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譯人名,對不會英語的人來說觀看障礙很嚴重,有時候一部電影,一個劇看下來根本不知道誰是誰,分不清角色,甚至導致沒法追劇!

本人不會英語,本來對動畫片《瑞克和莫蒂》很感興趣,可就因為字幕組不翻譯人名,導致無法區分角色帶來了觀看障礙,所以沒法堅持看下去。

我知道英語是國際語言,不會英語很low,但目前而言不會英語的人應該是佔據大多數的,人名也都有對應的翻譯,為什麼字幕組都不喜歡翻譯人名呢?


簡單的人名不需要翻譯。

複雜的人名,翻譯成中文後更複雜。

另外,字幕組很多都是志願勞動,翻譯人員不固定。人名翻譯成中文可能會出現好多版本。

如果對這方面有要求,可以看正版的譯製片。 還帶中文配音。


不一定所有的東西都能翻譯,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翻譯。

英語名大部分都是音譯,可以在中文找到對應的字對應。但是有的音不僅不能翻譯過來,而且在中文裡也找不到有意義的字來對應,所以為了不讓人誤會寧願不翻譯直接叫原名。就好比你有個外國朋友,他叫Jack,你覺得直接叫他英文名親切點還是叫傑克親近點呢?


字幕組作為非正規的引進渠道,只能提供「有」,不能保證「優」。人員專業素質也確實參差不齊,有大神也有南郭先生。

英語片只是不給你譯人名,小語種片還能全程看著畫面給你編呢。


很多人似乎只能看清漢字,對字母文字沒有識別和記憶能力,就會要求什麼都翻譯成漢字。但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人名、地名、有些專業名詞,不能翻譯成漢字。這不是水平不水平的問題,而是兩種語言的兼容性問題。

我之前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正好談這個問題:

標題:英文人名或專有特殊名稱不需要翻譯為中文,首發在繽紛英語網。

在英美劇中,頻繁出現英語的人名、專有名詞、地名,以前基本上都翻譯為近音的漢字,現在很多字幕組不再翻譯了,直接呈現英語原名。

有人說看英語的名字不習慣,希望還是翻譯為中文好一些。其實這種習慣很容易改過來,多看兩次就習慣了。因為英語的看不習慣只是非常小的問題,但音譯為中文帶來的麻煩是無法解決的大問題。有些音譯的還可以,有些就差老遠,或者有幾種不同的翻譯。還不如不譯。

中文因為長期被死去的殭屍語言文言文控制讀寫,從而控制了中文的含義和語音,導致兩千年來中文被嚴重摧殘。即使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含義和讀音推陳出新,但只要讀書,兩千年前的古漢語又被繼承了。結果漢語的辭彙含義保持在兩千年前的原始層次,雖然在五四時代進化了一下,但依然嚴重缺乏現代化各種概念,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很多內容只能用全英語來溝通。而語音,則每次變革都是以砍掉一些語音為原則。粵語比古漢語少了很多語音,人造普通話比粵語又少了一大批語音。現在的漢語拼音跟英語的語音比起來,缺少很多音,把英語音譯為中文非常困難,連近似音都找不到。

ra這個音是漢語拼音中不存在的,但在英語裏用得很頻繁。古埃及神話中的太陽神Ra在多個美劇中反覆出現,因為沒有對應的漢字,就會翻譯為「拉」。Cara這樣的名字,寫成卡拉。Lora寫成羅拉。

音譯也不是每個人都找近似音,有些人放著近似音不用而非要用些不近似的音,大概是因為漢字本身自帶含義,用在人名中不太象樣子,就起用一些不那麼有含義的漢字。

比如ro只有弱和若兩個選擇,往往會寫成羅,明明是若拉寫成羅拉。rose的發音是柔絲,但寫成羅絲。

北歐神Thor的發音是索爾,但有些人寫成託爾,大概他們的耳朵有點毛病。

有些字有對應的漢字,比如rick完全可以寫成瑞克,但就有人寫成裏克,richard瑞恰德寫成理查德,不知所謂。mary,中文沒有「me」這個音,只能寫成「瑪」或「麥」,mary變成瑪瑞,但一般寫成瑪麗或瑪莉。有些人名的音譯可能跟暱稱有關,比如原來有Mike,麥克是對的。但Michael也寫成麥克就錯了,應該是麥構才對。

有些是找近似音找不太準,每個人找的都不一樣。美國總統Trump,發音是川普,但似乎有人無法把嘴巴連讀「川」這個音,而分兩步講成「特朗普」,跟講不成句子的嬰兒似的。

Adrian,中文沒有「ei」這個音,只能寫成「艾」或「安」,合起來變成「艾均」,但實際上往往被翻譯為「艾德里安」,也是逐個字母讀出來而不是整體音節拼出來的。Adria的發音是「安爪」,但往往寫成「安德里拉」。

還有catrana發音是卡吹娜,但有人寫成卡崔娜,嘴皮關不住風就是這效果。

再有一些音譯特別麻煩,因為最早不是根據英文翻譯的,比如雅各布這個名字,英語寫成Jacab,發音是傑克伯,但Jacab最早好像是拉丁文還是西伯來文,發音就是雅各布。英語成了主流之後,雅各布早就日薄西山了,你還天天雅各布雅各布的叨叨,既沒意思又不符合實際情況。但習慣就是習慣,何況太多舊書上就是這麼寫的,要糾正起來很麻煩。John翻成「約翰」也是一樣,現在有些人翻譯為「瓊」其實也不對,應該是「迥」才對。

所以,乾脆不翻譯就好了,直接寫英文原文吧。

===============引用文章完

我現在做英美劇字幕,除非是用得極其普遍的名詞、人名,會寫成漢字,其它的全都用英文原文。比如《天橋驕子》中出現大量服裝款式名詞、布料名詞,我已經盡量翻譯為中文了,但有些的就是根本沒法翻譯。有一些舊翻譯不準確的,我還得重新做原創翻譯才能區分具體哪款是哪款,不然全混在一起,讓人更糊塗。

要習慣字母文字真的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是因為觀念問題而從心裡拒絕去接受,才會遲遲習慣不過來。如果把字母文字當成現代中文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也許你會發現沒有什麼不習慣的問題存在了。


歸根到底就是個習慣問題

問題一其他幾個兄弟也提到了,那就是專有名詞的翻譯不固定性,尤其是人名地名這些詞,除了部分使用量極高的,大多數時候民間翻譯並沒有定規,而漢化組這種非盈利性行當,很多時候工作量和持續時長也是不固定,而且很多組之間內部定規也不一致,所以部分做冷門作品的組不做這種專有名詞的翻譯也是一種妥協

問題二是對一種新符號的遲鈍性,你倒是把那玩意當拼音看啊…rick 他念出來就是瑞克 銳克 睿嗑怎麼看都和monty不是一個玩意啊(他長短都不一樣)

說白了 翻譯不翻譯都是對現狀的妥協

他給一個翻譯也就給了

他不翻譯在行裏也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情

對我來說我們更傾向於如果沒有官方統一的翻譯指導文,就不做翻譯,還能免得為了一個破詞到底翻譯成啥玩意和一些槓精撕逼


1)不需要翻譯,或是說,不翻譯比翻譯好。

你說英語,那咱就用英語舉例:除開那些什麼伊麗莎白、柯南道爾等人人耳熟能詳的普通姓名之外,很多英文名是沒有官方譯法的。比如有個美國藝人,叫Daniel southworth,Daniel好說,是丹尼爾,那麼southworth呢?是該譯成索斯沃斯?還是紹斯烏斯,或是索沃斯?這些譯法差別很大,不同的人去譯,可能譯法就不一樣,你不是看著更亂了?

2)專業態度。正經的翻譯有個規定: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首次出現時要在譯名後邊加括弧標註原名,或不譯,為的是讓讀者對上誰是誰;而理解英語需要翻譯的人,其對英語之敏感,怕是沒有達到看一遍就能記住的程度——須知英語由於長,對於看慣中文的人閱讀是極不習慣的,瞥一眼可能很難記住——如果這是文章,好說,忘了回頭去翻;但這是字幕,轉瞬即逝,要讓觀眾記住,就要在這人名出現時反覆標註原名,這是有多麻煩?人家字幕組本來就是打義務工的。

這是英語,到了日語,情況又不一樣了。日本人的姓名由於也多採用漢字,往往不需要譯;動漫中不時會出現純假名的人名,而人們識日語的水平肯定就不如識英語的高了,於是這種人名多是譯出來的。


來來來,請翻開漢英字典,幫忙查幾個詞: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能查出來,我幫你一塊罵字母組的這幫文盲


找不到吧,再看看這個:

胳膊粗; 紅土男人;人類幫手;最偉大;來自大麥田……


看的懂不?看不懂吧!接著往下看:

胳膊粗(armstrong,阿姆斯特朗)

紅土男人(adam,亞當)

人類幫手(Alexander,亞歷山大)

來自大麥田(barton,巴頓!)

按照你的意思,名字翻譯過來,咱把巴頓叫「穀子地同志」不就行了嘛!是吧?


拉丁字母又不是韓語鋼管文或者老外看中文,區分都費勁,認識字母應該不成問題的吧,認字母有問題這要賴義務教育,拼音都不好好教。

我覺得題主是不是有一種錯覺,就是懂英語的對外國名字很敏感,一點問題都沒有。毛好嗎!一大串名字英文也懵圈,音譯也懵圈,除非你語感很好。話說有時候中文名也會懵圈好嗎!又不是所有影視裏的角色都是張麻子或者黃四郎。

對了題主看不看那些電影解說,如果外國片角色一多劇情再複雜點,不用劉英、永強、長貴到後面完全搞不清誰是誰!


謝邀,這樣的問題終於在「985/211爛如狗,藤校遍地走」的B乎出現了!

哈哈哈哈,真是想看不學無術,就來知乎。

好吧,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有的人不好好學英文,卻抱怨不拿錢義務做翻譯的字幕組?」這樣一來,才符合破乎的逼格嘛!


這個得看字幕組的要求,有些字幕組選擇不翻譯,有些組翻譯。個人感覺成立時間灰常灰常長的字幕組不大翻譯,但是後來跟著人人字幕組的要求走的很大一部分都翻譯。這個跟水平沒有任何關係,(很多字幕組為了統一人名,都是用有道第一個或者百度百科翻譯的),你翻譯時間長了,隨便給個胡亂編的人名,你都能翻譯出來,比如:Test:泰斯特,Math:麥斯,我的暱稱:伯恩澤希爾

  1. 翻譯的話統一起來比較有難度,比如說,校對完成以後還要把所有的人名統一,就算有人名本(在翻之前就建好分發給翻譯們的),但是很多人粗心忘記看之類的。
  2. 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其他回答說的很多了。
  3. 還是每個組的要求不一樣,(就像每個組的標點符號的使用,英文在第一行還是中文在第一行,數字的表達,語言的規範一樣),這點人人確實給做了很好的榜樣。

我個人覺得啊,翻譯翻譯還是好的,一是像題主不用費心,二是個人也不喜歡一半英文一半中文打字,有強迫症哈哈


因為沒必要呀,人名本身就只是一個符號而已,符號替代符號,沒太大必要。


為什麼有人在字幕組微博下留言點名作品要求翻譯呢?

為什麼看電競比賽有彈幕教職業選手如何出裝備?

大概是一個道理吧!_(:?」ㄥ)_


因為水平不夠,現在有些字幕組不光是姓名不翻譯,地名也開始不翻譯了。

翻譯國外的人名,地名是一門學問,一方面要信達雅,一方面要與時代結合,否則很容易就出翻譯問題。新華社也不用出一本專門的國外常用人名字典了。

而字幕組通常都是業餘愛好,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知道人名翻譯的要求,加上要搶發布時間,自然能省就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