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欲望特别强,每次跟朋友在一起,总是说出对每件事情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怎样看这种人?你怎么评价这种人?


这种人属于依赖性特别强的人,缺少自我认同感。

这种人只有借助外界的评价才能体验自我认同,比如别人说你字的字真好看,他就感觉很好,一旦别人说不好看,他顿时就会如临深渊,感觉这么多年来练字毫无意义。

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是形成他自我价值的绝对因素,所以他需要不断的表达观点,不断的获取外界的反馈,并在反馈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有一定的外界原因。

大的方面来说,在比较单纯的社会中,社会关系简单,信息传递简单,生活环境简单,我们很少会产生「我是谁」这样的疑问,我就是爸妈的孩子,我就是要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我就是要学会针线活……没有很多信息的冲击,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心理上有比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必担心哪件事没做对会产生多大的后果,也不用思考存在的意义以及创造的价值。我就是我,不用刻意征求谁的意见,老李家的三小子,这就是全村公认的事情,不用因为今天没放羊就惶恐不是老李家的三小子了。

但是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信息量越来越大,个人的角色定位越来越不清晰,今天是这家公司的员工,明天可能就是人才市场的常客;今天是小花的男朋友,明天可能就是小花的前男友;今天是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明天可能就是监狱里的阶下囚;今天是商业榜上的亿万富翁,明天可能就是法院判定的老赖一族。

在被强化的社会层面上,很少能够产生可供依赖的、变卦概率不大的、相伴一生的角色,导致根据自己的内在完整性与真实性来判定我是谁的环境产生变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而生存,直面自己感情、态度和动机的能力也就减弱了。

所以在这样不稳定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中,人处于什么位置,我是谁,就成了一个显性问题。因为在主观体验上,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照,被理解,被接纳和被认可。这种需求的强烈度与现实的矛盾就会产生自我认同感减弱的心理问题。

小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小环境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小被限制,被忽视,被误会,被不认同,时间长了个体就会发展出两种应对方式,要么沉默寡言,消极自卑,不敢表达,放弃自我认同。要么就更努力的追求认同,希望被理解,本质上都是自我认同感的降低或者消失。

如何增强自我认同感?这即是教育的话题,又是心理咨询的目的,只有让对方了解自我的概念,以及「我」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形成与发展原理,同时增强价值认知与现实环境中的自尊感,也就是知道外界认同只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才能逐渐增强自我认同,消除「求同若渴」的内心障碍,达到「求同存异」的现实状态。


这种人应该是从小缺爱缺乏被关注的人,可能是从小就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理解和认同,被小伙伴们孤立的那种人,所以长大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但其实这种人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很自卑的,所以才会想通过获得他人的肯定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他不是真正孤独的人,孤独的人不屑于取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每个人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表达欲望强,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是想获取归属感的表现。背后是一种不安全感在作怪。

一个人如果安全感和归属感比较弱,就会表现出有些让人感到过份的言行。这是正常现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就多给他一些鼓励,给他点自信。如果是你本人,就要明白,这是自己缺乏什么,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融入集体,也要做好自己,不要过份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求关注,被忽略了太久了!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就应该不表达,这样你会得到你想得到的。认同你什么?理解你什么?只有自己先认同自己,理解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实在没办法,就是让自己强大,内心强大,经济强大,做出成绩,你认为别人的理解和认同还重要吗?


小时候缺爱,长大了缺心眼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