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出现的晚

人物画出现的早

早期人物画领域高手如云 一个传神移情论 就知道这群人平时忙什么了 学养摆在那里

后来山水画亦是出现很多高手 但借鉴了早期人物画很多东西

早期人物画 多能体现出圣人仁爱治国 或者仙人冲逸平淡 因其积极入世 所以画面显得精神饱满 宛如真人 从画里品读圣人理体修行 后来山水画继承了这些哲学 宗教 文学上的想法 所以看似形式来个转换 山水画地位仿佛重要了 但因其第一等难 而人物画因为贴合人物真实 倒是在细节上花了更多心思 弥补"真实" 却不见古人筋骨了 画面的内涵越发有限 人物画到南宋后期已经算是完犊子了

我们看南宋法常的布袋和尚图 罗汉图 观音图 随著佛经研读深入或者儒家文化蒙养 慢慢看出其伟大之处 外行人叫精神力量什么的 但是进入唐寅的美人图 纨扇仕女 嫦娥奔月等 这种精神变为一些独特的审美意境了 如果深入传统文学 则能猜测出两者差距多大 普通人是看不出的

艺术开始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文人的东西了 如今美术史关注是身份上的差别 我们看战国的人物御龙图 难道是一般小才子能做到的么

如同南北宗 两者界限真是那样清晰么 不见得 如同儒释道一般 互有借鉴 融合 冲突现象仅是文化间借鉴阶段最外层的摩擦 内核的东西能找出许多一样的来
中国人画画,画家无论画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画的其实都不是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画的是他自己,托物言志,画画家的清高,画画家的境界。中国文人向来寄情山水,儒道释三家合流,山水画更适于表达。
大概因为宋以后文人画逐渐成为画坛主流,文人画流传作品中山水画较多,被后人讨论、研究、关注的程度相比院画及明清职业画家作品要高,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机会较多,可能因此给人这种印象。其实去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各省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一下就会知道,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题材和样式都很丰富,「中国古人作画大多作山水画」的看法并不能成立。
你觉得该画点什么?星空?麦田?咖啡馆?还是荷塘?你看看古代诗人都写点什么?思想,工具都有局限的。而且人物,花鸟也不少啊。


不是这样,和时代有关,比如四僧,有山水,也有花鸟
唐代以前大多作人物画,宋元开始花鸟山水逐渐成主流。
中国绘画,以逸为高。逸之出现是在内心关照上生发的。多具备道家思考。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让当时的人在动荡中挣扎、学习、思考。纵观古代文学、艺术,多于山水浪迹、放怀诗酒维系情怀,逸情也。

唐、五代,一大部分高僧、隐逸、在野遗贤加入绘画,于山水逸致品次,拔高了整个山水画的份量。

后世以逐山水、逸情致为高旷胸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文人画就这么出现、壮大,成中国画事主流。中国画讲求画中笔墨品格,以书法为根柢,以文化修养为根本,以放怀诗酒为旨归。故,山水画代表中国艺术最精粹部分。民国以降,西学东渐,其实害了文人画的良好传统。今天从艺者,多不通文化,涂抹的有几分形象而已。

东坡居士曾评说,画以形似论,见与儿童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