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看到同学有一个观点,他认为讨论和评价文学不能用理论来解释美,因为美是感性而理论是思辨的理性的,同时他认为「系统理性的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都是牵强附会的,不值得存续。」

质疑这个观点更多的是出自存在即合理的思维,如果从文学批评和美学本身出发,他们为什么应该存在呢?


谢邀。对这样的议题,相信我可以提供一些个人知见供您参考,因为我曾经在读硕士期间(南开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一度为这样的问题困惑。

我本科是念哲学的,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很自然产生了类似的想法,诸如题中所云「美是感性的理论是思辨的」、「以理论解释美是牵强附会」,觉得理论学习与现实人生非常脱节,所以在硕士选择专业的时候,很自然选择了美学专业——「美学」这个专业名称给了我很大蛊惑力,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门感性经验传达的学科。

然而我在研究生期间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美学终究还是一哲学学科,少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我在第一学期曾将我这个困惑向导师表达,声称「在美学学习中感受不到美」,我老师的回应是「我们是议论美的,本就不是创造美的」,但他鼓励我培植在文学艺术上的兴趣,认为感性上的体验对于美学是很必要的。

但「美学议论美,不是创造美」这个回应,叫我对美学这一行当大失所望,内心大呼上当受骗,感觉名字这么好听的一个学科,生生被学究们给糟蹋了。然而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也只能硬著头皮走下去,更兼美学教研室2个老师每年一共只招3个硕士生,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直接和你对话,很不好混,在外力逼迫下,学习还算认真。

在我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被理论洗脑了),尤其是我踏上社会有了一些阅历之后,当我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理论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求学心态,发现我之前对理论不屑的那些论调,都是自己不学无术的借口。理论其实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没有比理论更现实更有用的事物了,美学上的理论对人感性世界和审美体验的解释力是很强的,而且这样一种解释的观念能直接改变我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甚至直接作用了我的感性经验,但是要反思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个人经验,现直接回应这个问题,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理论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就美学而论,解释美不同于创造美,但想要解释美,一定需要对美有很深的体验,这与创造美(或审美)并无不同;此外,解释美还需要在很深的感性体验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反思性思考和理性思辨,所以美学最终呈现的一定是依托概念的系统理论形态,然而这些概念是具有生命力的,倘若不能以生命体验激活之,不能以理性思辨连接之,就不难得出题中这些错误的论断。但是,将活生生的理性思辨沦为僵死的概念驱壳,这是理论学习者之无能,非理论学科本身之局限。


不懂文学,也不懂美学,无法评价。

谢邀。

前面有几位答主的都比俺专业多了,而俺恰恰是从感性而非理论去欣赏某些个文学作品的。

文学批评与美学的系统理论形成与集成,其实是成为了解读不同作品的一个共有的标尺。作品不同,解读者不同,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引用的文学批评和美学的理论也不同,造成解读的差异。这个差异是文学解读中的「误读」,是个避免不了的情况。但不能因为解读赏析中,必然出现的属于个人的误读差异,就以此否认有理论存在。「误读」不是错读,误读是解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与文本,与作者两者出现的审美差异;是在理论理解范围之内,个体与个体与文本的差异。而错读就是解读者不靠谱,与文本,作者,也与理论所划出的范围标尺不靠谱。这个帐不能算在要不要理论的头上。

而且历史上文评一直有的情况,对文本的解读赏析,是叠加的。即后面不同解读的人会在第一个的解读中,进行历次的审美体验的继承,补充,修正,扩展等。这个便是一种存续。


因为你同学是错的。审美不仅仅是感性,感性这个词本身就比较个体化,审美有一部分心理学因素,历史因素等等,宏观的讨论和概括任何问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无从解决就像一句口号。比如以「感性」这种很虚的辞汇来表达观点,证明他本人的观点不太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来,首先仔细想想,感性是什么?每个人感性的标准一致吗?学说观点甚至学科能概括的用「感性」来形容吗?———你会发现不是美学和文学「感性」,而是用的这个词语「感性」,你只能说美学和文学和感情本身有联系,再者两者还涉及到表达、修辞、语言等等。至于美学的定义是什么,文学的定义是什么,你仔细看看马上就会发现,你同学的观点利用「感性」这个词进行了一次诡辩。再者,美是什么?美真的是「感性」就能表示完整的嘛?——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确实美这个词也很虚,可能和感性有关系,但是你发现个人对美的定义不一样,哪怕分历史阶段,公众对美的定义也不一样,甚至围绕这个辞汇本身产生的一切活动和工作都错综复杂——就是因为这种不一样,所以才是为什么要系统性理性的去分析一个飘渺的、虚的东西,因为当问题庞大到比较棘手,只有用相对来说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最困惑人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落实到具体二字上,这是很多学说观点存续的方法,而学说观点存续的价值,对我而言,我认为是提供某些模版和坐标,让你具有思考和辨别当下的能力,并且找到自己甚至更广大的群体的存在性和发展点,简单点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说,飘渺或者难以理解的事物,以不实际更飘渺的辞汇去概括或者质疑,我想说,这种观点才是情绪化的,知行必须合一,一切都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不是吗。

当然值得存续啊。正如没有「纯文学」,美也不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的,美生活在社会背景中,是被内化在社会之中的,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甚至我们自己的种族也有关系,不然我们怎么不认为蟑螂美呢?(丑也是一种审美,只不过审出来的结果是丑)既然美的背后是有明确的东西的,那我为什么不能解释它?于是从「美是难的」开始了解释美的过程,这也和解释整个世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

从文学批评上也好说,因为唐代看不懂汉代的文字了,现代看不懂唐代的文字了,所以要解释文字。对于人们来说,不仅要解释意义还要梳理脉络,要讲明白前人怎么看的,为什么觉得美,流传这么广,我又是怎么看的,我觉得美不美。所以写史的同时也一定会表现出自己的观点。

不过也的确有牵强附会的分析,为分析而分析的分析,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而且也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审美力。

欢迎吐槽,欢迎讨论。


现行美学不过是种种意识形态话语的集合。文学理论也是如此。而审美本身则是种经验感觉。用意识形态话语来阐述一种经验感觉,能得到的东西也只有意识形态话语。如果你想知道的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假设只有一种审美感觉),哪些东西能够造成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本身有什么性质等问题的话,那你就该知道这些问题都是经验问题,意识形态若说它对解答经验问题有用的话那也有用在对概念定义,解答手段,答案维度等方面的规范上,而不是直接亲身上阵。毕竟你想看的是歌剧,不是歌剧院。

我觉得系统理性的文学批评和美学评判依然会存续,除非人们已经完全到了娱乐至死的程度。

我窃以为你和这位同学的谈话中是否有些误会?首先,只看你同学这一句「讨论和评价文学不能用理论来解释美」,那么我提一个问题:理论是否把美诠释的很清楚了?显然没有。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世界上存在著一种可以完全解释清的可能性。

再看「系统理性的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都是牵强附会的」这一句,其实他只说对了部分事实。在一个理论诞生只初它的信服力肯定对于本人或其他研究者很高,到随著另一种理论对它的推翻,随著后人对该理论的「牵强附会」,它的信服力也就渐渐不值一提了。也就是说,你的同学错在把现有的、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当成了一直以来的「真理」,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手动滑稽)

举一个例子:T.S Elliot 的《荒原》,一直以来就是一首诗歌高地一样的存在,这时候用理论去分析它远比沉浸其中不明所以要更明智。

打个比方,作品、读者、分析者(批评家、学者等),可以形成一个三角,分析者们要分析的有:(作家、)作品、读者、阅读过程(为什么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怎样获得的……)……也就是说,不同于读者,分析者们比读者要冷静的、跳脱其外的进行客观分析。这种分析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甚至永远。

那么现在我说一下,为什么系统理性的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需要留存。

其实最简单类比一下就可以明白。喜欢吃糖的人可能会一直吃,但是不会不加控制的吃,因为当我们作为有理智的人的时候,在得知吃糖会觉得甜、愉悦以外,还会考虑一下它的副作用,从而不食用过量;而吸毒的人可能即便知道毒品的副作用也不会停止,因为首先毒品的成瘾性要远大于其他,其次毒品会限制、损害人的理智。如果出现了像毒品一样对人有强成瘾性的文艺作品,而没有人指出它的副作用,那人们将面临著怎样的境地。最后,我想再补充一下,理论们到底是怎样运作的。一个理论比起「盖棺定论」更像一个婴儿诞生,它是会很牵强附会,因为正如我们每天的生活一样,没有一劳永逸与一成不变。一种理论就是一种看问题的特定角度,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全面」的去分析一个作品,它只能以一个角度来分析。也正是如此,当一个理论出现以后,会有无数后继者对该理论进行研究与补充,实际上就是推动该理论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但是因为并不存在完美,所以理论只能说越变越完善,而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善。此外,正因为一个理论只是一个角度,所以才需要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件事物。就像我们把自己底下介绍给别人一样,我们不会啰啰嗦嗦说一大堆自己的特点等等,而只是会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你的名字代表了整个你,但是你和他人认识以后,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你具有「热情」这个特点,有的人觉得你具有「幽默」这个特点,但是这两个特点并不能代表整个你,也许别人所有的对你的观点加起来也不能代表整个你,也许别人还在误解你。这就是「作品」与「理论」的关系。此外还有一句: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有些观点我个人认为你同学是对的。对美的认知方面,有排他性。
美学被称为艺术哲学,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性思考,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通俗来讲就是以理性的思考来分析感性的情感,特指欣赏美的情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