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澳門人,從小都是用繁體字的,沒有正規學過簡體,後來上中學了因為寫字的量增加了,發覺簡體比較快就用了,但我終究覺得繁體字較有美感,雖說美的標準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身邊的人普遍都認為繁體字較有美感。所以想問問大家可否分析一下?


簡化字,由於其筆畫的簡省,以及很多字的過度簡化、任意簡化,犧牲了傳統漢字的方塊形狀和工整性。將簡化字放大之後看,這個缺點就會更加明顯。

比如下面這個:

「匯海廣場」四個字放大之後,「匯」字和「廣」字給人一種非常空洞的感覺。

而相比之下:

這麼看,視覺上是不是舒服多了?

但如果把「廣」字裏的「黃」摳掉,一定也會有那種空空的感覺。

而傳統漢字,由於其筆畫繁多,結構更加緊密、複襍,縮小了看會有密密麻麻的感覺(僅對於不常看傳統漢字的人)。

實際上,在中國大陸,字體往往是對於簡化字設計的,因此對傳統漢字的字體設計就很爛。而在港澳台,字體就是專門針對傳統漢字設計的,不會有密密麻麻的感覺。


謝邀

分析談不上,畢竟我的專業既不是和文字學相關也不涉及沒學。我只是一個半瓶子醋的書法愛好者,所以我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題主成長在繁體字的環境中認為繁體有美感是很正常的,大家對很多伴隨自己成長的事物都會有好感,或者說是親切感。帶有這種感情來觀察這些事物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的美化觀察目標。就像我想起農村老家時,第一印象就是「溫暖」、「美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自帶濾鏡的結果。

其次對於大部分比較「年輕」(70年代以後出生的)的人來說,繁體字有更強的儀式感。因為在絕大部分人的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繁體字,除了某些特定的場合,比如練習書法。而「儀式」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而實用性較弱。導致和實際生活脫節,從而產生距離。而「距離產生美」。仔細想想看,不光繁體字被儀式化了,在手機,電腦高度普及的今天,就連「書法」都已經被儀式化了。

漢字本身就存在藝術意義上的美,無論簡體繁體。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繁體字經歷了一兩千年的演變,承載了大量的文化和歷史信息。文字歸根結底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符號,古人將這種符號的構成方法歸納為六書,有很多繁體字從結構上就可以看出當初創造這個字時的古人的思路,特別是一些從大篆一直演化下來的漢字,如果你知道它的最初形態,你會會心一笑。舉個栗子,比如「學」字。它的繁體形態為「學」,它的大篆寫法為

上半部分左右是兩隻手,中間兩個「x」形的筆畫代表的是算籌。下面的寶蓋是房間,房間里有一個小孩子的形象,這一個字可以展開成一個畫面「一個小朋友在房間里演算算術」。小朋友不可能無師自通,當然是有人教,那人們就把這一場景抽象定義為「學」。這個字歷經幾千年,卻不妨礙古人和後人思想上的溝通。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上面的栗子很淺顯,很多漢字也並不能這麼「望文生義」得解釋)

而簡體字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漢字並方便書寫。短時間內起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傳播效率。當然我們現在看簡化字中仍然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文化和歷史的信息。並不是無腦簡化(無腦簡化這個你可以了解一下「二簡字」)。個人認為簡化字仍然是美的,並且簡化字在提高人民平均文化程度上是有功勞的。

個人一點淺見,貽笑方家。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不吝指教。


PS :我媽媽有一本繁體豎排的《聖經》,我從小就給她讀,因為她不識字。所以本人閱讀繁體字基本無壓力。但是寫不來。


廠產廣氣

對比

廠產廣氣

簡體字的結構太失衡了……


這是個好問題,不過不能一概而論好與壞。簡體字出現當然主要是為了實用,然而簡化的手法其實並不是簡單粗暴的,它還是很科學的很有根據的。有不少簡化字是以行草字或者民俗用法為依據的。比如盡,吳,寫,澤,堯,舉,車等等等,這些字從結字道理上已經有古代書法演化充分的經驗了,所以並不會減少美感。而有些字簡化則只顧及了局部特徵,就比如飛,聲,氣,產,薩,憐,爐,異等等,這些字的繁體其實是很完整很充分的填充了自己的方塊空間,寫起來也很容易,簡化了以後,反而留下了一塊空白沒法填,顯得很不協調,從書法上變成了一個很難寫好的字,這當然就降低了美感。還有一些像靈,單,戰,顯,變,這些字繁體是很累贅的,古代人都受不了,先是把單字上面的口改寫成了厶,又改成兩點,這種字顯然簡體更美觀

至於美感嘛我覺得主要突出在書法方面,繁體字更有欣賞價值。

但是個人覺得,繁體字的美主要還是體現在獨體字上面形聲字有些就太繁複了。

繁體字更好看應該是源於它本身能夠表達更多的含義 字體構成比較有意思,有淵源


因為中考,高考都有作文的,而且考研也繞不開政治。簡體字寫起來比繁體字方便不少,真香。


我的字寫的不好看,因此我覺得不論哪種我寫起來都沒有美感,要是說辨識度,還是簡體字好認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