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就算做的再好,始终也是帮著蜀汉集团对抗中原。四川人喜欢诸葛亮无可厚非,为什么其他人也会喜欢诸葛亮?感觉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一般都是民族英雄啊。

是受了三国演义影响吗?还是某朝代的统治者抬出诸葛亮作为标杆,就像孔子一样?同理还有关羽。他作为忠义的象征,是被宣传的吗?真要是比忠义,中国历史有太多人不输他了


三国志记载:景耀六年(263)春,后主刘禅诏令为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庙。当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汉,到汉川县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下令军中士卒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说明诸葛亮在中原已经很有名气了)

《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的话: 臣陈寿等奏:「臣从前任职著作郎时,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上疏奏请,让臣审订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著述史料。诸葛亮辅佐衰弱之国,利用地势险阻终不归服,然而我大晋仍然保存他的文字材料,耻于对其嘉美文、言的记录有所遗漏,确实显示了我大晋光明无极的仁德,泽惠天下,自古以来,无与伦比。现对诸葛亮著述文字的重复部分作出删除,分别门类,共整理出二十四篇。篇名见上。(晋朝大臣和皇帝主动要求收集诸葛亮的文章传于后世)

《汉晋春秋》记载:及武帝践祚,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尝问其诸葛亮之治国。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说明皇帝本身已经承认诸葛亮治国好,自己要像他学习)

诸葛京按照才干被任命为官吏后官至郿县县令,西晋尚书仆射山涛上书《启事》曰:「郿县县令诸葛京的祖父诸葛亮,遇到汉朝大乱,天下分隔,诸葛亮父子在蜀汉,虽然不明白天命,却也是凡事尽心。诸葛京治理郿县多次受到称赞,臣认为他应该补官为东宫舍人,以彰显对待官员的道理,又可以响应蜀汉梁州、益州两地的民声。」后来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诸葛亮死去多年的影响力依然在蜀汉存在,而且影响到中原)

西晋张辅作《乐葛优劣论》对乐毅和诸葛亮二人文治武功方面的表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诸葛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又恩泽布于百姓,他的历史地位不仅比乐毅高,更可以与伊尹、姜尚相比。(西晋的诸葛亮脑残粉)

晋书记载: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曰:"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诸葛亮完全已经不局限在蜀地了,他和中兴晋朝的王导齐名)

唐代虽然以曹魏为正统,但仍然把诸葛亮看作是忠臣、贤相,备受尊敬和称颂,一向主张以史为鉴的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与臣下讨论诸葛亮,对他的治政、治军才能给予很高评价,希望总结诸葛亮留下的经验,对于当朝治政有所帮助。

从唐代历史典籍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才兼将相、文武兼备、执法严明、品德高尚的名臣,是帝王心中的理想人臣典范,也是大家效法的对象,有谁做出了特殊表现,常常被比作诸葛亮。在唐代,由于李靖等人的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被大家公认,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观点已不被公认。

宋代官方沿袭唐代设武庙的做法并扩充了享受祭祀者的阵容,把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杜预、羊祜等汉末三国名将扩充进来,但他们的等级为七十二将,而诸葛亮仍然是十哲之一。宋代朝廷还追赠诸葛亮为顺兴侯,由官方在定军山武侯墓置守冢三户,以表彰其功德。

元明清以后,由于话本、小说、戏剧等艺术的兴起,诸葛亮的形象逐渐圣贤化、神仙化。

牛逼的人到哪了都会被赞美。


武侯之所以流芳千古,「名垂宇宙」,自然不只有一个原因。

但题主想要对比守仁先生与武侯,那么我想说,武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历史人物(也包括守仁先生)的一个重点在于:武侯与先帝、后主共同打造了一个政治童话

答主用「童话」这个词,看似无稽,但只有这个词能表述他们的故事有多么的不现实,以至于仍有今人不相信它。他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童话怎会出现在现实中呢?

这个童话说来简单,仅七个字:权臣忠而君不疑

这件事,放眼中国古代史,无人可比。

泱泱中华,忠臣不能算少,君臣相得的故事也不罕见。但臣子总览一国大权、有能力篡位自立的情况下,仍保持这样双向信任的,实乃异数。

即便是因爱情结合的小夫妻,逐渐失去信任、互相算计、最终离婚的,有几多?

至于政治家。与武侯同一时代的故事:曹氏篡汉、司马篡魏,都告诉了世人「权臣」这个flag代表了什么样的标准结局。

尤其是武侯的老对头,晋宣帝司马懿。他的故事,是入木三分的政治正剧,用最犀利的笔锋告诉每个人:政治这玩意儿,血淋淋地现实

历史这东西,是没法假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尤其是中华文明这么注重经验的文明的传承,是有羊群效应在的。

诸葛亮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权臣无论怎么掌权,他都可以是忠诚的。

司马懿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权臣无论怎么示忠,他都可以是不忠的。

你很难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还会不会有颜真卿,会不会有文天祥,会不会有于谦。

你也很难说,如果没有司马懿,狄青是不是就不会含冤受辱、抑郁而终;岳飞是不是就不会收到十二道金牌;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是不是就能稍稍多一点温情。

但历史会记住:公元三世纪,建安廿五年,中国政治出了一个异常统计值。

这就是千古流芳。


???诸葛亮牛逼四川人有什么受惠的?

不懂这个逻辑。

没有三国演义就没人认识诸葛亮了

???

你当杜甫的蜀相,书愤,诸葛亮的出师表,三国志隆中对我们都是白背的?

你敢信我居然还认识管仲乐毅,我还认识刘伯温?可我可没看过他们相关的演义。

诸葛亮忠于献帝吗?这个问题没必要解释,因为他的主子不是刘协是刘备,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有人能反驳吗?

至于他为什么出名,一是杰出的才能自不必说,二是多才多艺,他的书法音乐和绘画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文章也写的很好,诸葛亮集也是很有名的,第三当然是忠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觉得诸葛亮德不配名只可能是完全不了解他。

因为入西川黑诸葛亮?你一定要觉得诸葛亮是白莲花?天下有德者居之,因为是同宗所以不攻取才是糊涂,义分大义与小义,小义为一己之名,大义为苍天社稷,为生民百姓,照题主思路,宋襄公为小义而失大节,反倒是仁义无双咯?

蜀地人口不及中原四分之一,兵力更是远不能及,诸葛亮犹可掌握战争主动权,让中原民不聊生,而蜀地人民仍然安居乐业,甚至多次攻城略地,让同为一世之杰的司马懿只能龟缩防御,这是所谓的军事才能不行?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两晋南北朝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隋唐两宋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𪟝、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以上粘贴自百度百科,请说出其中哪些人的话是在三国演义创作之后?

就因为有人吹,就因为被演义神话所以他就有名无实?那姜子牙也是渣渣了,没有封神演义他就一无是处?李世民也是渣渣了,没有隋唐演义他就无才无德?王阳明也是渣渣了,你敢信多少人对王阳明的崇拜就因为看了几本《明朝那些事》,然后就吹他德比孔孟?就因为董卓等辈因为三国演义出名所以诸葛亮就也是靠三国演义出名?就应该被题主认为全靠三国演义出名,不是因为他本来就出名会有人吹他?还有,王阳明还不够出名?我走到多少地方都有阳明路?高中历史能不讲王阳明?明朝那些事卖的也不少吧?是哪个业余作家吹王阳明是明朝第一人来著?

诸葛亮,岳飞,海瑞三人黑不得,题主上点心吧,别粗粗读了几卷野史,看了几本历史小说就大放厥词。


诸葛亮执掌蜀汉时期,教化百姓,行政高效廉洁,执法公开公正,赏罚必信,百姓虽不富裕,但社会稳定,道不拾遗,风化肃然。诸葛亮以对外卖蜀布来创汇,对内掠夺南中夷帅,而使国家财政充裕。当诸葛亮北伐时,百姓即使明知要承担沉重徭役,也几乎没有怨言。当蜀汉领导层出现矛盾,诸葛亮对失败方施以政治宽容,仅以流放告终,儿子依旧官至太守。

诸葛亮去世,蜀汉百姓纷纷追思,刘禅更是在诸葛亮死后27年,亲手把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送上蜀汉领导人的舞台,蜀汉百姓甚至将朝廷的每一件善政算在诸葛瞻的头上,皆因诸葛亮的遗泽。当钟会率军踏上蜀地,要以祭祀诸葛亮之墓来争取蜀民之心,而这种从两晋兴起的上至官方,下至民间的怀念追思,更是持续了千年。

可以说诸葛亮生前把蜀汉治理的几乎如臂使指,而生后又享有无上的荣耀,无论是国家模式,还是个人赞誉,这在中国历史上都很难看到第二个,羡煞后世同行,诸葛亮达成了他们理想中想实现,却很难实现的成就。

陈寿在《三国志》里比喻诸葛亮,是用「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来概括,召公亲力亲为处理群众上访,而子产将法律刻在鼎上向群众公开,而诸葛亮的治理却兼而有之。

诸葛亮治理国家,能看到儒和法,更能看到什么叫务实。蜀汉百姓对诸葛亮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孟轲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诸葛亮教化百姓,驱使百姓,却让百姓几无怨言,反而纷纷怀念,这是让无数君臣想实现而无法实现的奇迹,在诸葛亮身上实现了。诸葛亮得民心如此,可谓古代人治国家的极限了,三代而后第一人,当如是,这就是诸葛亮流芳百世的原因。

假如孔子对诸葛亮进行评价,「古之遗爱」是少不了的!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修正汉末三国和一些历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可以跟楼主这么说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影响确实有,但有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就是形容他的。也并不只是因为他有这个特点才如此。

题主说的朱熹,王守仁,真的算圣人么?朱熹一向就没有什么好名声。王守仁自己虽然创立心学,但也并不能被称为圣人。

要说发家史,刘备从一个刘表的客将变成坐拥荆益的皇帝您说这发家史不怎么样?诸葛亮的功劳至少占到了百分之60以上。

作为政治家他无可挑剔,作为军事家,诸葛亮也与赵云张飞等人也在益州分定郡县,还平定了南中的叛乱,让以孟获为首的人安分了下来,

北伐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么?

其实几乎每一次北伐都有收益。

一伐,即便失去了街亭,可诸葛亮也拔西县千余。而自后几次出征也都有斩获。二伐斩王双 三伐拔武都阴平 四伐斩张颌 甲首三千五伐因为身体抗不住而失败。

仔细算算,五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诸葛亮粮尽,或天不逢时。

司马炎那句话出自《汉晋春秋》。历史上除了岳飞和诸葛亮和于谦没有什么黑点,想一想哪有多少算是「完人」的人。

试问有多少人看著那么诱惑的权位能忍得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况且,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也擅长画画。

这样一个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能力又杰出,道德又高尚,经历还能让人们为之感动鼓舞的人,怎么能不流芳千古呢?

最后,希望题主好好看看人们的回答。

最后题主问孔子是圣人有证明么,我第一次被气笑

题主又加提问了,感情题主问了这么多人就得出了这么个结论,不知道是小学语文没学好还是怎么回事,从来不看别人的回答,自己瞎杠。

学了点儿高中历史的必修三,看了半本明朝那些事,知道点儿传习录,在评论区贴了本不知道哪里来的书,就能证明王阳明是圣人了。

问题是,各位答主的回答,您没看啊。或者说看了也就只采纳心里本来就认同的,那既然如此,您提问又有什么意义呢?

做人,还是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的,也是要会做阅读理解的,小学就应该会的吧。

以前不重视,现在终于在题主身上明白了学会语文有多重要,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