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會不會是it行業的人會更有優勢一點。 這點不是很確定 因為這兩個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所以想問問專業從業人員的看法


這個問題寫過文章,公眾號和知乎專欄都有。

智能網聯是一個職業發展的大類方向,細分職位相應的要求也是有差異的。

而且在科技公司,供應商,主機廠研發都有一定要求差異,分工有重合,更多是技術層面的角色扮演。

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學車輛,他學計算機,但實際競爭起來也是會被分開的。相應的職位,薪資就不同了。

新能源不是職位,基本沒有好的專業課題。至於三電本身,不開設新能源也能招聘到可以勝任的專業學生。國內高校為了招生而迎合市場需求,亂組合,缺乏實踐。

公眾號 職瓣

菜單裏有關於這兩個方向職業發展,求職分析的文章。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是汽車行業當前的發展方向,其中電動化是基礎,網聯化是條件,智能化是關鍵,共享化是社會發展的目標。新能源汽車成為汽車新四化的最佳載體。目前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是車輛工程、以至於整個汽車行業最熱門的領域,都很有前景。

新能源

主要就是三電,包括電機、電池和電控。針對新能源汽車現階段所面臨的續航能力不足、充電時間長、電池壽命短、電池安全性欠佳等痛點和難點問題,集中體現在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安全的進一步提升。

電驅動系統一體化是乘用車產品確定性的發展趨勢,在行業對產品體積、重量、成本降低的要求下,將電機、電機控制器和減速器集成為電驅動軸,可以使系統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軟體定義汽車的大趨勢要求整車控制器從分散式向集中式發展,域控制器佔據中心,匯流排作為外部網路主幹,外圍部件盡量簡化;採用標準化、平臺化設計,將電驅動系統的物理集成及功能集成可以提高控制器功率密度。

電池容量方面,在電動汽車的推廣過程中,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和使用安全性均主要受動力電池特性的制約。里程焦慮是制約純電動車推廣的痛點,電池容量滿足500km續航+半小時快充能有效緩解純電里程焦慮。

電池安全方面當前整體情況較為嚴峻,集中體現在新能源車輛電池熱失控案件頻發,且電芯自起火的佔比越來越高。各家車廠投入的資源也越來越多。電池失效起火原因、風險電池識別技術、電池熱管理、熱失控抑制等方面是當前的瓶頸。

燃料電池汽車被廣泛認為是新能源汽車的終極發展目標,燃料電池系統電堆技術、電池系統設計和集成技術、車載高壓供氫技術、整車能量管理與控制技術等技術也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智能網聯

主要分為智能互聯、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各家車企百花齊放,新造車勢力會比傳統主機廠激進。

智能互聯,技術升級。智能互聯(車聯網)應用包括車內網、車際網和車雲網;涉及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信息服務類應用、以車輛駕駛為核心的汽車智能化類應用和以協同為核心的智慧交通類應用。目前的TBOX車載通訊終端,可以滿足車端聯網需求,生態上不斷滿足包含在線導航、娛樂、通信、遠程診斷和救援諮詢等,以及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新技術。

隨著LTE-V2X和5G通信技術和路側智能設備的不斷發展,車聯網逐漸從車內智能、單車智能向「端-管-雲」協同智能的方向發展。T-Box前裝比例不斷提升,車聯網信息服務推廣加速;車聯網數據服務平臺、雲控中心等在國內快速發展並進入驗證階段;車聯網安全有待加快部署解決方案,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也是當前的熱門應用。

智能座艙,風頭正勁。智能座艙圍繞人為核心做價值創造,目的是打通人-車-環境的網聯交互生態,智能座艙是移動空間智能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座艙提供更簡潔、高效的交互方式體驗,打造舒適個性化空間,沉浸式互動體驗。

該領域是各家車企宣傳和投入的重點,也是新造車實力的主打亮點,涉及到諸多科技技術的應用。如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全液晶儀錶、流媒體後視鏡、抬頭顯示HUD等,智能應用涵蓋:人機交互、全數字儀錶、多屏及大屏顯示、曲面屏、裸眼3D、DMS駕駛員監控、語音識別、生物感測等,智能安全和人機交互創新得以凸顯。

智能駕駛,量產推進。智能駕駛的開發目前在逐步朝量產方向推進,不過目前還是基於特定場景實現,包括ADAS、泊車等,L2級別開始逐步走向搭載,智駕系統域控制器開發、各種人工智慧駕駛演算法落地、功能安全與整車安全、多感測器融合的低成本實現仍在研究當中。

綜合來看,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領域就業都是沒問題的,研究生研究課題要綜合考慮導師的安排,個人感覺智能網聯會好一些。


感謝關注,抽空補充整理更新一下回答,分享一些在智能網聯行業的認知

單說智能網聯概念比較泛,像車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都相關聯。而對於剛入行的年輕人來說,你可能面臨要選擇的是去甲方公司還是乙方。當然,車企是屬於甲方,主要還是研究智能網聯在汽車上的應用。不同車企具體組織架構不一樣哈,但都是在做這麼幾件事。1、整車的電子電氣系統的變革 2、智能座艙體驗的提升。 3、系統平臺化的數據治理及應用。

智能網聯這個方向一定比較好的,是走在前沿的。

先說說電子電氣系統變革,「以軟體定義汽車「這是汽車行業挺火的一句話。伴隨汽車越來越智能化,ECU的增長終將迎來爆發,這種分散式的ECU架構如果無限制擴張,勢必面臨著巨大挑戰。比如,ECU的算力不能協同,並相互冗餘,產生極大浪費;分散式的架構需要大量的內部通信,客觀上導致線束成本大幅增加,同時裝配難度也加大

因此電子電氣架構也在不斷變革之中,逐漸從分散式架構到集成式架構演進。在分散式階段,車輛各功能由不同的單一電子控制單元(ECU)控制,一輛車往往分佈著上百個ECU;到了集成式階段,ADAS、車身控制、多媒體等功能可以通過域實現局部的集中化處理。即分散式控制器演變為域控制器。可以達到的效果也顯而易見,可以便於OTA升級,持續地改進車輛功能,服務附加值提升;大量計算工作可以集中至車載中央處理器甚至雲端,減少了內部冗餘同時車聯網協同成為可能,算力集中;車載乙太網開始取代CAN匯流排結構,半導體集成使得汽車可以精簡內部線束結構,內部結構簡化

智能座艙體驗提升也就是上次提到的,包括IOV生態服務,座艙內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多模交互,人臉識別疲勞檢測,甚至是車載K歌等服務場景。更豐富的服務場景,使車增加了更多的娛樂屬性,通過服務運營,產生用戶粘性,產生收益。當然,目前車內的服務場景大多還處於一個功能實現和教育用戶的階段,真正最早實現服務運營的可能就是斑馬那套了,但相信車機一定是可以打敗手機支架的,哈哈。

最後我要說說大數據。這也是當下很火的詞啦。人們都知道大數據好,老闆也天天叫大數據,但是具體的歷程又是什麼樣子吶。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這也就意味著,高量級,但低能量密度的,以及數據類型的多樣化。

首先在汽車行業,千臺車每秒秒存儲至少10個G的數據,這個數據的量級是非常大的,而且汽車行業也有很多的數據應用場景。當然這個過程,從數據採集,治理,到模型搭建、分析應用也是挺麻煩的事。先說到這吧,放張圖感受一下。


作為一個本科時車輛工程的智能網聯領域從業人員來答覆一下。兩個方向都非常不錯,先講講智能網聯行業是幹什麼的吧。有人說演算法,是一部分。這部分主要應用在自動駕駛方面以及一些汽車電子領域。電子電器部分,汽車整個can網路上各種數據參數要通過T-box上傳雲端,遠程操作指令要通過T-box下發各ecu,也就是電子電器相關的軟硬體它也涉及,主要是T-box,當然T盒裡包含的功能模塊也不少,什麼定位4G通信模組一大推。除了這些,需要許多互聯網通信方面的人才,原來車廠基本沒什麼用戶數據,現在不一樣,需要有車聯網後臺,包括TSP、CMS,再加上現在都在搞產業互聯網,整車數字化,那BAT數字中臺業務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換個詞叫大數據,這都跟智能網聯範疇都是關聯的。剛才說到互聯網公司,傳統車企需要和互聯網及科技公司異業合作呀,在車上增加個性化娛樂化的智能服務,技術方面有人臉識別、聲音識別、高精準定位、HUD等等,生態方面,各種音樂電臺qq音樂、長短視頻、智慧停車、加油、導航,自駕遊,也是涉及許多的CPSP。(我原來偏商務資源引入這塊)那這些功能服務在車上要講究用戶體驗吧,產品經理出來啦,產品好了,要運營收益,對用戶進行拉新留存促活,運營是很有意思和價值的。接下來5G商用以後,在車聯網方面也是發揮很大助力作用。

總之,智能網聯涉及到許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這個領域的技術也不只是應用在車輛上,所以擴展面也比較廣,挺有意思的。

簡單交流一下,有問題可以評論或私信,我這裡也有許多資料。


謝邀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在我眼裡,智能網聯是比新能源要更有前景且缺口更大一些的。而且從技術攻關上講,智能網聯也是比新能源要更容易一些。

而且作為研究生,學新能源其實就是學電(自動化和控制),學網聯就是學演算法,本質都是跨行,我覺得新能源還難一些,答主現在每天學電的東西看不懂……車輛出身很難受

工資其實差不多,但是個人認為網聯前景會更好,讓我重選,我肯定選網聯。

兩個都是未來車輛工程的風口,都很好!只不過網聯目前為止更好一些,答主希望能自己考慮清楚,不要只是看看逼乎就做決定!


可以報名學習中汽研的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卓越工程師課程,大學生免費

http://catarc-training.com


我在之前的一個問題回答過類似的,新能源改變車輛使用能源,而智能網聯改變生活方式。兩個都是趨勢,但是智能網聯方向明確,新能源應當還有很多彎路要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