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会不会是it行业的人会更有优势一点。 这点不是很确定 因为这两个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所以想问问专业从业人员的看法


这个问题写过文章,公众号和知乎专栏都有。

智能网联是一个职业发展的大类方向,细分职位相应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

而且在科技公司,供应商,主机厂研发都有一定要求差异,分工有重合,更多是技术层面的角色扮演。

这也意味著如果你学车辆,他学计算机,但实际竞争起来也是会被分开的。相应的职位,薪资就不同了。

新能源不是职位,基本没有好的专业课题。至于三电本身,不开设新能源也能招聘到可以胜任的专业学生。国内高校为了招生而迎合市场需求,乱组合,缺乏实践。

公众号 职瓣

菜单里有关于这两个方向职业发展,求职分析的文章。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汽车行业当前的发展方向,其中电动化是基础,网联化是条件,智能化是关键,共享化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新四化的最佳载体。目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是车辆工程、以至于整个汽车行业最热门的领域,都很有前景。

新能源

主要就是三电,包括电机、电池和电控。针对新能源汽车现阶段所面临的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短、电池安全性欠佳等痛点和难点问题,集中体现在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安全的进一步提升。

电驱动系统一体化是乘用车产品确定性的发展趋势,在行业对产品体积、重量、成本降低的要求下,将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集成为电驱动轴,可以使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灵活性,并降低成本。

软体定义汽车的大趋势要求整车控制器从分散式向集中式发展,域控制器占据中心,汇流排作为外部网路主干,外围部件尽量简化;采用标准化、平台化设计,将电驱动系统的物理集成及功能集成可以提高控制器功率密度。

电池容量方面,在电动汽车的推广过程中,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使用安全性均主要受动力电池特性的制约。里程焦虑是制约纯电动车推广的痛点,电池容量满足500km续航+半小时快充能有效缓解纯电里程焦虑。

电池安全方面当前整体情况较为严峻,集中体现在新能源车辆电池热失控案件频发,且电芯自起火的占比越来越高。各家车厂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电池失效起火原因、风险电池识别技术、电池热管理、热失控抑制等方面是当前的瓶颈。

燃料电池汽车被广泛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目标,燃料电池系统电堆技术、电池系统设计和集成技术、车载高压供氢技术、整车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等技术也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智能网联

主要分为智能互联、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各家车企百花齐放,新造车势力会比传统主机厂激进。

智能互联,技术升级。智能互联(车联网)应用包括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涉及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类应用和以协同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类应用。目前的TBOX车载通讯终端,可以满足车端联网需求,生态上不断满足包含在线导航、娱乐、通信、远程诊断和救援咨询等,以及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新技术。

随著LTE-V2X和5G通信技术和路侧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车联网逐渐从车内智能、单车智能向「端-管-云」协同智能的方向发展。T-Box前装比例不断提升,车联网信息服务推广加速;车联网数据服务平台、云控中心等在国内快速发展并进入验证阶段;车联网安全有待加快部署解决方案,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也是当前的热门应用。

智能座舱,风头正劲。智能座舱围绕人为核心做价值创造,目的是打通人-车-环境的网联交互生态,智能座舱是移动空间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座舱提供更简洁、高效的交互方式体验,打造舒适个性化空间,沉浸式互动体验。

该领域是各家车企宣传和投入的重点,也是新造车实力的主打亮点,涉及到诸多科技技术的应用。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全液晶仪表、流媒体后视镜、抬头显示HUD等,智能应用涵盖:人机交互、全数字仪表、多屏及大屏显示、曲面屏、裸眼3D、DMS驾驶员监控、语音识别、生物感测等,智能安全和人机交互创新得以凸显。

智能驾驶,量产推进。智能驾驶的开发目前在逐步朝量产方向推进,不过目前还是基于特定场景实现,包括ADAS、泊车等,L2级别开始逐步走向搭载,智驾系统域控制器开发、各种人工智慧驾驶演算法落地、功能安全与整车安全、多感测器融合的低成本实现仍在研究当中。

综合来看,智能网联和新能源领域就业都是没问题的,研究生研究课题要综合考虑导师的安排,个人感觉智能网联会好一些。


感谢关注,抽空补充整理更新一下回答,分享一些在智能网联行业的认知

单说智能网联概念比较泛,像车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慧这些都相关联。而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你可能面临要选择的是去甲方公司还是乙方。当然,车企是属于甲方,主要还是研究智能网联在汽车上的应用。不同车企具体组织架构不一样哈,但都是在做这么几件事。1、整车的电子电气系统的变革 2、智能座舱体验的提升。 3、系统平台化的数据治理及应用。

智能网联这个方向一定比较好的,是走在前沿的。

先说说电子电气系统变革,「以软体定义汽车「这是汽车行业挺火的一句话。伴随汽车越来越智能化,ECU的增长终将迎来爆发,这种分散式的ECU架构如果无限制扩张,势必面临著巨大挑战。比如,ECU的算力不能协同,并相互冗余,产生极大浪费;分散式的架构需要大量的内部通信,客观上导致线束成本大幅增加,同时装配难度也加大

因此电子电气架构也在不断变革之中,逐渐从分散式架构到集成式架构演进。在分散式阶段,车辆各功能由不同的单一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一辆车往往分布著上百个ECU;到了集成式阶段,ADAS、车身控制、多媒体等功能可以通过域实现局部的集中化处理。即分散式控制器演变为域控制器。可以达到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可以便于OTA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服务附加值提升;大量计算工作可以集中至车载中央处理器甚至云端,减少了内部冗余同时车联网协同成为可能,算力集中;车载乙太网开始取代CAN汇流排结构,半导体集成使得汽车可以精简内部线束结构,内部结构简化

智能座舱体验提升也就是上次提到的,包括IOV生态服务,座舱内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多模交互,人脸识别疲劳检测,甚至是车载K歌等服务场景。更丰富的服务场景,使车增加了更多的娱乐属性,通过服务运营,产生用户粘性,产生收益。当然,目前车内的服务场景大多还处于一个功能实现和教育用户的阶段,真正最早实现服务运营的可能就是斑马那套了,但相信车机一定是可以打败手机支架的,哈哈。

最后我要说说大数据。这也是当下很火的词啦。人们都知道大数据好,老板也天天叫大数据,但是具体的历程又是什么样子呐。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体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这也就意味著,高量级,但低能量密度的,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化。

首先在汽车行业,千台车每秒秒存储至少10个G的数据,这个数据的量级是非常大的,而且汽车行业也有很多的数据应用场景。当然这个过程,从数据采集,治理,到模型搭建、分析应用也是挺麻烦的事。先说到这吧,放张图感受一下。


作为一个本科时车辆工程的智能网联领域从业人员来答复一下。两个方向都非常不错,先讲讲智能网联行业是干什么的吧。有人说演算法,是一部分。这部分主要应用在自动驾驶方面以及一些汽车电子领域。电子电器部分,汽车整个can网路上各种数据参数要通过T-box上传云端,远程操作指令要通过T-box下发各ecu,也就是电子电器相关的软硬体它也涉及,主要是T-box,当然T盒里包含的功能模块也不少,什么定位4G通信模组一大推。除了这些,需要许多互联网通信方面的人才,原来车厂基本没什么用户数据,现在不一样,需要有车联网后台,包括TSP、CMS,再加上现在都在搞产业互联网,整车数字化,那BAT数字中台业务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换个词叫大数据,这都跟智能网联范畴都是关联的。刚才说到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需要和互联网及科技公司异业合作呀,在车上增加个性化娱乐化的智能服务,技术方面有人脸识别、声音识别、高精准定位、HUD等等,生态方面,各种音乐电台qq音乐、长短视频、智慧停车、加油、导航,自驾游,也是涉及许多的CPSP。(我原来偏商务资源引入这块)那这些功能服务在车上要讲究用户体验吧,产品经理出来啦,产品好了,要运营收益,对用户进行拉新留存促活,运营是很有意思和价值的。接下来5G商用以后,在车联网方面也是发挥很大助力作用。

总之,智能网联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个领域的技术也不只是应用在车辆上,所以扩展面也比较广,挺有意思的。

简单交流一下,有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这里也有许多资料。


谢邀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在我眼里,智能网联是比新能源要更有前景且缺口更大一些的。而且从技术攻关上讲,智能网联也是比新能源要更容易一些。

而且作为研究生,学新能源其实就是学电(自动化和控制),学网联就是学演算法,本质都是跨行,我觉得新能源还难一些,答主现在每天学电的东西看不懂……车辆出身很难受

工资其实差不多,但是个人认为网联前景会更好,让我重选,我肯定选网联。

两个都是未来车辆工程的风口,都很好!只不过网联目前为止更好一些,答主希望能自己考虑清楚,不要只是看看逼乎就做决定!


可以报名学习中汽研的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卓越工程师课程,大学生免费

http://catarc-training.com


我在之前的一个问题回答过类似的,新能源改变车辆使用能源,而智能网联改变生活方式。两个都是趋势,但是智能网联方向明确,新能源应当还有很多弯路要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