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看到同學有一個觀點,他認為討論和評價文學不能用理論來解釋美,因為美是感性而理論是思辨的理性的,同時他認為「系統理性的美學評價和文學批評都是牽強附會的,不值得存續。」

質疑這個觀點更多的是出自存在即合理的思維,如果從文學批評和美學本身出發,他們為什麼應該存在呢?


謝邀。對這樣的議題,相信我可以提供一些個人知見供您參考,因為我曾經在讀碩士期間(南開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一度為這樣的問題困惑。

我本科是念哲學的,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很自然產生了類似的想法,諸如題中所云「美是感性的理論是思辨的」、「以理論解釋美是牽強附會」,覺得理論學習與現實人生非常脫節,所以在碩士選擇專業的時候,很自然選擇了美學專業——「美學」這個專業名稱給了我很大蠱惑力,讓我誤以為這是一門感性經驗傳達的學科。

然而我在研究生期間真正進入這個專業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美學終究還是一哲學學科,少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我在第一學期曾將我這個困惑嚮導師表達,聲稱「在美學學習中感受不到美」,我老師的回應是「我們是議論美的,本就不是創造美的」,但他鼓勵我培植在文學藝術上的興趣,認為感性上的體驗對於美學是很必要的。

但「美學議論美,不是創造美」這個回應,叫我對美學這一行當大失所望,內心大呼上當受騙,感覺名字這麼好聽的一個學科,生生被學究們給糟蹋了。然而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更兼美學教研室2個老師每年一共只招3個碩士生,所以上課的時候老師有充分的精力和時間直接和你對話,很不好混,在外力逼迫下,學習還算認真。

在我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當然你也可以理解被理論洗腦了),尤其是我踏上社會有了一些閱歷之後,當我回過頭來再看這些理論的學習,反思自己的求學心態,發現我之前對理論不屑的那些論調,都是自己不學無術的借口。理論其實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沒有比理論更現實更有用的事物了,美學上的理論對人感性世界和審美體驗的解釋力是很強的,而且這樣一種解釋的觀念能直接改變我對生活世界的認知,甚至直接作用了我的感性經驗,但是要反思到這一點,是極其不容易的。

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個人經驗,現直接回應這個問題,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理論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的,就美學而論,解釋美不同於創造美,但想要解釋美,一定需要對美有很深的體驗,這與創造美(或審美)並無不同;此外,解釋美還需要在很深的感性體驗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反思性思考和理性思辨,所以美學最終呈現的一定是依託概念的系統理論形態,然而這些概念是具有生命力的,倘若不能以生命體驗激活之,不能以理性思辨連接之,就不難得出題中這些錯誤的論斷。但是,將活生生的理性思辨淪為僵死的概念驅殼,這是理論學習者之無能,非理論學科本身之局限。


不懂文學,也不懂美學,無法評價。

謝邀。

前面有幾位答主的都比俺專業多了,而俺恰恰是從感性而非理論去欣賞某些個文學作品的。

文學批評與美學的系統理論形成與集成,其實是成為了解讀不同作品的一個共有的標尺。作品不同,解讀者不同,出發點和目的不同,引用的文學批評和美學的理論也不同,造成解讀的差異。這個差異是文學解讀中的「誤讀」,是個避免不了的情況。但不能因為解讀賞析中,必然出現的屬於個人的誤讀差異,就以此否認有理論存在。「誤讀」不是錯讀,誤讀是解讀者在解讀過程中,與文本,與作者兩者出現的審美差異;是在理論理解範圍之內,個體與個體與文本的差異。而錯讀就是解讀者不靠譜,與文本,作者,也與理論所划出的範圍標尺不靠譜。這個帳不能算在要不要理論的頭上。

而且歷史上文評一直有的情況,對文本的解讀賞析,是疊加的。即後面不同解讀的人會在第一個的解讀中,進行歷次的審美體驗的繼承,補充,修正,擴展等。這個便是一種存續。


因為你同學是錯的。審美不僅僅是感性,感性這個詞本身就比較個體化,審美有一部分心理學因素,歷史因素等等,宏觀的討論和概括任何問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無從解決就像一句口號。比如以「感性」這種很虛的辭彙來表達觀點,證明他本人的觀點不太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來,首先仔細想想,感性是什麼?每個人感性的標準一致嗎?學說觀點甚至學科能概括的用「感性」來形容嗎?———你會發現不是美學和文學「感性」,而是用的這個詞語「感性」,你只能說美學和文學和感情本身有聯繫,再者兩者還涉及到表達、修辭、語言等等。至於美學的定義是什麼,文學的定義是什麼,你仔細看看馬上就會發現,你同學的觀點利用「感性」這個詞進行了一次詭辯。再者,美是什麼?美真的是「感性」就能表示完整的嘛?——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確實美這個詞也很虛,可能和感性有關係,但是你發現個人對美的定義不一樣,哪怕分歷史階段,公眾對美的定義也不一樣,甚至圍繞這個辭彙本身產生的一切活動和工作都錯綜複雜——就是因為這種不一樣,所以才是為什麼要系統性理性的去分析一個飄渺的、虛的東西,因為當問題龐大到比較棘手,只有用相對來說科學的方法才能解決最困惑人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必須落實到具體二字上,這是很多學說觀點存續的方法,而學說觀點存續的價值,對我而言,我認為是提供某些模版和坐標,讓你具有思考和辨別當下的能力,並且找到自己甚至更廣大的群體的存在性和發展點,簡單點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如果說,飄渺或者難以理解的事物,以不實際更飄渺的辭彙去概括或者質疑,我想說,這種觀點才是情緒化的,知行必須合一,一切都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不是嗎。

當然值得存續啊。正如沒有「純文學」,美也不是存在於真空當中的,美生活在社會背景中,是被內化在社會之中的,和社會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甚至我們自己的種族也有關係,不然我們怎麼不認為蟑螂美呢?(丑也是一種審美,只不過審出來的結果是丑)既然美的背後是有明確的東西的,那我為什麼不能解釋它?於是從「美是難的」開始了解釋美的過程,這也和解釋整個世界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

從文學批評上也好說,因為唐代看不懂漢代的文字了,現代看不懂唐代的文字了,所以要解釋文字。對於人們來說,不僅要解釋意義還要梳理脈絡,要講明白前人怎麼看的,為什麼覺得美,流傳這麼廣,我又是怎麼看的,我覺得美不美。所以寫史的同時也一定會表現出自己的觀點。

不過也的確有牽強附會的分析,為分析而分析的分析,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判斷了,而且也需要我們有自己的審美力。

歡迎吐槽,歡迎討論。


現行美學不過是種種意識形態話語的集合。文學理論也是如此。而審美本身則是種經驗感覺。用意識形態話語來闡述一種經驗感覺,能得到的東西也只有意識形態話語。如果你想知道的是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假設只有一種審美感覺),哪些東西能夠造成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本身有什麼性質等問題的話,那你就該知道這些問題都是經驗問題,意識形態若說它對解答經驗問題有用的話那也有用在對概念定義,解答手段,答案維度等方面的規範上,而不是直接親身上陣。畢竟你想看的是歌劇,不是歌劇院。

我覺得系統理性的文學批評和美學評判依然會存續,除非人們已經完全到了娛樂至死的程度。

我竊以為你和這位同學的談話中是否有些誤會?首先,只看你同學這一句「討論和評價文學不能用理論來解釋美」,那麼我提一個問題:理論是否把美詮釋的很清楚了?顯然沒有。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可以完全解釋清的可能性。

再看「系統理性的美學評價和文學批評都是牽強附會的」這一句,其實他只說對了部分事實。在一個理論誕生只初它的信服力肯定對於本人或其他研究者很高,到隨著另一種理論對它的推翻,隨著後人對該理論的「牽強附會」,它的信服力也就漸漸不值一提了。也就是說,你的同學錯在把現有的、已經發生了的事實,當成了一直以來的「真理」,他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手動滑稽)

舉一個例子:T.S Elliot 的《荒原》,一直以來就是一首詩歌高地一樣的存在,這時候用理論去分析它遠比沉浸其中不明所以要更明智。

打個比方,作品、讀者、分析者(批評家、學者等),可以形成一個三角,分析者們要分析的有:(作家、)作品、讀者、閱讀過程(為什麼獲得這樣的閱讀體驗、怎樣獲得的……)……也就是說,不同於讀者,分析者們比讀者要冷靜的、跳脫其外的進行客觀分析。這種分析必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甚至永遠。

那麼現在我說一下,為什麼系統理性的美學評價和文學批評需要留存。

其實最簡單類比一下就可以明白。喜歡吃糖的人可能會一直吃,但是不會不加控制的吃,因為當我們作為有理智的人的時候,在得知吃糖會覺得甜、愉悅以外,還會考慮一下它的副作用,從而不食用過量;而吸毒的人可能即便知道毒品的副作用也不會停止,因為首先毒品的成癮性要遠大於其他,其次毒品會限制、損害人的理智。如果出現了像毒品一樣對人有強成癮性的文藝作品,而沒有人指出它的副作用,那人們將面臨著怎樣的境地。最後,我想再補充一下,理論們到底是怎樣運作的。一個理論比起「蓋棺定論」更像一個嬰兒誕生,它是會很牽強附會,因為正如我們每天的生活一樣,沒有一勞永逸與一成不變。一種理論就是一種看問題的特定角度,也就是說,它並不能「全面」的去分析一個作品,它只能以一個角度來分析。也正是如此,當一個理論出現以後,會有無數後繼者對該理論進行研究與補充,實際上就是推動該理論的不斷完善與進步。但是因為並不存在完美,所以理論只能說越變越完善,而永遠不可能真正完善。此外,正因為一個理論只是一個角度,所以才需要各種各樣的理論來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件事物。就像我們把自己底下介紹給別人一樣,我們不會啰啰嗦嗦說一大堆自己的特點等等,而只是會說「你好,我叫×××,很高興認識你」,你的名字代表了整個你,但是你和他人認識以後,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你具有「熱情」這個特點,有的人覺得你具有「幽默」這個特點,但是這兩個特點並不能代表整個你,也許別人所有的對你的觀點加起來也不能代表整個你,也許別人還在誤解你。這就是「作品」與「理論」的關係。此外還有一句: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有些觀點我個人認為你同學是對的。對美的認知方面,有排他性。
美學被稱為藝術哲學,是對審美活動的理論性思考,表現為理論形態的審美意識,通俗來講就是以理性的思考來分析感性的情感,特指欣賞美的情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