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先从《共产党宣言》读起。这样可以初步了解社会主义,然后推荐你阅读布哈林《共产主义ABC》,第三步再正式研究《资本论》,这样有很多理论术语就没那么晦涩难懂,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可能可以预先读摘编书从而抓住大体上抓住要点,再读马恩文集或者马恩选集+资本论(文集应该类似于选集+资本论)。如果要我推荐摘编书,《重温经典:拜访马克思--七个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册)(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陈文通)。除了此书的作者写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书所列出的引文来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xx》系列的书(我在淘宝等网店上看到过十几本这系列的书)应该也可以,不过你能否察觉出其区别就要小心了,我个人不认为马恩和列和斯和毛相同。


我把目录放上来吧,甚至只读目录也能有些了解。

第一章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和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两个伟大发现
(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
(四)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五)黑格尔学派解体后的科学理论成果应当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批判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哲学产生的根源是蒙昧时代愚昧无知的观念
(二)德国哲学完全颠倒了生活和意识的关系
(三)哲学是远离经济事实而同大资产阶级形成过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四)实证科学对现实的描绘使思辨哲学失去生存环境
(五)来自实践的实证知识和基本原则不再是哲学
(六)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
(七)现代唯物主义使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哲学成为多余的东西
(八)现代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
(九)从死亡的哲学中被保留下来的只有逻辑学和辩证法
(十)只有在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时哲学的废物才能消失
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的总概括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括
(二)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概括
(三)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述和概括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包含的主要观点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
(二)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三)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
(四)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五)劳动资料是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六)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七)人类社会不能跳过和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八)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
(九)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只应当解决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
(十)革命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十一)任何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
(十二)暴力是新社会借以产生的助产婆
(十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本身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
(十四)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
(十五)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
五、必须正确地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不能作为哲学来坚持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教义和标签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出现的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主义不是教条
(三)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第二章 如何认识经济社会一般规律
一、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一)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二)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都仅仅以短期和直接效益为目的
二、劳动的共同规定和一般规律
(一)人的劳动过程有一些共同的规定
(二)使各种经济时代相区别的是生产方式和劳动资料
(三)劳动形式是历史的
(四)以协作为基础的结合劳动能够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五)历史上的协作以不同的生产关系为基础
(六)现代协作劳动中生产工人是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
(七)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关系
(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关系
三、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二)劳动者只有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劳动才成为财富的源泉
(三)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所有剥削剩余劳动的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
(四)生产资料的集中是以一般社会力发展生产力的条件
(五)真正的经济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和个人的充分发展
(六)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般规律
(七)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是随著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八)剩余劳动和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九)剩余劳动的普遍增加必然导致分工的发展和商品多样化
(十)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十一)农业和采掘工业是特殊的生产方式
(十二)同合理的农业相适应的是个体经营和联合生产
(十三)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率不同
(十四)农业民族的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
(十五)在发达国家有更多的人间接从事农业生产
(十六)随著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农民从乡村流入城市
(十七)中世纪以来工业生产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十八)生存斗争变成为享受斗争以生产高度发展和消灭阶级为前提
四、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表现
(二)社会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分工的性质是由劳动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四)交换和分工互相发生影响
(五)分工和所有制(私有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六)社会分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形式
(七)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之间的分离开始的
(八)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
(九)生产和交往的分离促进了城市间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十)社会分工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是两类不同的分工
(十一)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使工人变成局部工人
(十二)机械工厂内部的劳动分工只是来自机械工厂的总的结构
(十三)现代社会的工厂分工和社会分工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
(十四)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形式是在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
(十五)自发的社会分工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十六)人的才赋的差别是分工的结果
(十七)过细的分工使劳动简单化
五、社会生产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一)不能把动物社会的规律照搬到人类社会中来
(二)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生产一般是对一切时代生产共同点的抽象
(四)概念和现实的差别并不意味著经济规律是一种虚构
(五)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
(六)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社会制度和劳动组织
(七)生产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统一体中起支配作用
(八)一切经济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或所有制关系
(九)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形成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十)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生产方式处于支配地位
(十一)过渡形式中除了非此即彼还存在亦此亦彼
(十二)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生产目的
(十三)劳动者的地位依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十四)分配关系只是历史性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十五)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
六、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人类社会划分为具有质的区别的时代或发展阶段
(二)人类社会按其社会关系划分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
(三)所有制形式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四)交换方式和经济形式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
(五)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性
(六)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经过的
(七)新社会的因素总是在旧社会内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八)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
(九)亚细亚的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七、社会阶级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过去的历史时代社会划分为等级阶级和阶层
(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劳动阶级及其地位各不相同
(四)一定发展阶段上的阶级斗争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和无阶级社会
(五)阶级和剥削归根到底来源于生产力的不发展
(六)统治阶级的思想历来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七)任何新的统治阶级都是以全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
八、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一)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国家是独自代表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
(三)国家是为私有制而存在的
(四)国家本质上是阶级镇压的机器
(五)国家权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两方面作用
(六)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七)不同的文明国家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八)国有化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步骤
(九)国家将随著阶级的消失而消失
(十)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十一)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十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国家应当改成共同体
九、人的解放的规律
(一)真正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二)人的解放是一种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历史活动
(三)工人的解放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四)无产者的解放不同于奴隶和农奴的解放
(五)无产阶级的解放取决于整个社会永远摆脱阶级斗争
十、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
(一)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是将辩证法运用于经验科学的典范
(四)辩证法的主要规律

第三章 如何认识政治经济学
一、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历史
(一)威廉?配第是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二)现代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时期的
(四)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敲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
(五)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结束了自身这门实际科学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总体评论
(一)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
(一)政治经济学只是在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才有科学性
(三)政治经济学随著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
(四)古典经济学既有巨大的功绩也有致命缺点
(五)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理论的不彻底性
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阶段学说的评论
(一)关于重商主义
(一)关于重农学派
(三)关于斯密的理论
(四)关于李嘉图及其学派的理论
(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无产阶级反对派
四、对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庸俗经济学的特征
(二)庸俗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根本区别
五、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核心问题
六、《资本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一)和黑格尔截然相反的辩证的方法
(二)从抽象到具体和从简单到复杂以及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三)以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为起点的方法
七、《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观点
(一)《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二)《资本论》各卷的研究内容
八、《资本论》的崭新因素和精髓
(一)《资本论》中有两个最好的地方
(二)《资本论》有三个崭新的因素
九、《资本论》的阶级性质
(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
(二)《资本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第四章 如何认识商品生产
一、商品是作为经济细胞来考察的
(一)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商品是劳动产品
(二)政治经济学考察商品与满足需要的性质和方式无关
(三)商品世界包含不同的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商品
(四)商品包含两个因素和两重属性
(五)商品具有商品和货币二重存在形式
(六)商品彼此之间只作为价值发生关系
(七)商品的神秘性质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
(八)商品作为经济细胞包含著一系列内在矛盾
二、货币是商品和价值的一般代表
(一)货币和商品处在买卖行为的两端
(二)货币是随著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货币的多种功能均来自交换价值及其发展
(四)货币是一般商品和资本的最初形式
(五)货币能够超越商品和交换价值的属性而独立发挥作用
(六)随著货币权力的发展一切关系转化为货币关系
三、商品生产是一种历史的经济形式和生产关系
(一)商品生产不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
(二)商品生产所反映的是一定的经济形式和生产关系
(三)商品生产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经济特征
四、商品生产体现的是物的依赖关系
(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种全面的依赖关系和适用关系
(二)物的依赖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形态
(三)物的依赖关系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四)物的依赖关系意味著个人受社会支配
(五)物的依赖关系绝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
(六)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基础
五、商品生产是一定历史的经济条件的产物
(一)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
(二)最初的交换发生在共同体之间及其内部不同机构之间
(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历了自然史的发展过程
(四)商品一旦成为产品的一般形式社会生产更加依赖于交换
六、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具有不同的性质
(一)商品生产以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为基础
(二)商品生产区分为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三)不同生产方式的商品既有特殊也有共性
(四)进入流通的商品可以来自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
(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是资本的结果
(六)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划时代的剥削方式
七、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必将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一)交换价值的发展必将瓦解一切以直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二)交换价值的发展使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买卖关系
(三)交换价值的发展导致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
(四)交换价值的生产必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
(五)纯粹和一般的价值存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
(六)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场合
(七)商品是资产阶级生产最一般的范畴
(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一切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九)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成为一般形式
八、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一样必要
(一)商品交换的经济内容包含三种要素
(二)商品交换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性质
(三)商品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四)流通的经济内涵和本质
(五)流通包含两种要素和两种循环
(六)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本身一样必要
(七)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相互适应和相互制约
(八)货币流通具有一般的规律性
(九)货币流通是由资本流通决定的
(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资本流通的两大要素
(十一)资本流通有小流通大流通和总过程三种表现
(十二)资本的流通费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生产费用
(十三)处于商品流通中的运输业属于生产过程本身
九、商品生产有其特殊的经济规律
(一)商品二重化规律
(二)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
(三)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
(四)竞争规律
(五)供求规律
(六)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
(七)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规律
(八)纯粹流通费用不增加商品价值是一般规律
(九)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十、商品生产不是永恒的生产形式
(一)商品生产形式本身存在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内在矛盾和自身限制
(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将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第五章 如何认识价值形式
一、价值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
(一)作为经济价值的价值是商品生产的特有范围
(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质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商品形式的发展是一致的
(四)交换价值的发展是普遍的效用关系和适用关系
(五)劳动之所以表现为价值是因为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
(六)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
(七)在价值形式中已经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二、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劳动
(一)价值只是商品的一个因素
(二)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三)商品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状态和物的表现
(四)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
(五)物的价值只能在作为社会过程的交换中实现
(六)在一定意义上稀有性是交换价值的要素
三、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
(二)交换价值是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和决定的
(三)商品作为交换价值不包含使用价值的因素
(四)交换价值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四、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
(三)商品在成为使用价值以前必须首先作为价值实现
(四)使用价值不能像交换价值那样表现价值的经济形式
五、价值和价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转化形式
(二)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不仅仅是名和实的差别
(三)价格在长时期的运动中对价值的背离是互相抵消的
(四)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五)商品按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六、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一)把价值只看作劳动时间的凝结具有决定的意义
(二)非劳动要素不创造价值
(三)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其劳动不创造价值
(四)再生产过程的非生产职能不创造价值
七、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生产过程中的总体劳动
(一)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总体工人劳动包括各种劳动职能
(二)总体工人的范围只限于工厂内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
(三)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的劳动不属于总体工人的范围
(四)创造价值的劳动和生产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一)商品的价值量纯粹归结为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二)生产商品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该商品包含的全部劳动量决定的
(四)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决定的
九、要把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区别开来
(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
(二)被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原有的价值为限
(三)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混为一谈
十、要把取得收入的根据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
(一)工资、利润、地租是所有者收入的源泉而不是被占有的价值的源泉
(二)工资、利润、地租表现为收入的源泉是因为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十一、要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价值的增加区别开来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不会影响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
十二、交换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价值形式本身已经包含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交换价值必然发展为资本
(三)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决定
(四)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十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学基础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
(二)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形成一系列其他规律
(三)价值规律起调节生产、促进发展和经济分化的作用
(四)价值规律在不同国家的交换中表现为国际价值规律
(五)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十四、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一)直接劳动作用的降低同把价值作为决定要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矛盾
(二)随著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交换价值也不再是财富的尺度
(三)劳动时间为财富尺度和缩减劳动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难以为继

第六章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为前提的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和客观条件的分离为前提的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发达的商业关系为前提的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包含著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一)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二)劳动对资本的关系从形式上的从属向实际上的从属转变
(三)从对独立生产者的剥夺向对小资本剥夺的转变
(四)从私人企业向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的转变
附录:列宁关于从旧资本主义向新资本主义转变的论述
三、资本是一种历史的特定的经济关系
(一)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资本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三)资本是用来重新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起来的财富
(四)资本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
(五)资本就是劳动条件和生产者的分离
(六)资本是一种运动
(七)资本的权力是平等地剥削劳动力
(八)使用价值和产品本身不是资本
(九)商品本身不是资本
(十)价值本身不是资本
(十一)货币作为资本不同于货币作为货币
(十二)劳动能力不是工人的资本
四、资本一般和资本的具体形式
(一)资本一般是同价值相区别的关系或规定的总和
(二)资本一般是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三)资本一般既是对资本特征的抽象也是现实存在
(四)资本一般是与资本的特殊形式相区别的资本的一般形式
(五)资本一般是作为资产阶级一般经济基础的总资本
(六)资本一般所考察的不是资本的实际运动或竞争
(七)同在资本一般中的情形相比竞争中价值规定是颠倒的
(八)一般资本是在各个单个资本的相互作用中确立起来的
(九)资本一般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十)资本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各种不同的形式
五、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大部分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都是虚拟的
(三)债券作为所有权证书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
(四)庸俗经济学家把虚拟资本的形成看作是收入的资本化
(五)所有权证书价值的独立运动使其具有现实资本的假象
(六)虚拟资本是资本在信用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七)虚拟的货币资本在危机时期将大大减少
(八)危机引起的虚拟资本价值的跌价有利于新的再生产
六、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
(一)社会生产中的人不过是一定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和人格化
(二)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三)资本家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有历史的价值
(四)资本家只有作为资本家才成为工业司令官
(五)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
(六)资本家的监督劳动是资本本身特有的职能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突出特征是劳动同客观条件的分离和对立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生产同时是资本关系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五)资本主义生产是为生产而生产
(六)资本主义生产虽最节省物化劳动但更加浪费活劳动
(七)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比例不断变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特征
(八)在对立的形式上扬弃了私有财产和私人劳动
八、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一)劳动的全部主体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
(三)社会劳动形式以及科学和自然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四)生产过程的一切因素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五)资本作为强迫进行剩余劳动的力量是生产的
九、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不同于作为一般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具有特殊的规定性
(三)生产劳动的规定性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产生的
(四)生产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同样适合于运输业
(五)资本家阶级是道地的生产阶级
(六)生产工人是参与共同劳动的具有各种职能总体工人
(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区别于流通领域中的生产劳动
(八)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可以把非物质生产领域撇开
(九)不应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用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十)不能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劳动混为一谈
(十一)同收入交换并作为使用价值提供的服务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十二)劳动生产率越高非生产劳动者的比重越大
(十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资本家的角度区分的
(十四)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有两种见解
(十五)反对斯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辩护论观点
十、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占有方式
(一)资产阶级所有制是资产阶级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以先前各种形式的解体为前提的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
(四)劳动力的买卖使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
(五)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作为现代资本的纯粹的私有制
(六)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七)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八)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表现为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
(九)资本主义所有制表现为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独立化
(十)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同社会的生产方式相矛盾
(十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必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
十一、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是工厂制度
(一)工厂制度是同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组织
(二)机械工厂的特征是工人从属于机器体系
(三)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是以机器体系为主体
(四)完整的工厂制度是由兵营式的纪律发展而来的
(五)工厂制度显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本质
(六)工厂制度使作为资本家军士的工人成为工人的剥削者
(七)工业生产的性质随著工厂制度的发展而改变
(八)现代工厂中劳动简单化了
(九)工厂制度必然导致工业生产的周期振荡
十二、剩余价值的本质、源泉和转换形式
(一)剩余价值是一般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形式
(二)剩余价值本质上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
(三)剩余价值是非劳动阶级和上层建筑存在的物质基础
(四)活的无酬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五)剩余价值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
(六)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标志是剩余价值率
(七)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八)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九)工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十一)单个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来自社会总剩余价值
(十二)超额利润本质上是超额剩余价值
十三、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和资本流通
(一)一般商品流通同时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
(二)资本循环中购买商品的过程是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
(三)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劳动力买卖的货币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五)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出售商品的同时实现剩余价值
(六)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一样重要
(七)流通包括在资本的概念之内
(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是资本流通的要素
(九)资本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总体
(十)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十一)资本流通有三种表现
(十二)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是流通资本
(十三)作为资本流通产物的生息资本、银行制度和信用制度
(十四)社会资本的运动是单个资本周转的总和
(十五)生息资本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是资本流通的产物
(十六)交易所是资产阶级社会最高贵的成果和无比的破坏因素
十四、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和资本积累
(一)特定意义的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积累以剩余产品已经包含新资本的物质条件为前提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互为条件和原因
(四)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就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五)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有外延和内涵两种形式
(六)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可以作为积累基金
(七)资本能够把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本身确定的范围
(八)资本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
(九)资本积累是财富和贫困两极的同时积累
(十)资本积累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十一)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同于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结果的资本积累
十五、竞争是资本的内在本性
(一)自由竞争是私有制的最高存在形式
(二)自由竞争意味著单个人摆脱了自然联系
(三)竞争作为资本的相互作用以资本本身的发展为前提
(四)自由竞争是整个资产阶级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五)竞争是资本的内在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发展
(六)竞争是贯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手段
(七)自由竞争不会带来普遍的和谐和福利
(八)市场上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竞争
(九)在资本之间存在各种趋利避害的竞争斗争
(十)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起作用
(十一)在竞争中发生两种不同的平均化运动
(十二)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一般利润率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
(十三)在竞争中一切经济关系都颠倒地表现出来
(十四)竞争对市场价格和资本利息两者的影响作用不同
(十五)竞争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
(十六)在供求关系中竞争显示了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十七)未来社会将消除竞争
十六、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劳动条件的分配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关系
(二)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新创造的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四)工人阶级总是要为社会提供无酬的剩余劳动
(五)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和资本都来源于对他人劳动的占有
(六)资本家阶级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七)一切不劳动的社会成员的收入均来自剩余价值
(八)股份公司的股东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九)资本的不断趋势是剩余价值分配的平均化
(十)利润在不同阶级之间分配的数量不能多于总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表现为三个阶级三种不同收入的源泉
(十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带有一切生产方式自然关系的假相
(十三)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会发生再分配
十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消费
(一)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二)雇佣工人的生活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三)社会资本的循环包括个人消费
(四)实现剥削的条件受到社会消费力的限制
(五)工人为资本家节约和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消费
(六)在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
(七)奢侈品的生产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绝对必要的
(八)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增加了资产阶级及其仆从的数量和奢侈消费
(九)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节约和奢侈品消费持不同观点
十八、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一)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作为经济关系的阶级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只是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基于纯粹的经济原因
(四)资本包含著阶级关系
(五)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包括三大阶级
(六)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是纯粹的经济关系或买卖关系
(七)资本家阶级是道地的生产阶级
(八)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是两个特殊的资本家阶级
(九)仆役阶级或服务阶级和劳动阶级有本质区别
(十)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的社会阶层随著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十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会发生变化
(十二)资产阶级标榜自己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
十九、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性
(一)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或内在规律
(二)供求规律——在供求变动和价格运动中实现价值决定的规律
(三)竞争规律——内在的价值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律起作用
(四)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七)资本集中的规律
(八)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规律
(九)要素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常趋势和发展规律
(十)社会总资本和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十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循环规律
(十二)利润平均化规律
(十三)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十四)剩余价值分配规律
(十五)服务阶级随著社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
(十六)奢侈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绝对必要的
(十七)固定资本的规模和比重是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尺度
(十八)生产阶段的中断决定了农业决不可能是资本开始的领域
(十九)由资本经营一般生产条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有高度的发展
(二十)农业的进步总是表现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上
(二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
(二十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特殊的人口规律
(二十三)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发生危机和走向崩溃的规律
二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普照之光」
(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
(二)在资本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们也以此看待非资本主义关系
(三)非资本主义生产者受资本主义生产观念的支配
二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
(一)资本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社会阶段的局限性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四)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农业经营合理化和社会化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刺激工人新的需求和消费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物质手段和萌芽
二十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跨越的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强制地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转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生产力才能达到消灭阶级的程度
(五)北美的历史发展不能证明社会形态是可以跨越的
二十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生产方式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具有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内在矛盾和自身限制
(三)资本主义生产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二十四、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为前提
(一)任何社会形态的灭亡都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为前提
(二)废除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
(三)在经济条件未成熟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铲除的
(四)刚刚从封建社会挣脱出来的国家需要高度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制度
二十五、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阶级才成为真正的进步
(一)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力不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消灭阶级才成为真正的社会进步

第七章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共产主义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
(四)共产主义不是理想和教义
(五)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平等的王国
(六)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落后社会形态的产物
(七)国家和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
(八)共产主义不是地域性的
(九)共产主义并不消灭对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
三、共产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
(一)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是古代类型社会在高级形式下的复活
(二)共产主义将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三)共产主义的特征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雇佣劳动
(四)共产主义将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和消灭旧的分工
(五)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阶级对立和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六)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城乡对立
(七)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普遍的人的解放
(八)共产主义社会里真正的财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
(一)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
(二)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三)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
(四)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废除私有制的条件
(五)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消灭异化劳动的条件
(六)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和剥削的条件
五、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
(一)新的生产方式是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中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无阶级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三)资本的历史使命是创造剩余劳动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六)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自身的条件
(七)资本的内在矛盾包含著社会主义的生产条件
(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强制地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点
(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转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
(十)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
六、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途径
(一)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二)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三)由资本主义生产向社会主义生产转变
(四)坚持公有制原则和实行中央集权制
(五)把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集中在国家手里
(六)在坚持土地社会所有的前提下转交给合作社经营
(七)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
(八)应当把走向灭亡的小农组织成为合作社
(九)逐渐把农民合作社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
(十)不能把联合和集体力量混为一谈
(十一)暴力革命是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
(十二)无产阶级必须善于利用非暴力的斗争形式
七、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和占有关系
(一)一切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或生产者公共占有
(二)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全国性基础
(三)整个社会和民族都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
(四)机器作为联合起来的工人的财产是新的生产的基础
(五)在无产阶级占有制下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生产力的总和
(六)在土地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
(七)劳动人民实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房屋决不排斥租赁关系
(八)股份公司是资本的社会化而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八、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二)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不同形式的依赖关系
(三)人们真正成为自身社会结合和自然界的主人
(四)生产劳动由于普遍化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
九、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换方式和经济形式
(一)在共同占有共同生产的条件下不存在商品价值和货币
(二)在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十、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
(一)共产主义社会只把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给个人
(二)共产主义社会按其发展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十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一)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国家本质上是共同体
(三)国家将随著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自行消亡
十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所谓的社会主义是各色各样的
(二)形形色色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和特征
十三、半文明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
(一)半文明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发展道路
(二)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
(三)挽救和改造俄国公社的关键因素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四)陷于解体的俄国公社的惟一出路是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工业
重温经典附录
后记


《资本论》虽然因为翻译的原因文字有一点晦涩,但并不难懂。而且马克思行文、推导逻辑缜密,读起来有一种一步一步揭开资本主义面纱的快乐。困难在于书厚字多,需要耐著心去读,读完后你会发现知乎上很多关于资本论的问题,都是没读过资本论,自己立靶子自己攻击的幼稚问题。


一个字一个字读就行,《资本论》本来就是科普性的作品。所谓读不懂其实是有心理障碍,自己给自己设坎。


硬著头皮读。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