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其根本原因说白了到底是因为信长和秀吉自身性格的不同或者还是因为他们自身实力基础的不同或者还是另外的原因?(应该牵扯到了关于信长中后期的战略部署、本能寺之变和一直到后来秀吉的朝鲜侵略之类的行为......)还望各位细说细说。

日本战国?

zhihu.com图标


您看看武田胜赖,我低头、我认怂、我投降,信长愿意收这个小弟么。


信长想的是:除恶务尽,宁可多花点时间,也不要留隐患。

武田胜赖后面是想求和的,奈何魔王大人不接受啊!

秀吉想的是:早点搞定扶桑的事情,好抽出精力跨海作战。

北条家还没解决,他都已经开始考虑朝鲜道割的问题了。


景胜想降啊,然而信长不给奈何,到了秀吉的时代,秀吉需要景胜在北陆和信浓给胜家还有后来的人佐佐压力,才有了景胜上洛的机会。


我说一点我的浅见

首先是两个人的性格上来说

织田信长的性格本身就比较怪异,基本上很多时候都是利益之上,如果不能够给信长创造价值,那么信长肯定很快就会把他们抛弃掉。再加上有些时候信长的性格真的就是特别差劲,当初约定好的盟约都可以随便撕毁,也不太注重手底下人的情感需要,而且有些时候做事都做得很绝。就比如雾天家战败之后,也没看见信长愿意接受人家的投降啊。甚至有些人投降过来了,但是信长看不来他,最终秋后算账,还是给弄的半死不活的。

而秀吉在这个方面就比较温和了,虽然说后期的脑残操作很多。但是基本上在秀吉打天下的期间,至少不是涉及到了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他还是愿意和大家好好相处的。甚至投降过来了,也能够以礼相待,相较于信长来说,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好感。毕竟就算投降,大家还是愿意向一个比较温和的人投降。

其次是两个人的出身问题

因为织田信长本身就是大名之子,家中已经有很多的家臣为他服务,不太需要依靠别人来提升自己。再搭配自己的性格,以及家臣的需要。毕竟信长本人的直辖领地就比较大,再加上手底下的一大堆家臣也需要领地。与其接受投降,留下一个隐患,不如直接干死。然后瓜分敌人的遗产不是美哉。或者说信长认为自己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政治局面,而旧时代的产物就没有必要存留下来了。

反观猴子,不过是尾张的农夫的孩子,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家臣,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的奋斗。这个也就导致了他没有足够的声望去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更多情况下愿意使用怀柔手段,或者说只能够使用怀柔手段。毕竟一个农夫之子依靠运气爬到这些大名的头上终究还是有点心虚,这个时候只要那些背景深厚的大名能够承认他的地位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秀吉更加愿意接受他们的投降。

接著从掌控力度上

信长对于手底下人的力量的掌控十分强硬,他手底下人可以说是信长说往东就不敢向西,这种情况下投降的人的待遇可能不是那么地友好。一定程度上会打击那些试图投降的家伙的积极性。

而秀吉在这个方面就比较宽松,他一直在努力尽量维持平衡即可。所以哪怕最后对待家康也是使用怀柔手段。求得表面的安宁,只有在后面对付北条家的时候是真刀真枪,不给活路。这可能是因为秀吉的天下掌控力度太弱,不能够随心所欲。

然后就是两个人的战略定位了

信长或许是想要改变日本原有的政治体系

但是秀吉就比较狂野了,人家的目标是征服琉球,台湾;然后北上朝鲜,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再以中国为跳板进军印度。所以说他可能就不是那么在乎日本的土地吧。

最后就是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

信长之所以在本能寺和明智光秀一起烧烤,就是因为他打算亲自出手搞定毛利,然后中途人就没有了。或许毛利也有过投降信长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机会实施就没了下文。毕竟信长活著的时候,大家明面上都还是一方老大,总不能够什么抵抗都没有就投降了吧,也不可能就一场小败就投降。不然的话就是自掉身价,也有可能信长没打算给他们机会。

等到秀吉上位,基本上就是大局已定。然后秀吉又因为种种原因需要他们的支持,可谓是求贤若渴。所以大家也就投了。所以到了后面,东西两军争天下就是毛利、德川、上杉在争天下。


信长时期的战略重心还是在尾张周边,信长末期在解决了周边强敌之后,才以一线武将为架构进行全日本扩张。而且凭借著相对强大的实力,织田系的羽柴(主要对毛利)柴田(主要对上杉)很快取得了战略的主动。

至少在信长末期,织田家的实力虽然强,但对于其他诸侯,力量并不是压倒式的。毛利上杉虽然打不过织田,但也并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而且合纵连横的话,信长也不会过的很舒服。

既然有一线生机,那肯定就不会臣服嘛。北条被猴子兵临城下围成那个样子了,还没有放弃抵抗嘛

但是后来,统一的关键时刻,信长就死了呀!所以果实后来被猴子摘了

如果信长不死,按照信长的那个眼里不揉沙的性格,毛利、上杉估计都活不了(具体请参考斋藤一家)。当然,考虑到之后还有更难搞的岛津、北条、德川,日本全国统一的时间也会拖的更长久,不会像猴子那么顺。

当然,如果是没意义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