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难道不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典型儒家思想吗?为什么说庄子才是这种思想的提出者?如果它确实是道家思想,它到底见于哪一本道教或是黄老著作?


先要说明的是,儒学的天自然不是道家的天:

儒家所指的「天」的本体是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但儒学的天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而这个过程首先是儒学自身的演变过程:

很多人说中国统治者秦以来都是靠《商君书》治天下,难道不是靠儒术吗?有没有高手来深度解读??

www.zhihu.com图标

在儒学走向高层政治,靠拢独裁皇权时,为了配合皇权独裁的需要,对夫子所传的儒学进行了修改而为政治儒学,此时的天也就发生了变化:

儒家思想里如何看待皇权??

www.zhihu.com图标

这个变化就是从夫子的天道远,人道迩中威能的天而为承载了儒学价值的人文的天,也就是说这时的天就从无人格的昊天上帝而为承载著儒学价值观的天,有了如此的天,受命于天的天子也就得到了儒学的加持,也就代表了独裁皇权和儒学的合流。

而在上面最后一个回答中,我也指出了:

但显然,这种超越之路,太过艰难,连夫子也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辗转反侧十年才想清楚,所以董仲舒他们改求己为天人合一,将夫子曾子孟子等先贤所获取的儒学的精神本原和天合而为一,此后的儒者就不需要再反求诸己,而是走将天人感悟获取天道加持,将儒学的求己转为求天来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大大降低了儒学的门槛

也就是说此后的儒学和夫子所传的儒学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由向内求己而为外求于天。而这个转变就是配合郡县制需要培养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而必须降低儒学的门槛。也就是说一个外求于天,起码省了儒者十年的辗转反侧来发明本心,但同样,这也大大约束了儒者的灵性。

总结下,儒学本原是不关心天的: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天道远,人道迩

也就说,在儒学是人【民】在天前,儒学本是求己的。所以才有那: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注:这里的天自然还是威能的天。

后世为了营造一个儒学化的中国,降低儒学进学的门槛和说服力,而将天改造为承载了儒学价值的人文天,才借用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来大幅度降低儒门成圣的难度。

而今,自然应该正本清源,即儒学本就不主张天人合一,儒者还是必须要走辗转反侧的向内反省求己之路而无需外求任何偶像。


谢邀,要解释「天人合一」首先要理清什么是所谓的「天人关系」

当中哲说天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询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使人的意志能够与超越界相贯通?


  1. 孔子直到子思孟子这一派都是肯定的,「天命之谓性」,人的意志能够通过礼乐文化最终和超越界的源头实现统一与存续。
  2. 荀子主张天人二分,他的天是物性意义上的自然天,而人则是礼义世界中文明与价值的所在之处,人与自然的意义互不干涉,他关心的是礼义之统的人伦世界,而这个人伦世界自我存续。
  3. 两汉经学把神龟阴阳混在一起讲,都是为了证成人如何通达于天。
  4. 宋明理学强调「明体达用」和「全体大用」,都是为了联系现实世界和超越界,即天道与性命相贯通,从而构成了一种活泼泼的连续性。

老庄的精义都落在心性—形而上学的领域,二人可以并提而不能同一。

  • 老子在神话上使用「大母神」的隐喻,在大母神的世界中,万物皆由母神所创造也都由母神所怀抱。所以在母神深厚的胸怀拥抱中,万物沉入半醒半醉的无何有之乡,这是场宁静而永恒的梦,梦中钝化的主体与超越界处于一种未分化的朴拙状态。
  • 庄子将人的主体以神秘而超自觉的方式融进了造化的运行?人与天一体难分。他强调人的感性、智性如果能够完全由整体的生命机能贯穿,分殊性的意识融入整体性的意识,也可以说是由现实世界进入超越界的层次。在庄子的身心图式下的天人关系是也是连续性的?理智与感性一旦因工夫熟化而融入神的状态?自我意志就返回到整体的背景去,与之合一,也就是达到天的层次。
  • 后学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故存而不论。

总体上来说,天人同构出自《易经》

而儒道两大流派,都源出《周易》,所以虽然他们的「天」和「人」和「天人关系」都各有不同,但是整体上都是延续了《周易》的天人观而各有发挥。


从题主所问的问题来看,应该还是对与中国的天人关系缺乏一个系统的了解。我尝试著从我所理解的角度 追根溯源的谈谈这一理念,希望能帮到题主~

其他答主对儒道两家关于 「天人合一」的区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我在此也就不多赘述。本来只想静静的围观,就不作答。思考再三还是想做点补充,把「天人合一」 这个概念说说完整。

也就是:

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是如何萌生的 ?

「天」和「人」两个独立自足的概念是又如何合为一体呢 ?

借用希腊哲学「始基」的概念—— 尽管大千世界纷繁多样,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总是统一于某种基础物质的。

从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的「原子说」,到赫拉克里特的「水」,印度人的「地水火风」(四大),基督教的「上帝」,人们总是要把握现象世界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 也是哲学的共同特征,就是寻找世界的统一性。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中国文化本身的独特之处——农耕文明。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体悟「始基」的方法,直接诞生于我们的农耕生产方式,诞生于我们身体和自然世界直接的交往活动过程。

我们对于某一个所谓的自然事物的认识我们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通过身体的直接交往来实现,所以这叫做体认。

从儒家、道家 到墨、法、阴阳。 包括其后的道教和理学。 「天人合一」在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中皆得一窥。 可以说,这个概念是贯穿中国古典思想的一条主线。

因为整个中国的古代思想家们的理论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探讨「天」 「人」的关系问题。都是在「天人合一」 这个基本框架内谈道德,做文章。

但要溯诸这个概念的源头,却并不来自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学派或任何一个人。

因为中国的远古文化同世界许多古老文明一样,属于一种宗教文化。作为夏、商两代统治思想的「天神」观念,就是远古游牧民族原始宗教的继续和发展。

在夏商两代,天神作为最高神,掌管一切范围的人事,并且没有道德属性,喜怒无常。人类也无法预知天的意志。所以人类只能用占卜的形式来预知神意,并遵循指导。

因此在殷商时期,人作为天神的附庸,除献媚以外,别无他法。 人无事不卜。信仰狂热,祭祀频繁。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在周朝取代商朝后,要建立新的政权合法性,确立新的意识形态。在周公建立礼乐制度和宗法体系以后,将道德观念引入天命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可相上帝,宠绥四方。」

这种人文精神的转向,并没有彻底消解「天」的神性,保留它超越的权威。在神意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把 「天」世俗化。

既然天是伦理的可知存在,那人自然可以仰观俯查,寻找规律,体察天命。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交感」

——即,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在「血缘氏族」的社群环境里,古人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感应来完成对天道的体知。

主体 (人) 客体(天、自然)在此时一体三面,虽一而三,主体与客体完全泯合。

这便是自周朝开始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

而儒家的「义理之天」和道家的「自然之天」,也无非的在上述的基础上讨论天人合一问题而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

天上有什么,地上的人对应也有什么的「天人相应」是儒家的。

道家说的是个人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费力,说的是天道;儒家说的是人类社会整体为了长久不衰,要模仿天长地久与宇宙同岁的天(地)道立人道,所以人间有了象征天代表天意的天子,天生万物,有好生之德,故天子要爱民如子。

虽然儒家赋予了天子这么大的权利,但这套人道体系也是以天道为基础的,天子也是有很大的义务的,比如风不调雨不顺,那说明上天对天子的工作不满意啊。这就反过来要求天子对自然的保护和修缮必须非常重视,不然哪里有了天灾,那不就说明……而自然环境保护的好,民众的个人生活不就好了吗?大好河山,锦绣山河,不光是说国家风景秀丽,更是说明天子工作做的好啊!

所以有时候人们评价说某个朝代的政策是外用儒家之术内用黄老之道,也是有道理的。出则有为,立功立德;归则无为,青山绿水。


既不是道家也不是儒家,周朝之后的伪道家体系,提倡以人为天的概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