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何物?

人体究竟能不能持续分泌多巴胺?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首先疑问的并非能否持续分泌这个问题,而是好奇多巴胺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人体内部重要的一个成员——多巴胺!

多巴胺,分子式为C8H11NO2,又名3-羟酪胺,英文缩写DA,是一种人体内合成的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族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1]。多巴胺实质上是一种神经性的传导物质,主要用于细胞间化学物质的传送。它的功能广泛,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可以传递快乐、兴奋的神经冲动,所以,多巴胺和各种上瘾行为(烟瘾、酒瘾)也有关。此外,多巴胺还与人体运动功能、学习记忆等有关[2]。Arvid Carlsson教授发现了多巴胺在脑内信号传导的重要作用,由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3]

既然多巴胺这么好,可以多分泌点吗?

大中国讲究中庸,万物适可而止,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多巴胺的分泌,虽然多巴胺功能广泛,也一直存在于脑组织,但过多或过少的分泌,对于人体都是会有损害的

(1) 多巴胺过多:很多人认为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如果分泌过多,或者外源性补充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但事实却是相反的。在体内,多巴胺可以和人体的肾上腺素受体及多巴胺受体结合,大剂量的多巴胺会引起人体血压上升,引起高血压,甚至会引起卒中等严重危害,同时还会导致人易怒,无法控制情,部分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 多巴胺过少:过少的多巴胺多人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除了会变得情绪低落、记忆力降低之外,还和一些疾病相关。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4]:也就是俗称的「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主要表现即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增多,常有学习困难。目前认为和体内多巴胺系统失衡有关,治疗上也会选择一些促进多巴胺分泌的药物。

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患者情绪低落甚至厌世,严重有自杀倾向。多巴胺可以传递快乐和兴奋的冲淡,意味著多巴胺分泌过少有时候会引起抑郁,严重可能出现抑郁症,这也得到了研究学者的证实[5]

帕金森氏症[6]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通常临床表现为静止时不自主的震颤,伴有面具脸。该病发病机制即和人体大脑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减少所至,治疗上通常服用一种叫做左旋多巴的药物,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改善疾病症状。

除了多巴胺,体内还有哪些物质能让我们变得快乐呢?

有时候会想,人为什么会快乐,为什么会感到欣悦或者兴奋呢?这和我们体内的快乐激素密不可分,人体内的多种快乐激素相辅相成,最终绽放成为脸上的笑容,接下来我们简单认识几种快乐激素吧。

(1) 内啡肽:也称脑内啡,是一种机体内部合成的的类似吗啡的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吗啡大家都知道,一种让人感到极度快乐的高危药品,内啡肽则可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类药物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在遭受突发状况下,它的体内水平会上升,帮助人体抵抗疼痛与恐惧。平时,多晒太阳、多运动或者吃一些辣的食品也是会促进它分泌的哦。

(2) 催产素[7]:很多一听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生小宝宝,的确,催产素主要作用是刺激乳腺分泌乳液,在分娩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很有趣的是,它并非女人的专利,男性同胞也可以分泌。它也被称为「爱的激素」,常由信任和身体接触产生,它可以强化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加深感情。平时多参与社交,或者养宠物都可以增加催产素的分泌。

(3) 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由于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所以有了血清素的别称。它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身体组织中,在大脑中广泛存在,可以抑制人体的神经活动。充足的血清素会让我们全身充满能量,对于世界充满激情与自信。并且,平时多吃南瓜、豆制品、乳酪等都可以促进它的分泌,还有很多女性同胞关注的戒糖——少吃糖食也可以促进它合成[8]

快乐,看似简单的一个情绪,但它其实无时无刻不处于体内各种激素的调控之下,激素们演绎著复杂剧情,呈现出人生百态。其实,人体内目前已经发现的让人快乐和幸福的激素远不止提到的这几个,褪黑素、维生素D等等都是「快乐激素」。

人为什么不能一直快乐呢?

人体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综合体,人体内的激素千变万化,有让你快乐的激素,也就意味著有让你痛苦难过的激素。每一种激素的生成都是需要特定的刺激,比如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的合成,所以运动之后你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持久的,这是有时效性的,当人体内的快乐激素消耗至正常水平,欣快感也就戛然而止了;

反之,当你生病了,人体内的一些痛苦激素(比如前列环素)就会让你感觉到不舒服,让你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一定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措施。快乐和痛苦都是短暂的,快乐激素和痛苦激素也都是互相制衡的,如果想要变得更加快乐,那就扬起嘴角,晒晒太阳,适当的运动吧。

参考

  1. ^吴英娇, 肖雄欣. 精神病学名词辞典[J]. 1983.
  2. ^李凡, 舒斯云, 包新民. 多巴胺受体的结构和功能[J].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3, 19(6).
  3. ^Iversen S D , Iversen L L . Dopamine: 50 years in perspective[J].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07, 30(5):0-193.
  4. ^向上. 抽动障碍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多巴胺相关假设与治疗[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9).
  5. ^文眸(综述), 张伟(审校). 多巴胺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16, 000(004):549-552.
  6. ^朱爱琴.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青海医药杂志, 2000(7).
  7. ^ 靳宇倡, 吴静. 催产素对情绪识别的影响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6):934-945..
  8. ^ZHOU Jiansong, LI Lingjiang, CAO Xia,等. 5-羟色胺及其突触后1A受体对慢性应激大鼠情绪和认知的影响[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2008, 33(4):305-311.


这个问题有两大误区(都源于大众的错误理解):1.大脑本身一直分泌多巴胺;2.快乐并不是多巴胺分泌的直接结果

展开讲:

多巴胺在大众意识中一直是作为一种跟动机[1][2]、欣快[3]关联的激素角色存在的,但它还有另一个身份:神经递质(Arvid Carlsson 研究确定了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角色,这一发现使他赢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4][5]。这个身份意味著它在大脑工作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者角色。也就是说,只要大脑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多巴胺的分泌。最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实时的测量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情况[6][7],测量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8]:

大鼠大脑工作过程中的多巴胺分泌情况,无热度图著色并不意味著没有多巴胺,而是浓度在可靠测量精度之下

那么可以扩展一下这个问题,多巴胺的浓度可不可以无限上升而产生无限的效果呢,比如让人一直高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显然否定的。无论是作为激素还是作为神经递质,多巴胺需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才能起效[9]。如果多巴胺受体都被绑定了,那么更多多巴胺的分泌并不会起作用。这也就是感知的动态范围问题。比如,一些毒品会比多巴胺更亲和多巴胺受体[10],能产生比大脑分泌多巴胺更强的效果。但是持续的吸毒不会无限度的增强欣快感,而且吸毒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同时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即多巴按的奖赏结果(比如愉快)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经被很好的解释,也就是Dopamine Reward Prediction Error Coding(预期奖赏误差编码)[11][12]. 这个理论简单又实用,已经作为人工智慧中强化学习的基础假设被广泛使用了[13][14][15]。概括来说,多巴胺的效果并不是取决于其分泌的绝对数值,而是由「实际得到的奖赏(浓度) – 预期得到的奖赏(浓度)」这个差值来决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回家路上捡到了100块钱,你当然会很高兴(实际100,预期为0),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路上哪个地方有100块钱,你捡到了就不会这么高兴了(实际100,预期x, 0&[16][17],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反馈(反向传输),从而不会对网路优化产生效果,网路的性能也不会继续提升[18]。而神经网路梯度消失问题的基本解决花费了近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直接催生了深度学习。

综上,多巴胺虽好,外源性的扰动往往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劝各位少打它的心思,实实在在地做事远胜于这些「捷径」。

参考

  1. ^Koob, G. F. (1996). Hedonic valence, dopamine and motivation. Molecular psychiatry, 1(3), 186-189.
  2. ^Wang, G. J., Volkow, N. D., Fowler, J. S. (2002). The role of dopamine in motivation for food in humans: implications for obesity. 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targets, 6(5), 601-609.
  3. ^Sharot, T., Shiner, T., Brown, A. C., Fan, J., Dolan, R. J. (2009). Dopamine enhances expectation of pleasure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 19(24), 2077-2080.
  4. ^Benes, F. M. (2001). Carlsson and the discovery of dopamine.
  5. ^Carlsson, A. (1993). Thirty years of dopamine research. Advances in neurology, 60, 1-10.
  6. ^Roberts, J. G., Lugo-Morales, L. Z., Loziuk, P. L., Sombers, L. A. (2013). Real-time chemical measurements of dopamine release in the brain. In Dopamine (pp. 275-294). Humana Press, Totowa, NJ.
  7. ^Badgaiyan, R. D. (2014). Imaging dopamine neurotransmission in live human brain. In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Vol. 211, pp. 165-182). Elsevier.
  8. ^Li, N., Jasanoff, A. (2020). Local and global consequences of reward-evoked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Nature, 580(7802), 239-244.
  9. ^Seeman, P. (1980). Brain dopamine receptor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32(3), 229-313.
  10. ^Martinez, D., Saccone, P. A., Liu, F., Slifstein, M., Orlowska, D., Grassetti, A., ... Comer, S. D. (2012). Deficits in dopamine D2 receptors and presynaptic dopamine in heroin dependenc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other types of addic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71(3), 192-198.
  11. ^Schultz, W., Dayan, P., Montague, P. R. (1997). A neural substrate of prediction and reward. Science, 275(5306), 1593-1599.
  12. ^Schultz, W. (1998). Predictive reward signal of dopamine neuron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0(1), 1-27.
  13. ^Glimcher, P. W. (2011). Understanding dopamine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e dopamine 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Supplement 3), 15647-15654.
  14. ^Laud, A. D. (2004).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eward shaping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15. ^Grzes, M., Kudenko, D. (2008, September). Plan-based reward shaping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2008 4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Intelligent Systems (Vol. 2, pp. 10-22). IEEE.
  16. ^Hochreiter, S. (1991). Untersuchungen zu dynamischen neuronalen Netzen. Diploma,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91(1).
  17. ^Hochreiter, S., Bengio, Y., Frasconi, P., Schmidhuber, J. (2001). Gradient flow in recurrent nets: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long-term dependencies.
  18. ^Hochreiter, S. (1998). The 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 during learning recurrent neural nets and problem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6(02), 107-116.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本介绍精神病的书籍。

有一个病例是,生活在美国精神病院的一名女子,曾因为丈夫家暴、强迫劳动而精神失常,现在坚信自己嫁给了一个英国勋爵,生活美满受人尊敬。

她现在很快乐。

主治医师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治好她。但即使知道怎么做,我也不确定是否该做。」

在所有军队里都有严格的制度。赏罚分明,将领才能凝聚人心,战士们才愿意出生入死。一味地惩罚,或者无端地赏赐,都说明主帅不会带兵,军队也必然不能打。

大自然在创造人类(或者所有具备一定智力的生物)时,也是这样设计的。

让他们只有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吃肉,交配,胜利)时才能获得快感,逼迫他们为之努力,这样才能保持物种活力。

如果一个物种,健康个体每天什么都不干就能分泌大量多巴胺,那可以肯定这个物种已经走进了进化的歧途,在灭绝边缘了。

1500赞了,难得有人看,请允许我安利个小物件。

那本书是很久以前我青少年时代读的,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个可怜的美国女人的经历,还有另外一个患者在形容自己被逼得有多狼狈不堪时,所说的话:

「我当时甚至连牙线都不用了。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年少的我,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牙线是什么。

于是百度了相关知识,网购了一盒牙线。

至今在桌子上常备一盒。确实比牙签卫生方便,前段时间洗牙时医生还夸我牙口好。

没用过的小可爱们不妨试试,让我也体验下多巴胺分泌的感觉:

纳诺羽诺牙线棒弓形高弹力牙线口腔清洁剔牙线袋装家庭淘宝¥ 34.90去购买?

绿生 经典牙线棒家庭装高拉力超细剔牙签便携一次性6盒淘宝¥ 16.80去购买?


一直?事实是大脑真是一直在分泌多巴胺。

但是,大脑不能一直分泌过量的多巴胺!!!!!!!!!!!!!!!

研究出多巴胺是脑内信息传递者的研究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种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爱情的感觉其实就是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使人类引起欲望的荷尔蒙。

分泌过量会过度消耗体力和热量,导致早死,如亨丁顿舞蹈症即是多巴胺分泌过多而导致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是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造成的,一度在学术界占据垄断地位,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精神分裂症假说都不能与多巴胺无关。

同时多巴胺服用或者产生过量就会导致人易怒 无法控制情绪神经反射加快

病例表现为极度亢奋 长时间的巨量电脉冲刺激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也就是神经病

另外众所周知多巴胺能上瘾 人的多巴胺的需求变大时就会去寻找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的事物,比如吸毒和嗑药。

不过以上都是长时间过量产生多巴胺胺才会出现的问题,一次或偶尔几道次过量是没事的

举一个通俗点的例子

有研究表明网瘾或者游戏瘾非常大的,因为多巴胺分泌过多从而造成以下实验结果:

1.大脑灰质的体积萎缩[1]

大脑的灰质相当于大脑的CPU,是认知功能的重要载体。成瘾会使大脑灰质的体积减少,其中包括与成瘾密切相关的脑岛和控制情绪的扣带回(见图)

网瘾青少年的大脑灰质密度在(A)左前扣带回皮层、(B)左后扣带回皮层、(C)左侧脑岛和(D)左舌回显著低于对照组青少年

2.大脑白质纤维的连接减少

白质纤维就好比大脑里面的电线,负责在神经元之间沟通传递信息,白质纤维的减少会导致神经元信号传递速度减慢,回路变短甚至紊乱,进而引起记忆功能的减弱与认知情绪功能的紊乱。

3.大脑皮层的厚度减少

皮层厚度是衡量大脑灰质结构变化的一个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右侧眶额叶皮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由于前额叶涉及众多高级认知功能,这一变化也会引起认知功能的下降

4.大脑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

网路和游戏成瘾会对大脑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这意味著,网路成瘾者对奖赏敏感而对损失不敏感,这可能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能够维持成瘾行为

所以你的大脑不会这么自毁前程的。

参考

  1. ^1.Zhou, Yan, Fu-Chun Lin, Ya-Song Du, Ling-di Qin, Zhi-Min Zhao, Jian-Rong Xu, and Hao Lei. 「Gray Matter Abnormaliti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79, no. 1 (July 2011): 92–95. doi:10.1016/j.ejrad.2009.10.025.


快乐是一种生理机制,不是生命的最终目的。

生命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你的基因编写了一套反馈机制来促使你做各种有利于繁衍的事,其中多巴胺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我们的主观意识把这种反馈机制称为「快乐」。

基因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通过不断的迭代与测试(自然选择)写出了一套非常漂亮的程序,高效、善于应变、执行准确。但是是程序就容易出bug,尤其是运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人类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人类的性状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由基因决定,而由文化决定,而文化的发展变迁比基因要快得多。换句话说,基因这个程序员来不及迭代修复bug。「快乐」本来是一套很好用的系统,但他万万没想到,人类发明了毒品、手淫还有避孕套。

大脑为什么不一直分泌多巴胺?因为多巴胺只是中间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你的基因不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