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时找不到更适合的词去替代「引人琢磨。大抵意思就是:通俗易懂但发人深省还是各种伏笔需要人细细琢磨后发觉细思极恐。

(妈呀,我这叙述能力真是绝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提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

「好的文学作品」,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的」?

其实,所有的「好的」「坏的」区分,是一个非常粗暴的价值评判标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爱以好坏区分,但事实上,在好与坏之间,有著非常复杂的中间地带,所谓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不仅仅是说「好坏是相对的」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即便都是「好的」其实「好」的原因和逻辑也不相同。比如你觉得鲁迅的《故乡》写得好,可能是因为你认为他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但是另外一个哥们也觉得《故乡》好,可能单纯是因为他觉得里面景色描写还不错。

所以「好坏」虽然是价值评判,但重点不在「好坏」而在于「好坏」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在不同的逻辑和视角下,同一部作品,可能同时得出「好」和「坏」的结论,关键看你以什么眼光看待它。

当然,有的作品大多数人都认为「好」,于是就成为了「经典」,但这不否认也不妨碍他被有些人认为是「坏」的现象。

所以,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分析一部作品,绝对不会到最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是「这是一部好的作品」这么简单,只有外行才会以「好坏」为最终标准评价作品。

此外,在这个问题中,你又建立了一个二元对立思维「通俗易懂/引人琢磨」,能明白你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直接点儿好还是晦涩点儿好。

如果你明白了我上面说的意思,就能知道,其实通俗与否与作品的好坏没有直接必然联系,一部作品可能因为通俗而成为好作品,也可能因为通俗而成为坏作品,一部作品可能在这个时代因为通俗而成为好作品,而到了那个时代就因为通俗成为坏作品。文学评论原因与机制非常复杂,有些经典作品写得通俗易懂,其背后还有其他支撑要素,如语言、主题、结构、文化背景等等。以通俗易懂或者晦涩难懂界定作品好坏是太单薄的标准,这种单一化的标准是不能支撑一个评价体系的,更何况评价体系本身又是多样复杂的。

你说,是不?


引人深思。


随便!好文学作品主要好在作者写得好上面。不管通俗和引人琢磨上,都一样难……


引人琢磨一点的吧,那样更引人入胜一点

本人观点,勿喷


看作家的目的。

作家有3个方向:面相读者商业化,面相人世深度化和面相自我随缘。

面相读者优先需要通俗易懂降低门槛,这样才能在商业上成功。作家是要恰饭的,要恰饭必须通俗。

面相人世的必须要有好的切入点剖析人世间的悲喜好坏,不然会失去深度。有梦想的人,总想写一写有深度的东西。

当然,二者不是不能共存。市面上不乏通俗易懂的人间佳作,和探讨人性的普世读物。只不过大部分作者一般能做到通俗易懂和深度的一点已经不错了。

面相自己么,怎么开心怎么来吧。


我主观上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做到通俗易懂的同时发人深省。

通俗易懂的作品让人能很快深入阅读,如果语言比较严肃晦涩,很有可能在书籍开篇就因此劝退一批读者,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