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个小说别喷


别写诗了 干点别的吧


简单一点来说,啥也不是。

稍微详细一点,就是无论格律、修辞、结构、立意等方面,啥都不是。

再详细一点,格律不通,以至于这四句根本不能算是「诗」了;修辞乱用意象,毫无韵味;结构拼凑混搭,释义无能一半靠猜;立意陈旧并且还是袭用前人成句故意。无一可取。

长安一日花尽开——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忽闻塞外马蹄声——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春风拂面花依旧——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长安不见君归来——万里归来不见君(丘浚)

其实乍一看,能立刻读出来诗是写的女子等待从军的人归来。只是小说的话,能让读者立刻解诗的也是好事,毕竟有些网路文学只是快餐,少有人认真推敲什么,就是消磨时间的作用而已。难得有人会把其中的诗词拎出来。

首先是诗一般除了叠字很少重复字,诗追求精炼,以少字表多意,不过并不是作诗大忌,也有很多诗依旧很好,王安石的「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但两个「长安」,「花」意思重叠,诗的重点也不是长安和花,浪费了字数。

再来说说格律,这看起来应该是一首七绝,以平字起头,首句入韵。

长安一花尽

平平仄仄平平。

「花」是平字,「尽」是仄字。不过换一下,长安一日尽花开,就解决了首句平仄问题。第三字应是仄,但也可平。

闻塞外蹄声

仄平平仄仄平

这句有点严重哦,首字应是仄也可平,没问题,但第二字仄声不可平,三四六字同理。尾字「声」在平仄中确实属平,但是作为韵脚就不合理了,首句入韵,韵脚为「开」,那么这个「声」字和「开」实在是相差甚远。「还」字怎么样!忽有十年马梦还,这样平仄和韵脚都解决了。

(为什么忽闻岸上踏歌声平仄就没有问题呢,因为人家是仄声开头入韵,韵脚分别是行,声,情,如果按照仄声开头,第1句问题就大了,而且韵脚依旧不对)

仄平平平仄仄

首字应仄可平,二四六字平仄有误。「花」字重复,应该去掉。春月拂风云照旧,这样,意思也差不多吧。

长安不见归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句问题少点,把长安换一下,君平声改仄,这个韵脚可用,如:秋书不见雁归来,呼~,完成了!

长安一日花尽开,忽有十年马梦还。

春月拂风云照旧,秋书不见雁归来。(仅仅只是改个平仄,我并不擅长作诗,意境没考虑,随手填的)

总结:全诗28字,平仄问题共10字(按照首字平声入韵),韵脚问题共1字,重复问题共3字,共计14字,对了一半。

除此之外,还有对仗,不过绝句可以不讲究对仗,一般绝句是首联对仗,工整的对仗是加分项。

长安 一日 尽 花 开

地方 时间 动词 名词 动词冷院 十年 梦 马 还

这样应该算是个对仗了,但不太工整。

诗不仅仅只有格律这么简单,内容才是灵魂,代入平仄只能算个填字游戏,能流传千年的,是透过文字传达的东西,诗只是一个载体罢了。

第一句,有地点(长安)还有事件(花开),可以推测出时间(春)。但是感情未明,花一下子就全开了,似在感叹春天来得迅速,百花盛放的震撼场景。

第二句,忽闻塞外马蹄声,怎么一下子切换到塞外了?很突兀,在长安听到塞外的马蹄声,不太可能,手法夸张,感受不到作者情绪,就好像魂穿塞外听到了声音而已。和第一句没有情感什么联系,唯一的联系就只是诗中的人的感官,第一句是看了什么,第二句是听了什么,都挺突然的,突然开花,突然有马蹄声。

第三句,春风拂面花依旧,又突然穿回长安了,前面花刚开,现在又开了,怎么感觉是穿越到塞外一年,又回来了。还是靠感官联系,这句有了触感(风拂面),感情不明,不过能隐约觉得是在感叹时间逝世。

第四句,长安不见君归来,这句没有感官联系,也没得情感,比起前三句更没有联系了。

我觉得作者是想,前面铺垫了三句,最后一句揭晓谜底,诗中人所见所闻所触的感情,应该是期盼,花开了,夫君会回来吗?有马踏进长安了,是夫君回来了吗?春风又吹过面颊了,花又开了,夫君什么时候回来呢? 前面的诗像是线,最后一句引爆感情的火,也揭晓了是令人失望的结局,没有回来。

然而并没有让人感觉到。

总得来说,一是闻塞外马蹄声,这个出了点常识问题,长安在陕西关中,塞外是长城以北,河北之类的。

二是,四句诗的关联太浅,像都是独立的句子拼凑出来的,粘合程度也不高,有种穿来穿去的感觉。风格怪异,不统一,长安啊花啊都是柔和的,中间出现塞外马蹄就像硬生生划开这份柔和。

三就是,借鉴太明显了嘛,哪一句都能轻而易举地扒拉出原句来。


诗言志,歌永言。

且不论格律,光这首诗的立意,已经脱离你生活的时代,现在哪里来的塞外听蹄、长安看花,就算有也不是同一种意象了。如果诗歌不能言志,那不就是穿凿附会了吗?


已经是超东大水平,可以不努力了

如何评价国内佃农出身一本文学硕士不知天高地厚顶撞富n代红n代东京大学高材生的诗作??

www.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