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译人名,对不会英语的人来说观看障碍很严重,有时候一部电影,一个剧看下来根本不知道谁是谁,分不清角色,甚至导致没法追剧!

本人不会英语,本来对动画片《瑞克和莫蒂》很感兴趣,可就因为字幕组不翻译人名,导致无法区分角色带来了观看障碍,所以没法坚持看下去。

我知道英语是国际语言,不会英语很low,但目前而言不会英语的人应该是占据大多数的,人名也都有对应的翻译,为什么字幕组都不喜欢翻译人名呢?


简单的人名不需要翻译。

复杂的人名,翻译成中文后更复杂。

另外,字幕组很多都是志愿劳动,翻译人员不固定。人名翻译成中文可能会出现好多版本。

如果对这方面有要求,可以看正版的译制片。 还带中文配音。


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能翻译,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翻译。

英语名大部分都是音译,可以在中文找到对应的字对应。但是有的音不仅不能翻译过来,而且在中文里也找不到有意义的字来对应,所以为了不让人误会宁愿不翻译直接叫原名。就好比你有个外国朋友,他叫Jack,你觉得直接叫他英文名亲切点还是叫杰克亲近点呢?


字幕组作为非正规的引进渠道,只能提供「有」,不能保证「优」。人员专业素质也确实参差不齐,有大神也有南郭先生。

英语片只是不给你译人名,小语种片还能全程看著画面给你编呢。


很多人似乎只能看清汉字,对字母文字没有识别和记忆能力,就会要求什么都翻译成汉字。但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人名、地名、有些专业名词,不能翻译成汉字。这不是水平不水平的问题,而是两种语言的兼容性问题。

我之前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正好谈这个问题:

标题:英文人名或专有特殊名称不需要翻译为中文,首发在缤纷英语网。

在英美剧中,频繁出现英语的人名、专有名词、地名,以前基本上都翻译为近音的汉字,现在很多字幕组不再翻译了,直接呈现英语原名。

有人说看英语的名字不习惯,希望还是翻译为中文好一些。其实这种习惯很容易改过来,多看两次就习惯了。因为英语的看不习惯只是非常小的问题,但音译为中文带来的麻烦是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有些音译的还可以,有些就差老远,或者有几种不同的翻译。还不如不译。

中文因为长期被死去的僵尸语言文言文控制读写,从而控制了中文的含义和语音,导致两千年来中文被严重摧残。即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含义和读音推陈出新,但只要读书,两千年前的古汉语又被继承了。结果汉语的辞汇含义保持在两千年前的原始层次,虽然在五四时代进化了一下,但依然严重缺乏现代化各种概念,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很多内容只能用全英语来沟通。而语音,则每次变革都是以砍掉一些语音为原则。粤语比古汉语少了很多语音,人造普通话比粤语又少了一大批语音。现在的汉语拼音跟英语的语音比起来,缺少很多音,把英语音译为中文非常困难,连近似音都找不到。

ra这个音是汉语拼音中不存在的,但在英语里用得很频繁。古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Ra在多个美剧中反复出现,因为没有对应的汉字,就会翻译为「拉」。Cara这样的名字,写成卡拉。Lora写成罗拉。

音译也不是每个人都找近似音,有些人放著近似音不用而非要用些不近似的音,大概是因为汉字本身自带含义,用在人名中不太象样子,就起用一些不那么有含义的汉字。

比如ro只有弱和若两个选择,往往会写成罗,明明是若拉写成罗拉。rose的发音是柔丝,但写成罗丝。

北欧神Thor的发音是索尔,但有些人写成托尔,大概他们的耳朵有点毛病。

有些字有对应的汉字,比如rick完全可以写成瑞克,但就有人写成里克,richard瑞恰德写成理查德,不知所谓。mary,中文没有「me」这个音,只能写成「玛」或「麦」,mary变成玛瑞,但一般写成玛丽或玛莉。有些人名的音译可能跟昵称有关,比如原来有Mike,麦克是对的。但Michael也写成麦克就错了,应该是麦构才对。

有些是找近似音找不太准,每个人找的都不一样。美国总统Trump,发音是川普,但似乎有人无法把嘴巴连读「川」这个音,而分两步讲成「特朗普」,跟讲不成句子的婴儿似的。

Adrian,中文没有「ei」这个音,只能写成「艾」或「安」,合起来变成「艾均」,但实际上往往被翻译为「艾德里安」,也是逐个字母读出来而不是整体音节拼出来的。Adria的发音是「安爪」,但往往写成「安德里拉」。

还有catrana发音是卡吹娜,但有人写成卡崔娜,嘴皮关不住风就是这效果。

再有一些音译特别麻烦,因为最早不是根据英文翻译的,比如雅各布这个名字,英语写成Jacab,发音是杰克伯,但Jacab最早好像是拉丁文还是西伯来文,发音就是雅各布。英语成了主流之后,雅各布早就日薄西山了,你还天天雅各布雅各布的叨叨,既没意思又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习惯就是习惯,何况太多旧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要纠正起来很麻烦。John翻成「约翰」也是一样,现在有些人翻译为「琼」其实也不对,应该是「迥」才对。

所以,干脆不翻译就好了,直接写英文原文吧。

===============引用文章完

我现在做英美剧字幕,除非是用得极其普遍的名词、人名,会写成汉字,其它的全都用英文原文。比如《天桥骄子》中出现大量服装款式名词、布料名词,我已经尽量翻译为中文了,但有些的就是根本没法翻译。有一些旧翻译不准确的,我还得重新做原创翻译才能区分具体哪款是哪款,不然全混在一起,让人更糊涂。

要习惯字母文字真的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是因为观念问题而从心里拒绝去接受,才会迟迟习惯不过来。如果把字母文字当成现代中文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也许你会发现没有什么不习惯的问题存在了。


归根到底就是个习惯问题

问题一其他几个兄弟也提到了,那就是专有名词的翻译不固定性,尤其是人名地名这些词,除了部分使用量极高的,大多数时候民间翻译并没有定规,而汉化组这种非盈利性行当,很多时候工作量和持续时长也是不固定,而且很多组之间内部定规也不一致,所以部分做冷门作品的组不做这种专有名词的翻译也是一种妥协

问题二是对一种新符号的迟钝性,你倒是把那玩意当拼音看啊…rick 他念出来就是瑞克 锐克 睿嗑怎么看都和monty不是一个玩意啊(他长短都不一样)

说白了 翻译不翻译都是对现状的妥协

他给一个翻译也就给了

他不翻译在行里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

对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如果没有官方统一的翻译指导文,就不做翻译,还能免得为了一个破词到底翻译成啥玩意和一些杠精撕逼


1)不需要翻译,或是说,不翻译比翻译好。

你说英语,那咱就用英语举例:除开那些什么伊丽莎白、柯南道尔等人人耳熟能详的普通姓名之外,很多英文名是没有官方译法的。比如有个美国艺人,叫Daniel southworth,Daniel好说,是丹尼尔,那么southworth呢?是该译成索斯沃斯?还是绍斯乌斯,或是索沃斯?这些译法差别很大,不同的人去译,可能译法就不一样,你不是看著更乱了?

2)专业态度。正经的翻译有个规定: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首次出现时要在译名后边加括弧标注原名,或不译,为的是让读者对上谁是谁;而理解英语需要翻译的人,其对英语之敏感,怕是没有达到看一遍就能记住的程度——须知英语由于长,对于看惯中文的人阅读是极不习惯的,瞥一眼可能很难记住——如果这是文章,好说,忘了回头去翻;但这是字幕,转瞬即逝,要让观众记住,就要在这人名出现时反复标注原名,这是有多麻烦?人家字幕组本来就是打义务工的。

这是英语,到了日语,情况又不一样了。日本人的姓名由于也多采用汉字,往往不需要译;动漫中不时会出现纯假名的人名,而人们识日语的水平肯定就不如识英语的高了,于是这种人名多是译出来的。


来来来,请翻开汉英字典,帮忙查几个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能查出来,我帮你一块骂字母组的这帮文盲


找不到吧,再看看这个:

胳膊粗; 红土男人;人类帮手;最伟大;来自大麦田……


看的懂不?看不懂吧!接著往下看:

胳膊粗(armstrong,阿姆斯特朗)

红土男人(adam,亚当)

人类帮手(Alexander,亚历山大)

来自大麦田(barton,巴顿!)

按照你的意思,名字翻译过来,咱把巴顿叫「谷子地同志」不就行了嘛!是吧?


拉丁字母又不是韩语钢管文或者老外看中文,区分都费劲,认识字母应该不成问题的吧,认字母有问题这要赖义务教育,拼音都不好好教。

我觉得题主是不是有一种错觉,就是懂英语的对外国名字很敏感,一点问题都没有。毛好吗!一大串名字英文也懵圈,音译也懵圈,除非你语感很好。话说有时候中文名也会懵圈好吗!又不是所有影视里的角色都是张麻子或者黄四郎。

对了题主看不看那些电影解说,如果外国片角色一多剧情再复杂点,不用刘英、永强、长贵到后面完全搞不清谁是谁!


谢邀,这样的问题终于在「985/211烂如狗,藤校遍地走」的B乎出现了!

哈哈哈哈,真是想看不学无术,就来知乎。

好吧,这个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有的人不好好学英文,却抱怨不拿钱义务做翻译的字幕组?」这样一来,才符合破乎的逼格嘛!


这个得看字幕组的要求,有些字幕组选择不翻译,有些组翻译。个人感觉成立时间灰常灰常长的字幕组不大翻译,但是后来跟著人人字幕组的要求走的很大一部分都翻译。这个跟水平没有任何关系,(很多字幕组为了统一人名,都是用有道第一个或者百度百科翻译的),你翻译时间长了,随便给个胡乱编的人名,你都能翻译出来,比如:Test:泰斯特,Math:麦斯,我的昵称:伯恩泽希尔

  1. 翻译的话统一起来比较有难度,比如说,校对完成以后还要把所有的人名统一,就算有人名本(在翻之前就建好分发给翻译们的),但是很多人粗心忘记看之类的。
  2. 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其他回答说的很多了。
  3. 还是每个组的要求不一样,(就像每个组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英文在第一行还是中文在第一行,数字的表达,语言的规范一样),这点人人确实给做了很好的榜样。

我个人觉得啊,翻译翻译还是好的,一是像题主不用费心,二是个人也不喜欢一半英文一半中文打字,有强迫症哈哈


因为没必要呀,人名本身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符号替代符号,没太大必要。


为什么有人在字幕组微博下留言点名作品要求翻译呢?

为什么看电竞比赛有弹幕教职业选手如何出装备?

大概是一个道理吧!_(:?」ㄥ)_


因为水平不够,现在有些字幕组不光是姓名不翻译,地名也开始不翻译了。

翻译国外的人名,地名是一门学问,一方面要信达雅,一方面要与时代结合,否则很容易就出翻译问题。新华社也不用出一本专门的国外常用人名字典了。

而字幕组通常都是业余爱好,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知道人名翻译的要求,加上要抢发布时间,自然能省就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