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出現的晚

人物畫出現的早

早期人物畫領域高手如雲 一個傳神移情論 就知道這羣人平時忙什麼了 學養擺在那裡

後來山水畫亦是出現很多高手 但借鑒了早期人物畫很多東西

早期人物畫 多能體現出聖人仁愛治國 或者仙人沖逸平淡 因其積極入世 所以畫面顯得精神飽滿 宛如真人 從畫裏品讀聖人理體修行 後來山水畫繼承了這些哲學 宗教 文學上的想法 所以看似形式來個轉換 山水畫地位彷彿重要了 但因其第一等難 而人物畫因為貼合人物真實 倒是在細節上花了更多心思 彌補"真實" 卻不見古人筋骨了 畫面的內涵越發有限 人物畫到南宋後期已經算是完犢子了

我們看南宋法常的布袋和尚圖 羅漢圖 觀音圖 隨著佛經研讀深入或者儒家文化蒙養 慢慢看出其偉大之處 外行人叫精神力量什麼的 但是進入唐寅的美人圖 紈扇仕女 嫦娥奔月等 這種精神變為一些獨特的審美意境了 如果深入傳統文學 則能猜測出兩者差距多大 普通人是看不出的

藝術開始出現的時候已經是文人的東西了 如今美術史關注是身份上的差別 我們看戰國的人物御龍圖 難道是一般小才子能做到的麼

如同南北宗 兩者界限真是那樣清晰麼 不見得 如同儒釋道一般 互有借鑒 融合 衝突現象僅是文化間借鑒階段最外層的摩擦 內核的東西能找出許多一樣的來
中國人畫畫,畫家無論畫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畫的其實都不是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畫的是他自己,託物言志,畫畫家的清高,畫畫家的境界。中國文人向來寄情山水,儒道釋三家合流,山水畫更適於表達。
大概因為宋以後文人畫逐漸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流傳作品中山水畫較多,被後人討論、研究、關注的程度相比院畫及明清職業畫家作品要高,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機會較多,可能因此給人這種印象。其實去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各省市的博物館、美術館參觀一下就會知道,中國古代美術作品題材和樣式都很豐富,「中國古人作畫大多作山水畫」的看法並不能成立。
你覺得該畫點什麼?星空?麥田?咖啡館?還是荷塘?你看看古代詩人都寫點什麼?思想,工具都有侷限的。而且人物,花鳥也不少啊。


不是這樣,和時代有關,比如四僧,有山水,也有花鳥
唐代以前大多作人物畫,宋元開始花鳥山水逐漸成主流。
中國繪畫,以逸為高。逸之出現是在內心關照上生髮的。多具備道家思考。南北朝幾百年的戰亂,讓當時的人在動蕩中掙扎、學習、思考。縱觀古代文學、藝術,多於山水浪跡、放懷詩酒維繫情懷,逸情也。

唐、五代,一大部分高僧、隱逸、在野遺賢加入繪畫,于山水逸緻品次,拔高了整個山水畫的份量。

後世以逐山水、逸情致為高曠胸懷。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文人畫就這麼出現、壯大,成中國畫事主流。中國畫講求畫中筆墨品格,以書法為根柢,以文化修養為根本,以放懷詩酒為旨歸。故,山水畫代表中國藝術最精粹部分。民國以降,西學東漸,其實害了文人畫的良好傳統。今天從藝者,多不通文化,塗抹的有幾分形象而已。

東坡居士曾評說,畫以形似論,見與兒童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