只关注那些与失败相关的事件,只看消极的部分,忽略其他方面。这种只能看到失败和消极的状态,会让人容易抑郁。

(7) 乱贴标签:根据过去的问题或者过失来评价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觉得自己是个「冒失鬼」「失败者」等。这种负面的标签对自己其实没有好处,反而让自己有了逃避的借口,或者让自己更加消极、没有自信。

综上,可以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偏差的认知方式,如果有的话,要提高觉察,提醒自己多去关注自己的优点、进步、成功和闪光点。自我激励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要总是让自己消极泄气。


第二,你思考过后的行为是什么?

在你的表述中看到了「现在的感觉就像自己理性的告诉自己要活著,但感性的想要死去一般的活在迷茫与恐惧中」,这让人能感受到你现在的难过和痛苦,也让人觉得有些危险。

你似乎在思考过后,并没有找到多少积极的能量,而且负面的感受也萦绕不去。可能你是有所压抑的,你的内心并没有从思考中获得正能量和动力。

这种时候,个人觉得不妨去找心理咨询师聊聊,或者是你觉得能让你觉得安心的人、可以倾听和理解你的人。

我们的情绪和理性有时候是割裂的。在意象对话里,情绪是在心的位置,而理性是在脑的位置。我们用脑控制著我们的行为和思考,但是往往不能控制我们的心。因为情绪的背后有它出现的理由。尤其是负面消极的情绪。即使你的大脑告诉自己不能难过、不能消极、不能害怕,可是你仍然能感觉得这些负面的感受。此时需要做的,不是去压抑情绪,不是让理性一遍一遍去说服情绪,不是告诉情绪你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和理解情绪。

情绪非常敏感和聪明。它用不舒服来告诉我们,你现在的状态不好,你遇到了问题。我们需要去倾听情绪,了解情绪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情绪得到纾解,才能帮助自己走出负面的情绪状态。压抑不是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理性思考也不是。只有去关注和体验、倾听情绪,才有可能让情绪出现转变。

最后,再说一次,建议去找心理咨询师聊聊吧。


困在网路评价与心理设定安放的定位中,走不出来,这些工具是为了让你看清(更看清一点而非真的完全能看清)你所可能在的方位,你如何对待这些定位,要注意,这些是模糊的不是一定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拥抱自己拥抱生活,而不是为了让你焦虑困惑的,如果你被它俘获成功,你就成了工具,被它左右了。


为什么要活著?你的理由够不够充分?够不够有深度?够不够有说服力?

矛盾,是因为你说服不了你自己吧,那就继续找,继续挖,继续思考,直到找到能让自己心悦诚服的活下去的理由。

无论怎么思考,不能越来越窄,窄了就是钻牛角尖;发现自己已经窄了,退回去几步,找找自己开始偏执的点,重新来。这个有说服力的答案是最终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