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差了。

例如:阅读一个句子,我潜意识是能知道它的意思,可是我就是会不由自主的在内心向自己分段、解释,继而才能理解。就好比潜意识是一个经常说谎的人,我需要反复的去确认我才能相信。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不相信自己的潜意识。

其实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小学时,我的理解能力是挺好的,阅读课文以及课外书是一目十行外加准确。初二的时候,我读著一篇议论文,通篇读完后却不知其意(之前也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当时觉得是我不太专注,于是我就强迫自己逐个词逐个词的去理解,理解后还在内心解释几遍。之后,我的学习之路就延续著这个方法。我现在已经高一了,于是乎出现了上文我所说的情况。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我的智商跟不上学习的难度,可是同桌能讯速就能理解的句子为什么我就不能?我的智商也不比她低多少呀

我写这些,就是想请各位知友帮我康康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我以前有见过一种说法

图片,视频这些东西是蕴含信息量最大的东西

而文字这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信息

但是图片,视频正在泛滥

每年看的文字的书却越来越少


也不知道是不是题主邀请的,但看到这个问题我确实想了很久才明白,所以搁置了许久才来回答,如果是题主邀请的,还请见谅,因为这个问题确实不那么好回答。

因为今年考研,每天翻来覆去的看法学的辅导书。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好多句子写得冗长复杂难懂,甚至还要划分一下句子成分,也亏得我语文功底扎实。(我飘了哈哈哈)

咳咳,话说回来,有的时候遇到难懂的长句,我就得再读一遍,缕清楚逻辑,完事儿了再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想/说遍,如此方能参透书中的含义……

这一套是不是和题主的描述很像?仔细一想,大家理解事物不都是这样吗?看到一句话、一件事,总要转换成自己习惯的东西才能理解,加之每个人思维模式不同,侧重不同,理解自然就会有偏差,但方法总是差不多的。

所以我想,题主如果真的每次理解问题或者做阅读理解,都和别人出入甚大,或许是因为题主在理解周围事物方面本身出现了偏差。

比如,色盲患者眼中的褐色是红色,因此看见泥土也是红色,那么当别人说鲜红的血液时,色盲想到的自然是血液和泥土是一个颜色,此时理解就出现问题了。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题主首先要一点点转换自己的思维,也不要说自己理解能力本来就不行,甚至都不要去关注自己理解能力怎么样。你就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事情,多聆听别人的想法,观察别人做事的方法,多读书看报。

遇到想不明白的,就不想,也不去钻牛角尖,放过暂时不懂的东西,也让自己精神上不那么紧张。(对暂时超出认知的事物强行理解,往往都和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一段时间后你会好起来的。

p.s 有天马行空的幻想与认知偏差不一样,有幻想、有个性,都应该建立在有自己一套正常的思维模式上,否则就真的成了其他答主说的「走火入魔」。


每天宅在家里van手机,加上生活没什么希望,有点老年痴呆了


我从南天门砍到蓬莱东路,三天三夜,砍来砍去,眼睛都不眨一下。

是说我杀人不眨眼,你问我眼睛干不干?

说白了,什么才叫理解?

明白字面意思不叫理解,很多有难度的阅读根本不停留在字面意思。

而且现当代很多东西写的就很晦涩,问出眼睛干不干的问题其实很正常。

但你要是平常文本阅读有障碍,那是不正常的。

哪tm铺天盖地都是些妖魔鬼怪的文章?写的是啥就是啥。

王二麻子出门遛弯遇到了一条被车碾了的狗,他转头就走了,边走边哭。

是啥就是啥,真不需要你去想为啥他要哭,没暗示也没提的,我说王二麻子眼睛里进沙子了,行不行?

这需要你解释什么东西,我真不懂。

逐字逐句我认为更本没必要,文本里面找到关键的信息,筛选,过滤,重组,我觉得才是正常读文章的路数。

找到作者关键传达的信息,能知道在写什么,筛选信息,能获得更小范围的答案,过滤无效信息,思考,重组,能获得绝大多数问题的答案(限于文本)

要你真觉得自己阅读有障碍,不妨去看看医生,这说实话,很有可能只是方法不对,不是先天缺陷。


典型的走火入魔了,活在标准答案之中,如果偏离标准答案就开始怀疑自己了,万一是标准答案错了呢?

治疗方案:写读后感

计量:每天一篇

临床评估:找个学霸一起读,问学霸读出了什么 和学霸一样记做1,不一致记做0,得0分分析偏差的原因,偏差控制p&<0.01

后遗症:终于和学霸一样,活在标准答案之下,迷失自我。


首先,随著年级的增长,

文本的信息密度和深度都会大大增加。

比如,小学:我在看书。问题:我在干什么?

初中:我在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问题:我在看什么书?

高中:夜晚,我在昏暗的灯下,反复阅读一本关于二战的书。问题:分析这句话中表达的情感。

你看,不光是信息密度在变大,信息的深度也在随之增大。

其次,你想的越来越多。

随著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的增多,

人本身所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

就像小孩儿只知道黄瓜是用来吃的,

但是你却可以想到别的作用,

比如敷脸。

思想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理解的速度。

还有,就是脑子的问题了。

老话说「脑子不用要生锈的」。

就像做题,

一段时间不去做某一种题型,

等你再次做的时候,

速度一定会比你熟练的时候慢。

所以其实不是说脑子有问题,

而是脑子就是这样……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来说个事儿」

天文地理人文社会,想到什么说什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