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已经绝对到一种非黑即白的程度了。

「虐待动物」与「杀人」都属于暴力行为,区别在于施暴程度和伤害对象,其中的深层次联系是千丝万缕的,但未必就是必然性的。

每逢谈到虐待动物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恶魔:

小径杀手戴维·卡彭特虐待小动物的手法是囚禁,每次囚禁都让他感觉自己掌控了小猫小狗们的生死,他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它们逐渐死亡的过程,体会一种虚无飘渺的权力感重塑破碎的内在平衡

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喜欢杀人饮血的彼得·卡尔登虐待动物的手法是斩首,因为他喜欢「飞溅的血」。

圣克鲁兹杀手埃德蒙·奇普从小被母亲无限的责罚和囚禁,这些导致他内心充斥著无法宣泄的不满情绪,他选择将这些痛苦发泄在小动物身上。

九岁的时候活埋猫,踹死一只野猫

十一岁的时候把一只家鸟活活拧死,将头放在自己的房间

他喜欢喜欢把小猫活埋,然后把尸体挖出,带回自己的房间,割掉猫的脑袋,对著它做祈祷,口中则念著他在教堂经常念的那句:

「世界上所有人都会死去,只有我会得到永生······」

在其普13岁的时候,他一只一只的把周围邻居家的猫狗全杀了,诱发这次屠杀的事件是其普发现其中一只猫似乎不肯亲近自己,而是更亲近自己的妹妹,于是他操起一把刀就把猫的天灵盖削了下来。

密尔沃基的食尸鬼杰弗里达莫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经常跑到家附近的树林里收集动物尸体,并把那些恶臭的尸体蹂躏一番,他把收集来的大量动物尸体和残肢全部塞到一些废弃的坛坛罐罐里,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捡到一只被车撞死的小狗尸体,他把它肢解了,割下狗的脑袋,戳在一根棍子上玩,这让他觉得十分放松、有趣

山姆之子大卫·波克维茨(David Berkowitz)喜欢折磨小动物,最早遭其毒手的他母亲养的长尾巴鹦鹉,他天天放学回家就给它喂洗衣粉,直到它中毒而死,看著中毒即将死去的鹦鹉,他觉得很欣慰。

······

他们是连环杀手,也虐待动物,这类人要都写出来,确实可以说一箩筐。

但是反过来——罪大恶极的杀人犯都虐待动物吗?

未必。

连续杀害67人的系列杀手杨新海小时候没有虐待动物,反而是很喜欢家里那只大狗,走到哪里都带著。

洛杉矶系列杀人案凶手、恋物癖杀手哈维·格拉特曼同样没有虐待动物的嗜好,他在家里养了两只狗和一只猫,其中一只狗是领养来的流浪狗,被他养的肥肥胖胖的。

宁夏银川的连环杀手程鹏从小就非常喜欢狗,告诉父母长大后要养很多狗,长大后他如愿以偿的在他的院子里养了二十多条狗,他非常宠爱狗,爱狗如命,哪怕自己不吃饭,也不能让狗挨饿,他家里的这二十多条膘肥体壮的狗,都吃过人肉。

时代广场绞杀者理查德·科廷厄姆,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被老师形容为「聪慧过人」,长大后在一家薪资优厚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就职,平常工作完无事便去纽约曼哈顿的动物救济中心帮忙照顾小动物,家里养了一条叫Betty的小猫。

······

他们是连环杀手,但没有虐待动物,反而是很喜欢小动物,这类人要都说,还是可以说一箩筐。

那么,「杀人」和「虐待动物」两者其中的联系究竟在哪里呢?

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 从一部分犯有杀人等暴力犯罪前科的犯人身上, 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他们在童年时就已畸变的心灵,虐待动物行为这个烙印通常就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的调查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排名前五的著名心理研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在去年5月给出过一篇调查文章:

——研究对象为103名密歇根州立监狱因为暴力犯罪入狱的犯人, 其中78% 的受试者承认在小时候虐待过动物。

这份调查报告中,把虐待动物的行为界定为:

——曾经杀死一只宠物

——曾经杀死一只流浪或野生动物——曾经伤害或折磨动物,使其尖叫疼痛——曾在性意识支配下摸过一种动物,或和动物发生性关系

从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虐待动物行为的儿童, 在成人之后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

那么,如何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这样的相关性呢?

这种针对无辜动物暴虐到底源于何处?

我把其归结为四个主要原因:

一·虐待动物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体适应性的需要

对动物施虐,其本质是受到挫折后的一种【不良化反应】,当受挫折程度超过个体的控制水平,个体选择实施虐待动物这样的攻击性行为,而这种对待挫折的行为,伴随著明显的心理宣泄,是具有情绪性的,借虐待动物来表明自己的「强大」,以寻找畸形的内在平衡,也有借虐待动物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引起他人的重视

我专栏的老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过对弱者的施暴找回平衡

——不择手段的通过各种行为(甚至是虐待动物)寻求关注度

这分别对应了两种非常恐怖的心理问题:

——向强者认同

当一个人受到强者的压制

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境

通过心理过滤反馈,就很可能反将这种强者必然压抑弱者的错误逻辑合理化

当心理淤积成疾,行将崩溃之时

便选择去伤害弱者而不是反抗强者

代表性连环杀手:高承勇

——表演型人格障碍

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关注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代表性连环杀手:丹尼斯·雷德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虐待动物的人都有这两种心理顽疾,而是说从本质上说它们的动机呈现十分类似,已经有了这两种顽疾酝酿的土壤,这是十分危险的。

二·虐待动物常常是个体所受到其他暴力行为的同质性折射,伴随了一定的模仿性

比如个体从小受到家庭暴力,或孩子的周围成人如父母、教师对人缺乏同情心,教育手段粗暴,常以体罚行为代替说服教育,潜移默化,会让孩子寻求内在创伤恢复的途径,这个时候若对暴力行为进行学习模仿并施加发泄在动物身上,就会对这一挫折适应方式产生舒适。

观察很多虐待动物的杀人犯,其作案手法、他们遭受过的来自家庭、生活环境中的负面经历、以及他们虐待动物的方法这三者往往具有潜在或直接的关联性。

如果因为遭受了外界暴力行为,转而通过虐待动物来寻求宣泄和快感体验,这本就是一种畸形化的需求,而在幼年时期如果形成这种不良需求系统,意味著通过心理补偿机制容易形成后天性条件反射,通过多次数的重复实施,会使得行为固化,形成「不能自拔」「著迷」等不可控制的虐待动物的欲望。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来制止孩子的行为,长大后就很容易出现变态人格

三·个体自身心理性格特征发展不良

有人天生对机械方面的东西感兴趣,有人天生对数学很感兴趣,自然也有的人对干坏事感兴趣。

这类人在性格特点方面,常表现为多疑、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易冲动、追求刺激、易受挫折等,它们早在小时候(15岁前)就会做出很多违反规则的事情,虐待动物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这种人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患者的预备军。

如果就这部分要做一个小结的话,我选择这句话:

——虐待动物,会激发人的动物性、攻击性,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习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天生就喜欢破坏规则,目无法纪,视道德于无物,常人眼里残忍无比的虐待动物在他眼里属于小菜一碟,再平常不过,他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对于这种情况,生理层面的原因也极为重要,我一直很推崇从环境的角度结合基因的角度去统一论证,而从基因这个层面来说,不少的研究都支持虐待动物这种攻击行为与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低下和乙醯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有关。

巧的是,「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低下」正好也是不少记录在册的连环杀手的生理特点。

在这其中,雄性激素起著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小男孩虐待动物的占比较女孩多的一个原因。

-------

小结

——虐待动物的的确确会促使个体产生暴力行为,但是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虐待动物的人一定会产生暴力行为,比较虐待动物的动机可能会有很多。

我曾见到过一个案子,嫌疑人为一起入室抢劫案犯罪人,东西没拿到多少,但是被主人发现就一溜烟跑了,去他家里搜赃物的时候发现了几只死兔子,他说是他打死的,原因是「生活压力大」、「发泄一下」,此人极其胆小,审讯过程中全程发抖,虐待动物只是他这样的懦夫发泄压力的途径。

也就是说:

虐待动物的人,确实比一般人更容易发展为实施暴力行为的犯罪人,但这并不是一定的,反过来,实施了残忍的暴力犯罪的罪犯,也不一定就虐待过动物。

虽然从心理补偿的动机上来说,虐待动物和一些极端暴力行为存在很大关联性,但是目前还不能假定对待动物的同理心将会转移到对待人身上,同样也不能假定对待人的同理心一定会转移到对待动物的身上,这方面的实验数据现在看来还是相当不充分不明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方面的研究会是以后的重点方向。

所以,即便很多杀人犯都虐待动物,但虐待的程度和方式、动机等诸多方面都有差异,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烧死了一只蚂蚁,他可能是好奇蚂蚁遇到火的反应

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好奇心作祟把糖倒进鱼缸(我自己所为,后果是被毒打)导致一鱼缸鱼全部遇害,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喜欢糖,那鱼也喜欢

一个孩子被流浪狗咬得住院数周,为差点截肢的孩子几乎花光积蓄方才治好出院的父亲,将狗用棒子一下一下差点打死以发泄自己的愤怒

这些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情况能一样吗?

自然不一样,区别在于动机。

动机靠心理决定,后者又包括心理健康情况、成熟度等很多方面。

虐待动物诚然可以反映出虐待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残忍的虐待动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推测其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当你不经意发现身边有这种人的时候,离他远点是个好的选择,但无论怎么说,据此直接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杀人犯都是非常不科学的。

部分参考资料

  • Flynn. Anim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later support for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 families [ J] . Society Animals 2007, ( 7) : 161– 172
  • Samara Mc Phedran.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violence, and animal cruelty[ J].Aggression and V iolent Behavior, 2009, 14( 1): 1- 4.
  • Lahey, I. D. Waldm an and K. Mc Burnett, A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antisocial behavior : Anintegrative causal model[ J].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 llied D isciplines, 1999, 40 ( 5): 669- 682

个人付费专栏:

真实探案所:十大犯罪心理绝密档案?

www.zhihu.com图标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下逐步升级的讨论高度(这种由于双方谁也不服谁,迟迟得不到共识,逐步升级讨论门槛的知乎问题比较罕见),我去请教了在美国任教职的心理学博士朋友,得到三个信息:

1、关于计量研究。心理学界并非没有想到计量研究,或计量研究得不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而是这个方向压根不可能有IRB能通过的实验,怎么设计怎么不道德,所以才没有最为坚实的数据论证。

2、关于共情心缺失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博士的意见是「可」。

3、博士要了链接,有空自己会来回答。

(第一次更新在末尾)

----------------下为原答--------------

虐杀,题主你理解什么是虐杀吗?

先不说虐杀,就说最普通的屠宰。杀猪见过吗?

一只二百来斤(只看过一次杀猪,对重量不敏感,可能是公斤)的大白猪,四个蹄子捆的严严实实,用吊机从农用三轮车吊到石台上。

几个屠夫前后左右按住,按踏实了,正对猪头的屠夫把脚边的水桶正正,一口尖刀对准猪的颈动脉,一刀进去,左右转三圈,拔出来,猪此时应该有突然放大的尖叫,但我忘记了有没有,可能记忆自动屏蔽了。

血就像是水壶打翻了流出的水,咕噜噜流到盆里。

如果流的慢了,还得再捅进去转转。

二百来斤的大肥猪,血不是一下流完的,还在那儿咕噜噜,咕噜噜,咕噜噜,流很久。

猪一开始是挣扎,越挣扎血流的越快,于是一会儿就不挣扎了,偶尔会抽搐一下。到后来就很安静了,只有血咕噜噜从颈部的伤口流出来。

就这场景,第一次就能从头看到尾,一点都不觉得抵触的,都没几个。

那什么是虐杀?

这种场景不仅没有觉得不舒服,反而觉得开心。

不仅觉得开心,而且觉得不够开心。

这猪一下子就捅死了,不好玩儿啊,能不能先把猪蹄的皮活剥了,然后把一只眼睛用开水烫瞎,然后用尖刀把它背上的鬃毛丛丛连皮割下来?

就是要听这笨猪从头尖叫到尾,如果晕过去了就把另一只眼睛也烫瞎,把它烫醒了继续。

多好玩儿!

你觉得这种人是仇恨猪,或者就喜欢杀猪?

这种人是享受虐待、控制、玩弄生命的感觉,享受对方的痛苦。猪、狗、猫,总之一切有感觉、会挣扎尖叫的生物,都是极好的。

蚂蚁、甲虫、蟑螂一类的就不行,并不会表现出什么痛苦,而且死得太快。最主要,不会尖叫,差评。

再说人。人对于同类,甚至非同类的「亲近感」,是根源于同情心、同理心的。你可以说这是基因的自然筛选,也可以说浪漫一点说这是爱。看到同类受苦,看到其它有感觉的生物受苦,人会觉得难受。

这种「善良的本性」,是人类整个社会,整个上层建筑构建、发展的基础。

而虐杀动物的人,也就是不仅没有对其它生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反而追求享受的人,并没有这种同理心和同情心。

对于这种人,不是说她他一定会杀人,而是她他很可能想要体验一下虐杀食物链顶端,感受力最强,表达痛苦能力最强的生物的感觉,而阻止他她的仅仅是法律制裁的后果。

如果阻止一个人和杀人之间隔的只有她他并不认同的法律,完全不存在道德的阻碍,她他又很聪明,或实在不太聪明的话……

只能说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一起搞探险吧。

-------------------

很多人质疑答主是不是鱼都没杀过的小纯白。质疑答主逻辑能力就算了,质疑这个实在是太不好,毕竟涉及生命流逝。

在「吃肉」这个问题上,我的信条非常简单:只要有条件,想吃肉,就亲自下手杀掉肉的来源。

当然,现代社会很难确保所有肉的来源都是自己下手的,我也不会强迫症式追求。

能做到的主要是两点:

1、鸡鸭鱼这种方便接触到的动物,自己下手,鱼没记著杀过多少条,鸡三四只吧,鸭子、鹅一类的还没杀过。

2、多多独自猎杀大型哺乳动物。我在美国的时候连续四年打猎,不过实在惭愧,没人带的我被鹿群吊著耍。杀猪、屠牛对于水平或辅导要求比较高,看机会吧。

向我这样肯杀生,甚至主动追求杀生,就代表屠宰和虐杀一样是为了乐趣、会上瘾吗?

我至今哪怕杀一条鱼都会觉得不忍,因为不忍所以手更稳,下刀更狠(相比锤,我喜欢一刀戳脑干)。

我在美国认识不少打猎的人,感受到最多的,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谨慎。弓箭猎鹿,一个重要的步骤在于,如果鹿中箭狂奔后体力不支倒地,猎人必须尽快用锋利的猎刀抹了它脖子。

所以恕我无法忍受无缘无故主动虐杀动物的人,在我看来,这种人即便赤手空拳,也比我进林子打猎全副武装,身上两把枪两把刀时更危险。


我觉得这得分种类。

我小时候可是带著小伙伴捉蚂蚱,然后拔掉后腿再扔回去的主。

你要让我这么虐待猫,那肯定不行。

因为猫会挣扎,痛苦嚎叫,而且它的五官跟人还有点像。

这会触发我的同理心。如果没有愤怒加成,很难想像一个人能面不改色做出这种事。

屠夫这类职业的除外,只是一份工作,做多了就习惯了。

而如果有人能不出于任何目的,单纯虐待著好玩。这只能说明这人没有同理心、共情能力。

我周围如果有这种人,我后背都会发凉。


来自公安大学李玫瑾老师翻译的《犯罪心理学》

总结一下就是不能绝对预测,但是想预测就不应该忽略这个问题。


我觉得有价值的观点应该是在有实验有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一个保守的结论,不因为主观判断做演绎和猜测。如果既没有实验,也没有数据,举出的例子也没有可信的来源,或者根本没举出例子,还得出了一个很激进绝对的结论,那这结论是没有分量的~


不谈数据,我觉得可以去谈一下别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子多有折磨昆虫动物的行为,但是多数人随著成长都会很自然的过渡到对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兴趣了呢?

我认为小孩子的折磨行为基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好奇心,好奇对动物做了某些行为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拆解、互动都是小孩子认识世界的常用手段;另一个是缺乏同理心,小孩子更加自我,更加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生命和生死的概念认识更加模糊。小孩子折磨动物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更多的折磨那些不怎么像人的动物,很少出现特意选择某一类动物,特别是特意选择和人接近动物。小孩子折磨的动物,最常见的是各种昆虫,反而对猫狗的折磨占比很少,实际上虽然小孩子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缺乏同理心,但是折磨的对象有倾向性的偏向了更不像人的动物。而随著心智成熟,和对世界的了解,人越来越不需要通过这种近似折磨的手段来理解世界,也就没有相关的好奇心需要满足了。而成年人群体更为常见的对动物的折磨是基于憎恶这个情感,比如偷吃东西的老鼠,比如咬的满身是包的蚊子,对象明确,且不会将感情迁移到特定对象以外。成年人一些折磨动物的行为,其动机和目的都与小孩子群体有著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折磨动物的行为自然的消失,可以看作一种人格成熟心理成熟的标志。

而另外有一个极少数群体,他们对折磨动物的需求有很显著的特点,首先是目标是不特定的动物群体,并且主要是和人相似的猫狗等哺乳动物,并且越相似越好。第二折磨动物这个行为满足的是内心的需求,但这个需求并不是因为动物产生的,可能是对生活的不满,也许只是因为看到动物的恐惧而感到愉悦,这一点有点类似小孩子缺乏同情心同理心的表现。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显著的和我们常说的那种对动物施加虐待的心理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等而观之。其中这种显著的对动物痛苦恐惧的渴望是最异于常人的地方。一般说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人格缺馅的表现,通常是显著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就类似儿童的部分心理一样。认为虐待动物会发展到杀人,不是指的前面那一类人,而是指的后面这一类人。前者是儿童心理特征的一个侧面表现,后者则很可能是人格存在缺馅的一个侧面表现。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虐待动物的人,特别是进入成年之后喜欢虐待动物的人,最热爱的是猫狗之类的哺乳动物,而似乎没有听说过任何喜欢虐待昆虫等与人类相似度极低的生物呢?

对于可爱的,和人近似的动物,主要就是像猫狗这样的哺乳动物,常人一般会有两种表现。常见的是好感,也就是喜欢。比较公认的是,人类本能的喜欢看起来像婴儿的动物,这个显著的是我们长久以来进化过来的成果,本能的喜欢婴儿能更好的让人类繁衍下去。另一类人对这些可爱的动物则表现出明显的恐惧,从心理上讲最可能的机制是一种情绪错误激发,对感到喜爱这种情绪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从而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无论哪种反应,都是因为猫狗让人联想到人类所造成的。实际上,原本猫狗也是因为足够像人类所以才会逐渐演化成人类的宠物。说这么多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们看到猫狗的时候,会无意识的将人类的形象投射到这些动物身上,从而感受到与人交流所能产生的情绪。为什么虐待动物的视频,显著的多为哺乳类这些与人最接近的生物,特别是猫狗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情绪。你能从蚊子身上感受到开心或者恐惧吗?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在蚊子身上感受到这样的感情,但是从猫狗身上非常多的人都可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开心,难过,无聊,烦闷,以及痛苦和恐惧。为什么有些人不开心了,看著猫狗不爽想踢一脚?因为被踢的猫狗传达的痛苦情绪可以消解我们自生的痛苦,哪怕我们对这样的满足是一种无意识的,就好像我们看到有人比自己活著更加艰难的时候,常常都更加能接受自己的痛苦。为什么虐待动物群体喜欢看虐待动物的视频?因为他们期望的是动物的痛苦和恐惧。情绪这种东西,最浓厚的永远都来自于人。猫狗只是因为像人,所以才能成为痛苦恐惧的来源。那么一旦虐待动物没法满足这些人,那么只有对人的折磨,人的痛苦和人的恐惧,才能满足他们。当然,这也不是必然的发展,要不然也不会有虐待动物是不是会发展成杀人的争论。只是从机制上理解,对人的折磨一定是更能满足这类人的心理需求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从心理机制上讲,我文中所强调的这一类虐待动物的人是更容易发展到对人的伤害的。不一定是杀人,也可能是暴力、控制、折磨等等。这类人和目前许多人声称自己虐待动物的行为,在心理特点上是显著不同的。我个人觉得对于这类人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也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惩罚机制。存在这样的心理多数时候也不是他们的错,多数都是因为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所带来的创伤而造成的,天生的反社会人格是少数中的少数。我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提供足够的帮助,一个是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创伤,完善人格的缺馅,另一个则是减少这些潜在的对人群的威胁,更好的守护住我们自身的安宁。其实我觉得大家也需要更多的关注自己心灵的健康,我们多数人性格上人格上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缺馅,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也许我们能从人生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