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其根本原因說白了到底是因為信長和秀吉自身性格的不同或者還是因為他們自身實力基礎的不同或者還是另外的原因?(應該牽扯到了關於信長中後期的戰略部署、本能寺之變和一直到後來秀吉的朝鮮侵略之類的行為......)還望各位細說細說。

日本戰國?

zhihu.com圖標


您看看武田勝賴,我低頭、我認慫、我投降,信長願意收這個小弟么。


信長想的是:除惡務盡,寧可多花點時間,也不要留隱患。

武田勝賴後面是想求和的,奈何魔王大人不接受啊!

秀吉想的是:早點搞定扶桑的事情,好抽出精力跨海作戰。

北條家還沒解決,他都已經開始考慮朝鮮道割的問題了。


景勝想降啊,然而信長不給奈何,到了秀吉的時代,秀吉需要景勝在北陸和信濃給勝家還有後來的人佐佐壓力,才有了景勝上洛的機會。


我說一點我的淺見

首先是兩個人的性格上來說

織田信長的性格本身就比較怪異,基本上很多時候都是利益之上,如果不能夠給信長創造價值,那麼信長肯定很快就會把他們拋棄掉。再加上有些時候信長的性格真的就是特別差勁,當初約定好的盟約都可以隨便撕毀,也不太注重手底下人的情感需要,而且有些時候做事都做得很絕。就比如霧天家戰敗之後,也沒看見信長願意接受人家的投降啊。甚至有些人投降過來了,但是信長看不來他,最終秋後算賬,還是給弄的半死不活的。

而秀吉在這個方面就比較溫和了,雖然說後期的腦殘操作很多。但是基本上在秀吉打天下的期間,至少不是涉及到了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他還是願意和大家好好相處的。甚至投降過來了,也能夠以禮相待,相較於信長來說,能夠獲得更多人的好感。畢竟就算投降,大家還是願意向一個比較溫和的人投降。

其次是兩個人的出身問題

因為織田信長本身就是大名之子,家中已經有很多的家臣為他服務,不太需要依靠別人來提升自己。再搭配自己的性格,以及家臣的需要。畢竟信長本人的直轄領地就比較大,再加上手底下的一大堆家臣也需要領地。與其接受投降,留下一個隱患,不如直接乾死。然後瓜分敵人的遺產不是美哉。或者說信長認為自己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政治局面,而舊時代的產物就沒有必要存留下來了。

反觀猴子,不過是尾張的農夫的孩子,沒有高貴的出身,沒有家臣,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的奮鬥。這個也就導致了他沒有足夠的聲望去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更多情況下願意使用懷柔手段,或者說只能夠使用懷柔手段。畢竟一個農夫之子依靠運氣爬到這些大名的頭上終究還是有點心虛,這個時候只要那些背景深厚的大名能夠承認他的地位就已經很滿足了,所以秀吉更加願意接受他們的投降。

接著從掌控力度上

信長對於手底下人的力量的掌控十分強硬,他手底下人可以說是信長說往東就不敢向西,這種情況下投降的人的待遇可能不是那麼地友好。一定程度上會打擊那些試圖投降的傢伙的積極性。

而秀吉在這個方面就比較寬鬆,他一直在努力盡量維持平衡即可。所以哪怕最後對待家康也是使用懷柔手段。求得表面的安寧,只有在後面對付北條家的時候是真刀真槍,不給活路。這可能是因為秀吉的天下掌控力度太弱,不能夠隨心所欲。

然後就是兩個人的戰略定位了

信長或許是想要改變日本原有的政治體系

但是秀吉就比較狂野了,人家的目標是征服琉球,台灣;然後北上朝鮮,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再以中國為跳板進軍印度。所以說他可能就不是那麼在乎日本的土地吧。

最後就是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看。

信長之所以在本能寺和明智光秀一起燒烤,就是因為他打算親自出手搞定毛利,然後中途人就沒有了。或許毛利也有過投降信長的想法,但是還沒有機會實施就沒了下文。畢竟信長活著的時候,大家明面上都還是一方老大,總不能夠什麼抵抗都沒有就投降了吧,也不可能就一場小敗就投降。不然的話就是自掉身價,也有可能信長沒打算給他們機會。

等到秀吉上位,基本上就是大局已定。然後秀吉又因為種種原因需要他們的支持,可謂是求賢若渴。所以大家也就投了。所以到了後面,東西兩軍爭天下就是毛利、德川、上杉在爭天下。


信長時期的戰略重心還是在尾張周邊,信長末期在解決了周邊強敵之後,才以一線武將為架構進行全日本擴張。而且憑藉著相對強大的實力,織田系的羽柴(主要對毛利)柴田(主要對上杉)很快取得了戰略的主動。

至少在信長末期,織田家的實力雖然強,但對於其他諸侯,力量並不是壓倒式的。毛利上杉雖然打不過織田,但也並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而且合縱連橫的話,信長也不會過的很舒服。

既然有一線生機,那肯定就不會臣服嘛。北條被猴子兵臨城下圍成那個樣子了,還沒有放棄抵抗嘛

但是後來,統一的關鍵時刻,信長就死了呀!所以果實後來被猴子摘了

如果信長不死,按照信長的那個眼裡不揉沙的性格,毛利、上杉估計都活不了(具體請參考齋藤一家)。當然,考慮到之後還有更難搞的島津、北條、德川,日本全國統一的時間也會拖的更長久,不會像猴子那麼順。

當然,如果是沒意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